眷戀“廣仔”井

  作者 /天賜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小時候,家住第六市場旁的“廣仔”井巷,此巷的真正地名叫南磚仔埕巷,因巷裏有眼聞名遐邇的井叫“廣仔”而得此名。

  “廣仔”井巷名的由來,一是南磚仔埕巷窄,僅能一人通過,兩人相向而行,須側身,巷裏人說小巷像罐子;巷子幽深狹長,如井,“廣仔”井由此得名;二是巷子原是一座石山,河南人遷居,在石山上建造房屋,巷裏百姓喫水都要到巷外二三裏地遠的地方挑水、買水,一位叫“廣仔”的好心人省喫儉用,積蓄銀兩,僱人在巷裏鑿井,解決了巷裏百戶人家飲用水的問題。

  井水清澈無比,終年汲之不盡,巷裏人感激他,紀念他,就把這井叫“廣仔”井。隨着歲月的流逝,“廣仔”井也就成了南磚仔埕巷的代用語。

  這眼井,什麼時候開鑿建造,巷裏人家沒人說得準,有說是民國時期開鑿建造,有說是清末。不過,從長滿苔蘚的內井壁和井口四周油光發亮的石板,可看出這井確實有一定的年頭。

  由於巷子狹窄、地勢高,巷子沒有鋪設水管,巷裏人長期靠打這眼井的水洗菜、做飯、洗衣服,井邊就成了家庭主婦聚集的地方。

  每天清晨的井邊,女人們在打水時,手不閒着,嘴也不閒着,你一言我一語,聊家常,議菜價,講笑話,泄怨氣,井邊不時傳來咯咯的笑聲;小孩調皮吵架,偶爾引發鄰裏之間鬧彆扭,其矛盾往往在井邊得到化解。我幫你打水、提水,你一聲“謝謝”,怨氣煙消雲散,重歸於好。

  下午,尤其是炎熱的夏天,井邊成了孩子們戲水的好去處。游泳回來,孩子們在這裏打水沖涼,追逐打鬧;夏季,每天都有鄰裏把裝有蜂蜜的瓶子用繩子吊着放到井裏,說喝了井水浸泡的蜂蜜可以消暑祛病,我從沒聽見鄰裏叫喊瓶子丟失的;井旁的石牆上總掛着兩個吊桶,供巷裏人打水用,老人們說是“廣仔”首個掛上去的,從那以後,巷裏人一旦打水時發現吊桶漏水了,就有人自覺地買上新的補上。

  幾十年裏,“廣仔”井見證了巷子融洽、信任的和諧之景。

  改革開放後,南磚仔埕巷的土地被徵用,鄰裏遷居,井被填平,高樓拔地而起,但大家始終抹不去對“廣仔”井的眷戀。

  作者

  吳天賜,1951年出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優秀教師。愛好文學,興趣寫作,己在《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發表文章40多篇,參加"城市副刊"徵文活動,多次獲獎。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標星+置頂廈門日報

  一秒找到日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圖片:視覺中國及網絡

  編輯:黃靜芬 施璐瑋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