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一下三菱汽車並沒有在中國慢慢消失,而通過最近這幾年的情況還是呈現慢慢復甦的跡象的!只不過是三菱汽車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沒有把握好咱們國內汽車市場最蓬勃發展的機遇,導致別的車企大都突飛猛進,而三菱卻顯得默默無聞,如今日產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與三菱重工對於三菱汽車的冷漠相比較而言,日產並不會對三菱汽車坐視不管,畢竟都是造車的企業!必要把三菱汽車與「三菱重工」搞混了,三菱財閥旗下29家公司共用三菱的名字與標誌,所以三菱汽車只是這29家三菱公司的其中一員,而在2016年三菱汽車由於燃效事件股價狂跌差點垮了,而三菱財閥也懶得再為它注資,所以這個時候日產收購了三菱34%的股份,所以現在的三菱汽車的老闆是日產!而三菱重工目前只掌握10%的三菱汽車股份,僅算是三菱汽車的一個股東而已!而這最後的10%的股份估計在兩年之內也會徹底拋售,從那時起三菱汽車恐怕和三菱再無關係!

三菱汽車在咱們國內曾經也書寫過輝煌,雖以越野車成名卻沒等到國內市場SUV最火爆的時刻,錯過機會最令人難過!要成功靠的三大要素各位也都明白,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菱顯然沒有抓住SUV最火熱時代的機遇,錯失天時!

地利:咱們可以細數那些在國內賣的不錯的合資品牌,一汽(奧迪、大眾、豐田等)、東風汽車(日產、本田及一眾法系)、廣汽(豐田、本田等)、上汽(大眾、通用等),通過上面這些合資布局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在國內賣的不錯的品牌首先要有個足夠強大的自主車企作為依託,展開合作!而三菱這麼多年都與誰合資了?三菱汽車與東南、長豐兩家進行了合資,東南、長豐太弱小了,根本沒辦法成就三菱,而過去三菱所取得的輝煌也與這倆企業沒有一點關係!三菱過去之所以把越野車賣的那麼火爆,完全是依靠了「北汽賓士」的銷售渠道!那個時期的三菱根本不在意合資車能出息,因為只要以賣進口車為主,所以也正是從那個時代起,三菱錯過了最好的合資機會!隨著戴姆勒與克萊斯勒的合併,又收購了三菱汽車大部分股份,並做出了幫助三菱實現國產化歐藍德的計劃,而也正是那個時候三菱的越野車借用戴姆勒—克萊斯勒的超級銷售網路將帕傑羅賣到了世界各地,當然還是在咱們國內最為火爆(國內市場的SUV熱潮還未到來)!可好景不長戴姆勒—克萊斯勒由於克萊斯勒的巨額虧損經營不下去了,兩家都損失了大筆的金錢,賠錢必然生亂,也沒心思幫助三菱汽車搞國產化了,而在當時三菱剎車油管引發的信任危機問題的催化下,戴姆勒—克萊斯勒徹底甩掉了三菱這個燙手山芋,這樣一來導致計劃中準備國產化的SUV沒出來,而同時失去了北汽賓士在國內所有的銷售渠道,帕傑羅一下子被打入冷宮!帕傑羅就是三菱在咱們國內的生命線!在那個時代三菱在咱們國內沒有遇到好的隊友!

人和:相信很多朋友都清楚當年的帕傑羅出現過剎車油管破裂導致多人不幸死亡的慘烈事故吧?三菱汽車在面對這些悲劇時居然可以矢口否認,不僅僅是在咱們國內,在全世界範圍三菱汽車的一系列醜聞都沒少出,可三菱汽車一直在推脫責任,採用私了的方式了結!紙終究包不住火,當事件真相大白的時刻,好多潛在的消費者已經對三菱死心了,總有朋說豐田、本田是奸商,其實最沒節操的是三菱!三菱汽車可以不道歉,但消費者也不會買你的車!人和的失去往往最為可怕!三菱汽車在咱們國內的發展就是這樣,起初由於合資夥伴東南、長豐的弱小也沒太重視合資汽車這一塊,只是依靠賓士的渠道在那賣進口車,可計劃沒有變化快,由於對自身問題的慣性逃避,以及戴姆勒—克萊斯勒的經營問題,本該處於輝煌期的三菱汽車一朝之間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而陷入窘境!現在雖然和廣汽進行了合作,而如今的廣汽坐擁豐田、本田等多個品牌還會把三菱當回事么?機遇沒了就是沒了,傷感也沒用!不過三菱汽車雖然在前寫年發展的不好,而最近幾年隨著日產的注資與廣汽的渠道三菱汽車在國內還是恢復了不少精氣神的!尤其是目前的歐藍德鄙人覺得還是很不錯的!這對於三菱而言已經很不錯了,三菱與兩田一產本身也不是一個量級的!

若三菱汽車還在生產EVO,那麼鄙人還願用華麗的詞藻為之粉飾。。。可惜了,EVO終究是停產了!


坊間有一種傳言,認為三菱是中韓汽車產業之父。沒有三菱,中韓在起步階段哪還能找到如此便宜、可靠的發動機及底盤技術。雖然有誇大它的地方,但三菱確實在中韓汽車產業早期發展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與大眾、通用等不同,三菱進入中國採取的是先零配件開路後整車廠進駐的方式,因此早在1973年三菱就進入中國了。先零件後整車的思路使得三菱在中國獲得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比如自主品牌中有多少車型使用過4G1、4G6、4G9系列發動機恐怕已經數不清了。

而三菱汽車作為三菱集團重要的一部分,早前在國內不出意外地混得風生水起,更是在2003年坐上了日系品牌在華的頭把交椅,實現了年銷14萬輛的傲人戰績。不過好景不長,此後三菱汽車銷量開始走下坡路,進入了長達15年的低谷期。

雖然2017年廣汽三菱獲得了全年銷量121133台,同比增長93%的佳績,但相比晚來中國的一眾日系品牌,這個表現要遜色太多。比如東風日產2017年總銷量就達到了112.24萬輛,是廣汽三菱的10倍之多。

所以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日本三菱汽車在中國慢慢消失了?」其實用「為什麼三菱汽車在中國的存在感變弱了?」來表述會更恰當。

針對此問題,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頻繁陷入造假醜聞

即便說三菱汽車為避免召回,瞞報客戶投訴信息並暗中修理隱患部件是一件小事(2002年)。那三菱做過的「大事」依然不少。油耗造假、材料造假短短兩年內集中爆發也是極為少見,這直接導致了三菱汽車眼睜睜地看著被日產收購34%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三菱汽車心裡肯定不是個滋味,因為傳言三菱造假就是被日產舉報的。 造假帶來的高層震蕩影響了三菱汽車重回巔峰的決心和積極性,同時也讓消費者逐漸失去了對三菱品質的信賴。甚至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印象——三菱汽車(特別是發動機)更多是價廉,而不是物美。

2. 沒有抓住SUV的高漲期

雖然在中國「得SUV得天下」這個定論已經被驗證過無數次。但直到2016年,廣汽三菱僅有SUV車型勁炫和帕傑羅·勁暢兩款國產車型。儘管這兩款車型為他們帶來了不錯的銷量,但對比其他廠家,廣汽三菱的產品線依舊過於單調。

3. 相互耽誤的東南和三菱

其實除了廣汽三菱,還有東南三菱。關於他們複雜的歷史背景就不贅述了,大家可百度一下。總之,從三菱便收購了東南汽車25%的股份後(福建汽車50%+台灣中華25%+日本三菱25%),雙方就一直沒有合拍過。關於品牌宣傳、產品做工等也一直不在線上的這些問題就不多說了(時至今日還在生產的車型應該只剩下翼神了)。

東南沒有發揮國產品牌應該有的對國內市場的敏銳度,這個責任他們推脫不掉。而直到2012年三菱才和廣汽搭夥,只能說三菱自己對中國市場也不夠上心。


壹車熱評,100%原創,謝絕搬運!

從三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三菱恐怕還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打算,但和日系三強本田、豐田、尼桑比起來,三菱確實基本處於被碾壓之勢。

而且目前市場上能支撐起三菱品牌的車型也的確不多,廣為人知的也就是歐藍德、帕傑羅、勁炫,另外就還剩一些非常小眾的例如藍瑟、翼神等。

題主問三菱汽車為什麼在中國呈現慢慢消失的勢態,在壹車熱評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三菱重工自身的發展戰略和三菱汽車曾經爆發的質量問題。

我們都知道三菱汽車屬於日本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所涉及的業務範圍涵蓋了機械、船舶、航空、原子能、電力等多個領域。

不過汽車、機床等產業部門加起來總營業額卻只佔三菱重工總營業額的30%不到,如果再細分的話,汽車領域的佔比則會更小。

在2017年,三菱汽車的全球銷量總數也就剛破百萬,在中國的銷量還不到13萬,所以從綜合數據上來講,三菱汽車並不是三菱重工的發展核心,在整個集團的發展戰略里地位較為一般。

中國市場僅僅是三菱汽車在全球的銷售核心市場,但我們的銷量比例也僅佔三菱汽車的12%左右,而放在整個三菱重工里就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三菱汽車從根本上就沒得到自家集團的重視,這從車型的更新換代上就完全能看出來。

與豐田、本田、尼桑各類車型幾乎一年一變的模式不同,例如帕傑羅從1982年誕生起發展到如今的2019款,也就才換了4代,幾乎十年才換一代。

縱然三菱汽車的發動機技術再好,三菱汽車被大家認為是中國的汽車工業之父,在如今日新月異的汽車市場競爭面前,三菱汽車的車型在中國的發展確實過於老舊、過於緩慢了。

其次三菱汽車在中國也曾集中爆發過好幾次關於質量問題的投訴,最著名的就是:油耗造假事件;剎車失靈事件。

這些都是在設計、製造上就已經存在的質量缺陷,全球範圍內也有過大批量的召回行為,但問題爆發後三菱汽車在應對中國的市場危機時,採用了和其他車企相同的做法:任你一哭二鬧三上吊,依舊我行我素任逍遙。

遇到個別不好對付的消費者,私底下協商解決了事,這種行為直接傷害的就是自己在消費者中的口碑與形象。不過壹車熱評之所以認為三菱汽車目前還沒有從中國市場消失的打算,主要是從這些年三菱汽車在中國的加大投資和發展來判斷的。

例如2017年,三菱汽車和雷諾、尼桑組成戰略聯盟,意在三方合力推進自己品牌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同年,三菱汽車的發動機工廠建設也在湖南正式啟動,這個項目預計的年產能將達到15萬台,今後三菱汽車可能就將大部分採用該工廠的產品。

而且這兩年三菱汽車的熱銷車型,在更新換代速度方面也有了明顯提升,例如主打的SUV車型……歐藍德。

綜上所述,估計至少在未來5-10年的時間裡,三菱汽車依舊會保持自己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雖然三菱汽車在整個集團里分量並不是很重,但中國依舊是三菱汽車非常倚重的汽車市場。

關注壹車熱評,這裡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汽車知識及推薦!


三菱汽車本來就不是三菱的主業

亞洲不敢說,但是三菱絕對是中韓汽車產業之父。沒有三菱汽車,你就看不到韓國現代(起亞)、看不到目前大多數所謂的國產發動

機。戈藍給多少車提供了底盤技術、發動機配置?得利卡給了中韓MPV多少靈感?

這麼說吧,三菱在國內基本要完的節奏,但是三菱的靈魂永存。所謂國產1.6、2.0、2.4三個排量基本跟三菱4G6X系列發動機有關。

三菱在兩次的醜聞爆發後,再一次暴露出傳統企業的弊病,應對失當,造成民眾的品牌支持度一落千丈。

2004年的時候,公司一度面臨倒閉,負債額高達40億美元,克萊斯勒與戴姆勒宣布解除與三菱的合作關係,世間皆以為三菱汽車一定會完蛋,甚至幾乎所有的工廠的門口都守候著大批的HR獵頭招攬將要失業的工程師們。

在三菱最大的研發據點岡崎工廠將要宣布變賣的當天凌晨,三菱的其他幾傢伙伴公司決定出手相救,三菱重工業,三菱商事,三菱銀行這三家三菱的中核企業出資40億美元購買已經跌成垃圾的三菱股票宣布重組三菱汽車工業。

三菱從2004年的醜聞過後,從此業績一路下滑,在日本跌成了業界最後一名,排行第八,甚至於豐田的子公司大發與斯巴魯都在營業收益上超過了三菱,三菱內部在原三菱商事的副社長益子修的帶領下,試圖通過財物人員主導的改革方案重回市場,精簡車型,主力轉化為開發電動車,砍掉了很多華而不實的燒錢部門。譬如達喀爾拉力賽,WRC拉力賽等等。

糾正很多很多中國人的錯誤認識,「三菱」在目前並不是一家公司。在1945年敗戰前三菱所有的部門隸屬於一個財閥--三菱財閥,所有的部門的經營都是一個中樞控制。包括航運,物流,重工,礦產,電子,銀行等等,這些龐大的經營板塊都由一個領導層來進行運作。這些個公司只是一個鬆散的「邦聯」,有點像獨聯體,經營是完全獨立的。

其實三菱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系車。在上世界80年代,三菱扶桑卡車在國內幾乎是卡車的代稱,帕傑羅就更不用說了,政府機關的標配。但是由於三菱固守技術不能轉讓的底線,只限於有償的技術提供或者整車輸入,一直不願意把整車技術提供給別人。刻意拆分汽車組件分包給不同的公司生產,發動機在東北,越野車以前在北汽,後來去了湖南長豐,之後又有意廣汽,轎車則一會東南一會兒廣汽,布局很亂在中國很難有大發展。


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消失,是因為三菱汽車質量差。

三菱汽車上世紀末八十年代初進入中國後,贏得了不耐用、質量差的口碑,是所有進口車中質量最差的。最早進入中國的三菱轎車,跑一二十萬公里就不得不報廢,耐用性都不如老解放。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哥哥單位有台三菱小轎車,質量很差,三天兩頭拋錨,都不如武漢吉普出勤率高,修理廠也說三菱質量太差,結果這台車十萬公里出頭就報廢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還進口了不少日野、三菱和南斯拉夫桑諾絲大巴,就數三菱大巴質量最差。

看下面評論,有些人難以接受,我想都是基於想像,而不是基於經驗吧!


說到三菱汽車想必給國內消費者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三菱集團旗下的發動機產業,被很多中國自主品牌所使用,所以使得說到三菱,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發動機。

對於發動機產業,三菱在中國擁有瀋陽三菱和東安三菱,特別是4G1和4G6這兩個系列,被消費者所熟知。

回到題目。三菱汽車在中國的比重確實有所下降。其一,就是自主品牌的興起,使得自主品牌逐漸脫離或者三菱發動機的供應。

其二就是三菱品牌不思進取,感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且曾經宣布停止繼續研發轎車業務。而一個品牌想要全面的發展,枝繁葉茂就目前來說,更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其三,就是三菱品牌車型比較老。你比如說三菱的藍瑟,戈藍,帕傑羅,歐蘭德。現在知名度比較高的,只有歐蘭德了。廣汽三菱也是憑藉歐蘭德的大賣,實現銷量的大幅增長。反觀其他車型基本上已經被市場所邊緣化了,而且三菱的銷售渠道營銷手段,等等相對其他品牌來說都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其四就是三菱汽車引以為傲的發動機,近幾年,質量問題比較頻發,而且今年一月份實現了大量的召回。

拋開題目不說,個人對於三菱品牌還是比較喜歡的。可能是因為一個故事,一部電影。

希望三菱汽車能儘快在國內找到自己的銷量出路,以優異的產品高性價比贏得市場。


三菱汽車不但沒消失,反而在廣汽的合作下,這兩年做得風生水起。歐藍德每月銷量經常過萬。除了原來的勁炫,馬上又要推出奕歌,10到20多萬的車型基本布局完整。怎麼能說消失?


三菱汽車放在以前,它的地位還是十分強的,中國許多自主品牌都是採用的三菱的發動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三菱發動機在目前來看已經遠遠落後了,油耗高成了它最大的問題。

而且目前市場上三菱汽車也在慢慢減少,市場上的保有量在減少,那後期這些車輛的維修成本也不會便宜,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說,驅使他入手一款高售價、高油耗、高使用成本車的唯一動力就是情懷了。

但是想要追求情懷也得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所以這也是三菱在不斷消失的原因。

另外我覺得三菱本身並沒有把十足的精力放在汽車方面,如果它足夠重視的話,也不會將自己早前那麼好的口碑做成現在這樣的局勢,對於高油耗問題完全可以在發動機上再重新研發,順應這個時代的步伐,相信三菱汽車的保有量也不會這麼低。


一流的機械,二流的設計,三流的營銷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還得從藤原拓海第一次打敗京一說起,當人們第一次發現京一的Evo竟沒有跑過老款的86時的驚訝,到後來征戰琦玉區的最後一支滿是Evo的車隊人們的態度轉變。可想中國人的傾向不再是三菱,或是買車AE86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然而人們忽略了一點。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車神,不是每個人都從12,3歲開始送豆腐,不是每個國家都和日本一樣沒有交警,晚上不查車的。人們也漸漸忘了三菱車的耐用與好用,人們不會發現在D計劃車隊,打敗的人中,開三菱的都是渣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