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盛極一時。那麼到底吐蕃是怎麼滅亡的呢?吐蕃王朝在什麼時候滅亡的?

為大家總結出了吐蕃王朝滅亡的四點原因,一起來看看!

首先第一點,就是內亂太過嚴重。在吐蕃的內部,太過於混亂,內亂十分嚴重,矛盾層層都有。宗教之間、臣子之間等等都是互相傷害,光是贊普就被殺好幾任,那麼在贊普被殺以後,一定是內訌連連,在這樣的情勢下,怎能不滅亡呢?往往一個安定的國,一定是既無內亂,也無外患的。若是包含其中一點,此國一定不會太平!

第二點就是擴張太快,體制落後。在吐蕃最繁盛的時期,人口高達一千萬,但其實本組人口才300萬,其餘的人都是在戰爭征服過來的人,所以就甭提忠誠兩字了。至於管理他們這些人的方法,可以說相當的落後!

當時的吐蕃王朝,就是奴隸社會,實行的體制就像是先秦的分封制,中央對地方無法完全掌控,核心領土被權臣把持。這種體制的實施,最後就會造成這種現象,國強地方就會聽命,但是國弱,地方立馬反拜為王。

第三點原因就是宗教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宗教可是一個燒錢的項目,就拿唐朝來說吧,=在後期的時候,所謂的佛教寺院根本沒有課稅,而且還對僧侶免除賦役,還有佛教寺院的大肆擴張,最終導致唐朝的國庫收入被大大損失,之後才有了唐武宗滅佛的事情發生,而吐蕃王朝其實跟唐朝的後期沒啥區別,甚至比唐朝情況還糟糕,所以當時末代的贊普達瑪當時上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滅佛,不料最後卻死在了僧侶的手上,這一件事就是造成吐蕃內亂的導火索!

第四點原因,氣候變冷。吐蕃社會生產是以農牧業為主,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等,當時吐蕃能崛起,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要得力於農業和畜牧業,當然一旦農業有所變動,吐蕃也一定會跟著變的動蕩。加之古代的時候,本身就是科技不發達,生產基本靠天。氣溫高了,自然農作物生長過的好,人們受益。但是一旦這天氣變冷了,就意味著可能一蹶不振。但是天災畢竟是不可抗因素,以至於一般地方都是承受不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