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麥克洛斯基出版過一本名爲《企業家的尊嚴》的書籍。這本書中提到了這樣一段話:

人們改變觀念,重估企業家這一羣體的價值和位置,不再貶低或敵視他們,讓其得到尊重,就可能實現經濟繁榮。相反,如果企業家被否定,經濟一般就難以發展,創新亦無從談起。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原因之一,也正是展示了企業家的尊嚴。

我覺得麥克洛斯基這段話拿來談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選拔風波挺合適的。

4月底,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今年來自企業的候選人有114位,同比2017年的90位,增加了24位。百度的李彥宏、王海峯,阿里的王堅,比亞迪的王傳福等,皆榜上有名。

說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家想到往往是大學教授,身着白大褂天天窩在實驗室裏做測試。這個榜單引得公衆質疑,院士都是科學家,憑什麼企業家也能成院士?

要我說,這些質疑挺沒勁的。質疑民企選院士的人,應該去看看愛迪生曾經的創業經歷。

科學家也是企業家

沒幾個人知道,我們當年小學課本里崇拜的科學家、發明大王——愛迪生、諾貝爾、富蘭克林,其實全是企業家。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心靈雞湯,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課本里也會經常教育小學生說,愛迪生是勤奮的發明大王,一生有2000多項發明專利,引得衆多迷弟迷妹們對他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愛迪生是怎麼發家致富的,課本卻從來沒和你說過。

年輕時的愛迪生創辦了“門洛帕克實驗室”,後來又擴張成立公司,賣出專利獲得第一桶金後,很快開始創業。

後來愛迪生又不斷擴張規模,成立“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賺得盆滿鉢滿。

緊接着,又接受老摩根的投資,由他提供技術、整合業務,共同創辦了“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沒錯,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美國通用電氣的前身。

在鼎盛時期,愛迪生創建或控制着13家大型公司,直接左右了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除了愛迪生之外,我們常常說的諾貝爾不僅僅科學家,也是企業家。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二十餘個國家開設了約一百家公司和工廠。

諾貝爾並因此積累了鉅額財富——如果不是這個原因,他也不可能在逝世的前一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爲基金,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富蘭克林就更有意思了。我們只知道這個大發明家在閃電風暴實驗中放風箏,卻不知道他是美國著名的財迷——作爲清教徒,他是出了名的愛賺錢又摳門,在美國甚至被封爲財神級別的企業家,是美國企業精神的代表人物。

可以說,科學家天然就是企業家——他們站在時代浪巔,手握技術,就是離企業最近的一羣人。

產業研需要一體化

爲什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這麼多科學家同時兼任企業家的身份?

原因很簡單:產學研需要一體化。企業需要現有的研究成果轉化爲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再把部分產品盈利投入到科研中,開發出“含金量”更高、市場適應性更強的產品。

科學研究不可能是在實驗室裏生搬硬套造出來,它需要有產業實踐相配套,讓研究成果得到市場驗證,最終獲得利潤。

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技術得到健康的正向循環。

今天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從技術變革和市場轉化的角度來說,和當年的電器化革命邏輯是一樣的,科學家不可能只是躲在實驗室裏做實驗,技術必須拿到市場上接受消費者檢驗。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名單中李彥宏、王海峯、王堅這些人,其實和當年的愛迪生、諾貝爾、富蘭克林其實沒啥區別。

在人工智能時代,百度、阿里這些公司就是人工智能和新興交叉領域的領頭羊,是產學研的前沿陣地。

第一財經在5月6日的報道中就提到,李彥宏是由中國電子學會推薦到中國科協學會,推薦的理由是因爲李彥宏對於搜索引擎所作出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李彥宏是被列入“工程管理學部”名單中,專業方向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

和李彥宏同時被列入“工程管理學部”的還有阿里王堅,專業方向也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王海峯則是被列入“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專業方向是“人工智能”。

李彥宏在搜索引擎領域之所以被業界公認,是因爲他曾創建超精準搜索(ESP)技術和圖像搜索引擎技術,這在應用領域頗有價值。特別是他所持有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是現代搜索引擎領域的重要基礎發明之一。

人工智能就更不用說了,百度今天的自動駕駛、物聯網、雲計算領域的探索每一項都在指向未來世界。

李彥宏、王海峯、王堅一方面是技術大牛,一方面又是企業領導人,他們的成就在於,讓產學研得到了一體化的融合,進入院士名單十分合理。

以自動駕駛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爲例,李彥宏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提到,“國家需對無人駕駛汽車有產學研頂層設計”。

國家早就意識到了要讓這些“產學研一體化”的企業家進入中國工程院。

按照中國工程院的說法,今年1月份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啓動之初,中國科協在通知中明確提出:

在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

某種意義上說,把李彥宏、王海峯、王堅納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其實就是國家重視產學研一體化的具體體現。

要改改老舊觀唸了

Quora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Who are all the great scientists that became billionaires and entrepreneurs?

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變成了億萬富翁和企業家?

下面有個回答很有意思,一位名爲Pavan Dube的博士把愛迪生、富蘭克林等人納入了科學家和企業家的範疇。

在美國人的眼中,企業家和科學家似乎從來就不是什麼矛盾的概念。甚至有這樣一個複合詞——Scientist-Entrepreneurs,翻譯成中文就是“科學企業家”。

一篇名爲《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st-Entrepreneur》(科學企業家的六個特質)的文章,就歸納出了這類人羣的六個特點。

1、懂得科學和技術,他們是本領域的領導者,擁有深厚科學知識和競爭壁壘;

2、不會深陷科學的泥淖,而忘了科學是爲人服務;

3、具有商業智慧,至少對知識產權、監管、營銷、投資和商業戰略有較高理解;

4、敢於接受風險,知道如何平衡商業風險和行動成本的關係;

5、重視從失敗中學到東西,明白創新既不是系統性的,也不是可預測的;

6、懂得選賢任能,利用他人的專業知識,具備跨職能領導的人際技能。

某種意義上說,百度的李彥宏和阿里的王堅都是這類人。締造了微軟帝國的比爾·蓋茨和創建蘋果的喬布斯也是這類人。

尤其是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也都是美國工程院的院士。他們從未做過一天傳統科學研究,卻用成爲美國院士的非凡經歷表明了美國社會的開放度。

的確如此,不管是科技攻關還是企業管理,只有創新,纔是科學的出發點,纔是科學家的本真意義,纔是院士的價值所在。

我們從小就崇拜科學家,甚至課本里的科學家就是一羣拼命工作,視金錢如糞土的人。

結果今天企業家當選院士,就跳腳覺得無法接受,這種觀念實在是太過幼稚,好像科學家天生就應該清貧——這種觀唸到了要改改的時候了。

副總理劉鶴在去年有過這樣一個發言:

中國應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給其以應有的回報,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企業家階層。

讓李彥宏、王堅成爲院士,其實也是尊重企業家的一種表達方式。

----------------------------------------------

作者 | 吳俊宇   公衆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互聯網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