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探究的內容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尋求知行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人生痛苦的重要根源是知行不合一:知道的做不到,本來可以做到的卻不知道。

怎樣解決這個人生中的困境?

哲學家們找到了解決這兩大困撓的基本方法,那就是:知易行難,找方法;知難行易,找導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如果你遇到了這兩大難題,就按上面的方法去嘗試一下吧!

常言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有一個學生是程門後人,他跟我分享了程門兩兄弟分為兩派的故事,程頤一支實踐先知後行,是謂「知行派」;程灝一支實踐先行後知,是謂「行知派」。

王陽明先生對知行合一的最大突破性貢獻就是致良知,因為如果不是良知,知行合一可能會誤入危害人類的歧途。

近代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實踐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發現行重於知,便把原來的陶知行改為陶行知,被傳為歷史佳話。

知行合一對於人生意義深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入探究箇中奧秘。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作用在於格物致知,才能知行合一。

事上的事,從根本上講,無所謂對錯!對錯只是人們心中的幻像而已,,也無所謂是非,是非也只是人們某些群體,之間的利益取捨博棄而已。道德是世俗的約定俗成,,,

那豈不是什麼也不是了?

不!人們心中有天生的善,仁,義之內心平衡!也有眼裡的,心裡的事物的客觀規律!和一顆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的心!

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以上此意。

四季是輪轉的,白天夜晚是交替的。世間萬物是陰陽對立,相互轉換衍化的。人分大人小孩,男女,年青,年老,至死亡,又出生,,,

人生在世,儒家講仁義禮知信,對國家講忠,對父母兄弟講孝悌。這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們關係規律!

人有貪嗔痴,有愛恨情仇,有恩恩怨怨!但,這一切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交換和利害之取捨關係!人都有所出生,又所環境。這決定了其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眼界,興趣愛好等等,,,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儒家與佛家的,儒化結合體認識論!它缺少道家的,清虛靜氣的,清靜無為的大勢!和從容自然之境!過份的強調,入世,人為之意!這也是明代知識分子,在中華文明認識體系中,前文化傳續斷代後,造成的缺陷的悲哀!

為免,有些急功好利之嫌!這也是明代權貴之鬥爭之現實反映!在王陽明身上之結果,,,

這也是明代滅亡之因索,,,

也就是後面清代漢人士子們心中,隱隱之痛,而不能將之發揚光大!且清庭也不會允許之,,,

反而在日本之社會變革的社會環境中,對其推祟!(日本人不信道教的,他們只有天皇類的神道教。韓國,信道教,但早已變性失數易之理,空有其相,與道家是兩回事)


大道至簡:

知行合一,就是四個字,

但核心是一,知與行為二,

如何合於一?

合於一者何?

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

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大體來說是道丶純丶全丶貫丶基等義。

第一個層面:儒家重天,人乃天地和合之靈,人稟天賦,性相近(性本善),才有偏差(得氣之不均),習相遠(繼天性則成賢聖,反之愚不肖)。如良知良能,所謂不學而知不慮而能者,正是乾易知坤簡能之化也,知能即知行,是以合於天地之德,歸於太極之一,

第二個層面:心即理,知即行,皆在於天理之存於心,合一即合於心之理(天),與前面還是一致的。

一個是向外求,一個是向禸求,似乎不同,其實乃一;

知似乎內行似乎外,但是不行非知不知非行,還是歸於一。

違於天理即不一也。


我很想分享哲學,但哲學是系統的認識,不是一句話可以理解的,故最好是關注一下吧!理論簡單又複雜而重在應用!

知行合一有兩個層面。據我所知,絕對多數人只理解到一個層面。即說到做到,就是理論知識和行為的統一。從這個理解上相當的成功者具備了這個素質,實踐和理論知識的互相幫助,從而得出結論成功的人更重實踐,而不是夸夸其談!

相對於失敗者的認識就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個層面。如重言語的人通常是認識不到成功的要素的。故他們也是言行一致的認識,只是認識不到成功才不會行動。相對於這個層面了還有一個意思是言行不一的辯證關係。即通常理解的說一套做一套。我們要看透其本質是內心的認識在行為的統一。並不因為其言語不同就否定了知行合一。這裡有兩個例子,對外表現可以是虛偽,對內表現可以是人格分裂。這裡不包括為行採取的策略。

最後就是任何人都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此理論是統一於我們每個說的,就是失敗者如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樣。成功是成功的認識,失敗是失敗的認識!

唯一的不同是幾率和能力!至於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論知識知為良知,則有巨大的理論缺陷造就了知行合一理論的虛無縹緲或者難以理解,是另外一個問題。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簡單講就是知和行是一件事的不同階段,不是兩件事。

泛泛而談可能不好理解,拿身邊的事情舉例:

1、中學你學習了勾股定理,老師一講你似乎明白了,但是你做題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用,或者單個知識點簡單計算你會了,但是幾個知識點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又懵逼了,這情況是知還是不知?很明顯,你還是不知,沒學會。如果真的知道了原理,你怎麼能不會用呢?不管題型怎麼變,你都一眼能看出這是考的哪個知識點,應該用什麼思路去破解,這才算學會了。啥叫知行合一?學了然後去用,就叫知行合一。

2、紅燈停、綠燈行這個曉得吧?你做到了嗎?有交警有攝像頭的時候你可能做到了,沒有的時候你做到了嗎?幼兒園的娃娃都知道的道理吧,能在任何場合都做到的人有多少?為什麼你做不到?還是內心對此事並未真知,行動才是檢驗知與不知的唯一衡量標準。啥叫知行合一?知道條款並一絲不苟的去執行,就叫知行合一。

3、喝酒不開車了解吧?沒有現在的高壓政策的話,你能做到嗎?即便有了懲罰措施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為什麼存在僥倖心理呢?不被抓住就等於沒發生嗎?抓還是不抓或者抓沒抓到是你做不做這件事的判斷標準嗎?知行不是兩張皮,是一件事,你沒做到就等於你不知道。

不再多舉例,生活中實例比比皆是。

多說一句,王陽明講致良知,你所有的行動都在良知指引下,假如你不知道你內心良知真正想要啥,那就分析你自己的行動,看每一件事你是如何做的,你嘴上說玩手機太長時間不好,但還是玩到凌晨一點多,這說明良知認為你嘴上說的是錯的,玩到半夜才是你內心真正的需求。當你的行動總是與嘴上說的心裡想的不相符,那說明良知已蒙塵,該去修鍊了,從每一件小事練起,你做的事不說100%,即便能達到50%的知行合一幾率,那你就是個相當了不起的人了。


我們這代人,接受的都是唯物主義的教育。儘管早知教科書及有關評論,都對王陽明的心學定義為唯心論並加以批判過。個人還是對王陽明在中華文化的深度求索精神讚賞有佳,非常崇拜!

忘了那位先賢曾說過,人類有三個主要關係一定要解決:一是人與物質世界,二是人與人類社會,三是人與自已內心。做為一個讀書人,王陽明在歷史上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公論。可他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求索思考人類的重大問題並有所悟,不管所悟結論是否接近真理與否,還有待在現實社會中繼續檢驗,但其執著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後來人的典範!

最近網上有大量介紹王陽明及其心學的文章,某些網友直接將王陽明吹成千古聖人,五百年獨一無二。 這不嚴謹,有草率對待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聖人標準之謙,也不是客觀公正對待王陽明的應有態度,對弘揚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好事!

世界到底是先物質還是先精神?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大意識形態爭論的焦點,亦是亦非至今還在討論。我們漸且擱置起點和終點,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人心靈對物質加精神的訴求了!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所在。

最近網上在熱銷《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在後記中有一段話;"我是用王陽明自己創建的心學來解構他本人的一生,從而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因為他說了,人心是古今中外相同的"。學習王陽明及他的心學,學什麼?怎麼學?恐怕直到今 天很多朋友們都和該作者說的一樣,繞著王老先生的心學理論打轉吧?我很贊成作者的觀點——

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一個工具而已。

個人對知行合一理解——用禪宗的說法,叫明心見性,立足當下,一切現成,而起心動念;用現在通俗的話說,叫做實事求是,理論連繫實際之近義吧!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但願天下上至君子聖人,下至凡夫俗子,每當起心動念之剎那,尚能「知我心眾心之天成",共同營造更美好人間世界!


不一定按王陽明的思路來解釋知行合一,我認為知是知識是道理,行是做和去做的決心。首先我們要去明白世間的道理,不去弄明白道理就沒有靈魂,世間的道理太多太難,王陽明是聖人還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才弄明白,至於我們能弄明白自然好,弄不明白就去學習,使自己總是處於進步的路上才好。至於行是按照知識與道理規範自己行為,由於懵懂時期養成的壞習慣,在懂得道理以後也很難在行為上有實際行動,何況大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大道的涵義。真知很難,真做更難,知行合一是更不用說的難。然而,如果真的悟了道,就會有對應其意志力的品質來使之行,之所以做不到其實還是因為不懂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知和行是同一境界的兩個表象,它們是合一的。這個東西強求不來,每個人都是依據自己的緣分來品味人生,而每個人之間又相互影響、關聯,聖者是金字塔頂端的存在,在這個塔型結構中,每個人因緣分遊走在各個位置,一念放下你就是頂端的聖人,一念貪婪你就是輪迴的旅者,做聖人其實也不難。


知行合一,心想的跟行為行動是一至的,當然,你學到的要是正確的,什麼是正確理解?這個說來就話長了,懶得說。

簡單說一說知行不合一,就是知法犯法,象我旁邊的一個女人,每天教孩子學習,就是大吵大鬧,暴跳如雷。有天我實在忍不住,找個話題跟她聊了幾句,隨便說說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她說我以知道教孩子要有耐心,可是,就是忍不住。我本想還說幾句,一見這麼固執己見,算了。本來我很想說,你這樣教孩子,還不如不教,孩子學習可能差點,但是,秉性會好點。其實,現代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的行為非常愚蠢,象教學孩子,總罵孩子愚笨,其實是把大人的智力思維去要求孩子,一個幾歲的孩子,又不是天才型的人,怎麼可能比得了大人的智力。不聽的罵,孩子頭都罵睧,其智力表現就更差,你就更是氣憤??


知為良知(良知也叫心知,現代人叫心智,不是我們明明白白的腦知,而是習慣上叫潛意識的不明不白的知見),行就是行為,合一是描述陰陽關係,

王陽明用這四個字描述他觀察到良知呈現出來的狀態。

事實上,王陽明誤解了知行之間的邏輯關係,

知行屬於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應該用和合來描述,

合理的描述應該是「知行和合」,

最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心行如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