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告題主,當時唐帝國要想贏得與吐蕃的「西域爭霸賽」,這山地之國小勃律就非得拿下來不可。

自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開始加強對西域進攻以來,其遠征軍所走路線主要是吐谷渾道(東線)、崑崙道(中線)這2條戰略要道。

其中,吐谷渾道是由青海湖一帶折向西,再從柴達木盆地前往鄯善(今新疆若羌),這條路線海拔較低,地勢也相對平坦。崑崙道則是從今阿里一帶直接翻越喀喇昆崙山進入于闐(今新疆和田),這條路線比較險峻,但是距離更近。

靠著地理上毗鄰西域的有利條件,吐蕃從公元662年開始不斷進攻當時唐朝設置的安西四鎮。特別是670年吐蕃攻陷西域18州,迫使唐帝國暫時放棄安西控制權。

在丟失西域20多年後,公元692年女皇武則天派遣武威道大總管、名將王孝傑率兵大破吐蕃,重新收復了西域故地,並再次設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4鎮,重建後的安西都護府就位於龜茲,派駐3萬精兵鎮守。

唐帝國的強有力反擊,一下子切斷了吐蕃之前入西域的2條戰略要道——吐谷渾道不僅容易遭到來自北面河西走廊唐軍的襲擊,向西也被安西都護府下轄的設防據點且末(今新疆且末)所阻隔,而崑崙道則被部署在於闐鎮的唐軍(方圓600里內就設置了坎城、蘭城、胡弩、固城、吉良5處設防要塞)堵死。

無奈之下,吐蕃只好繼續向西來個迂迴,繞道蔥嶺(帕米爾高原),借道今屬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小勃律國(大勃律則被吐蕃直接吞併),從今屬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進入西域,然後向東進攻安西四鎮。顯而易見,這條西線(勃律道)雖然很繞遠,但因為避開了唐軍防守嚴密的控制區,所以比較安全。

打通勃律道後,吐蕃又一次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而唐帝國原有的重點向南部署的防禦體系卻暴露出軟肋——誰能想得到吐蕃大軍會從安西四鎮的西邊冒出來!?更有甚者,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大軍還走勃律道長驅直入中亞,途經更靠西邊(相對安西四鎮而言)的費爾干納盆地繼續向北行進數千里,然後與突厥聯手攻打唐帝國的北庭都護府!

須知,北庭都護府可是位於天山以北啊,與青藏高原直線距離超過2000里之遙。換言之,吐蕃只要控制勃律道一天,唐帝國所轄西域廣大區域就別想安生,從此再無前後方之分,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遭到吐蕃大軍的襲擊。

於是乎,憑藉百年積累的雄厚國力,唐玄宗開始大舉反擊吐蕃。當時雙方都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積極爭取西域眾小國歸附。起初,吐蕃主要是與突厥、突騎施聯手進攻安西四鎮和北庭都護府。

但2個小夥伴衰落後,其與唐帝國的爭奪重點就轉移到了蔥嶺以南地區,這時候扼守勃律道且投靠吐蕃的小勃律國,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需要說明的是,小勃律原本與吐蕃為敵,公元722年遭後者進攻時還曾請求唐軍出兵救援。但好景不長,到737年小勃律王就在吐蕃誘降下臣服,小勃律王不僅娶了吐蕃贊普的姐姐為妻(成了大舅哥,呵呵),還帶動20多個西域小國改為向吐蕃納貢投誠,不再效忠唐帝國。為此,安西都護府3次發兵征討,但都無功而返。

眼瞅著眾多西域小國都變成了立場動搖的「牆頭草」,感覺到西域統治基礎不穩的唐帝國急需一場大勝來「殺雞儆猴」、穩定局勢。唐玄宗遂於公元747年,詔令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征討小勃律。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場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爆發的山地大戰,最終以唐軍獲勝而告終。此役不僅切斷了吐蕃西線通道,還對西域局勢產生巨大影響,史載多達72個小國在聽聞小勃律被滅的消息後都深感震驚和恐懼,於是紛紛遣使納貢,重新選擇歸附唐帝國。

高仙芝滅小勃律次年,唐軍又掃除了依附吐蕃的羯師國,從而解決了小勃律駐軍的後勤供應難題,進一步增強了扼守勃律道、阻擋吐蕃進攻的能力,也擴大了安西四鎮和北庭都護府的防禦縱深。

值得注意的是,此後爆發的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大食)怛羅斯之戰,對於唐帝國而言只是一場次要方向的遭遇戰罷了,既未傷及唐朝的元氣,也絲毫沒有改變前者以吐蕃為「第一大敵」的戰略指向。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高仙芝不遠數千里進攻小勃律的重要性,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唐帝國大力發展軍事、開疆拓土,向四境進行擴張。唐軍在李靖、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王忠嗣、高仙芝等一大批良將指揮下,在東亞、中亞和漠北進行遠距離投送、大兵團作戰,屢戰屢勝、滅國無數,真正具備「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的能力。在此期間,中國周邊的小國紛紛向唐朝稱臣納貢,其中有不遠萬里來表示歸順者,南亞小國勃律便是典型。

勃律是曾經存在於南亞克什米爾北境、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國,從東晉開始便出現在中國的史籍中,又稱波倫、缽盧勒、缽露勒、缽露羅、缽羅。唐朝立國之初,勃律國被吐蕃擊破,遂分裂成為大勃律、小勃律兩個國家,其中留居故地者稱大勃律,向西北遷移至今吉爾吉特地區的稱為小勃律。

大、小勃律均處在聯結吐蕃﹑印度和唐朝西域地區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故而成為唐朝與吐蕃競相拉攏的對象。武則天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勃律國君曾三次遣使入唐稱臣,均被冊立為王,並得到豐厚的饋贈(「勃律國,在罽賓、吐蕃之間。開元中頻遣使朝獻。」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開元初年,小勃律王沒謹忙因為受到吐蕃的壓迫,不遠萬里趕赴長安朝拜,並受到唐玄宗隆重的接待。沒謹忙為求得唐朝的庇護,便像父親一般來侍奉唐玄宗(「始勃律王來朝,父事帝。」見《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由此博得皇帝歡心。在這種無比親密的氛圍下,小勃律跟唐朝訂立盟約,決定共同對抗吐蕃。

小勃律臣屬於唐朝的舉動對吐蕃打擊極大,後者為避免遭受腹背受敵的困境,便多次侵擾小勃律,一度還奪取其九座城池。沒謹忙憂懼萬分,便遣使向唐朝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求援,張孝嵩得報後即可派大將張思禮兼程前往救援,一戰便大敗吐蕃,幫助小勃律重奪被其攻佔的城池。事後,沒謹忙派大首領察卓那斯摩沒勝入朝致謝,並重申效忠之意。

然而小勃律離唐朝過於遙遠,但距吐蕃相對較近(「小勃律去京師九千里而贏,東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贊普牙。」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如此不利的情況,給吐蕃持續侵擾、唐朝有效地保護小勃律製造了難題。果不其然,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終攻破小勃律,並將其置於自己的控制下。

小勃律被征服後,國王蘇失利被迫接受吐蕃的和親,並斷絕跟唐朝的藩屬關係。不僅如此,蘇失利自恃距唐朝極為遙遠,竟然「為虎作倀」,幫助吐蕃征服、欺壓周邊的小國,阻斷他們向唐朝稱臣納貢的道路,使得「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引文同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恢復唐朝在南亞的影響力,小勃律便成為不得不拔除的「毒刺」。

於是在天寶六載(747年),在唐朝數次征討小勃律均失利的情況下,出身於高句麗人的名將、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從龜茲城出發,率萬騎進討小勃律。由於龜茲距小勃律有數千里之遙,所以唐軍行軍百餘日後才翻越蔥嶺,然後在高山、冰川間艱難行軍,登坦駒嶺,至特勒滿川後,分兵三路進發,並於當年七月進入小勃律境內,合力攻陷吐蕃人重兵駐守的連雲堡要塞。

攻陷連雲堡後,高仙芝率主力直逼小勃律的都城阿弩越城,先斷吐蕃援軍之路,繼攻入城,終於俘虜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在扶立新王、留下三千駐軍後,然後班師回國。小勃律被平定後,唐軍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聞訊後,紛紛向唐朝稱臣(「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還連雲堡,與令誠俱班師。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見《新唐書·高仙芝傳》)。

高仙芝這次翻越高山冰川、長達數千里的遠程奔襲,堪稱中外軍事上的奇蹟,論「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當年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當年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遠征羅馬的戰役。戰後,高仙芝因功升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達到人生的頂點。然而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後,西域兵力大部分被調往內地平叛,吐蕃趁機再度攻陷小勃律等國,對於這種局面,自顧不暇的唐朝也是無可奈何了。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要問高仙芝奇襲小勃律之戰爭的意義,首先要知道小勃律的戰略價值。

「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

也就是說,在唐人看來,大小勃律國是唐朝的西大門,關係到唐對西域的控制。

控制小勃律,不但可以是吐蕃藉助小勃律方向威脅西域的計劃落空,大唐還可以從此進一步西進,也可以由此南下印度。

從小勃律的地理位置來看,小勃律就是一顆釘子。

對於大唐和吐蕃來說,誰控制了小勃律就相當於在對方身邊埋下一顆釘子,這顆釘子隨時都能讓對方的肌體潰爛。

對於大唐和吐蕃來說,控制了小勃律,將使得自己對另一國保持西路、中路和東路的進攻優勢,使得自己佔據上風。

尤其是對於爭奪西域來說,小勃律一旦被吐蕃控制,對於大唐來說,西面也將遭受吐蕃的進攻,西域的形勢將更加危險。

因為這樣重要的位置,小勃律成為大唐和吐蕃都爭奪的焦點。

小勃律靠近吐蕃,更易受到吐蕃困擾。開元十年(722年),吐蕃再度進攻小勃律,小勃律向大唐求援,唐朝北庭都護張孝嵩調兵遣將,前去救援,大敗吐蕃,使得吐蕃連續多年不敢進犯小勃律邊境。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再度攻打小勃律,最終攻破了勃律國,吐蕃贊普對小勃律實行和親政策,將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

此後小勃律倒向吐蕃一方,對大唐在西域的存在產生了嚴重威脅。

為了震懾西域諸國,鞏固大唐在西域的統治,高仙芝決定拔掉這個釘子。

高仙芝的遠征一路翻山越嶺,難度絲毫不亞於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最終遠征成功,俘虜小勃律國王和王后,押送長安。

經此一戰,此區域無數小國皆被震懾而歸附。

這一戰確保了唐朝對西域牢牢控制,使得大唐南赴印度,西抵阿姆河之道路通暢,也使吐蕃假道勃律,突入西域之戰略企圖破滅。

不過之後不久,小勃律重新被吐蕃控制,以後為西藏實際控制的地區,此地藏人極多,各種風俗與西藏無異。

近代以後,被英國侵佔,現在實際處於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實控之下。


謝謝邀請。我謹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當時的吐蕃十分強大。開始集中力量和大唐帝國爭奪西域。雙方都必須拉攏盟友。如果無法拉攏,就要滅掉和控制一些效果。事實上小勃律比較親近吐蕃帝國。對大唐帝國表現出了敵意。這個國家又正好卡在絲綢之路的節點上。所以這場戰爭一定會爆發。高仙芝算是大唐將領中比較能打的。面對吐蕃軍隊不好說。但擊敗小勃律還是可以的。公平的說。這一場長途奔襲戰,打得很漂亮。經過這一戰。大唐軍隊在西域暫時處於上風。一直到後來的大食軍隊的出現。


在國家層面上,兩個原因:一是保持絲綢之路的暢通,而是剪除吐蕃的羽翼,完成對吐蕃的包圍;個人層面上,節度使制度雖然減低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將領的進取心會大增因為是給自己打地盤當然積極進取,還有一個出將入相的制度,使得將領都渴望戰功使得自己將來回到長安擔任宰相光宗耀祖


這場戰爭穩定了唐朝的西域使唐朝西域趨於穩固,阻止了吐蕃向北及東發展威脅中原,如高仙芝不打這仗西域被吐蕃控制甚至甘肅河西走廊都可能落入吐蕃之手,威脅長安便唐朝徹底失去西城,所以必須一戰


沒辦法就是這麼強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