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開放的國家,世界各地移居大唐的人員非常多,很多人為大唐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句麗人。高仙芝是唐玄宗一朝著名的戰將,為大唐西北邊境徵戰多年,立下赫赫戰功,也因個人貪念,給大唐在西北留下不穩定因素。安史之亂爆發後,因為得罪監軍邊令誠,高仙芝與封常清被唐玄宗冤殺。

山地戰之王

中國古代戰爭,大多發生在平原,山地叢林戰爭極少。高仙芝是個例外,他與吐蕃、小勃律、竭師、石國、突施、大食的戰爭,發生在蔥嶺(即帕米爾高原)地區,那裡是幾大山脈交匯地帶,海拔高,山勢險峻,且氣候嚴寒,連行軍都是件很困難的事。

高仙芝卻總能出其不意地長途奔襲,經常幾萬大軍翻山越嶺,幾天行軍千里,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打得敵方措手不及。

高仙芝能精確計算設定精巧的行軍路線,使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奔襲變成現實,他還有高超的動員技巧,幫助士兵克服心理恐懼。同時他也不缺乏將軍們特有的令行禁止,殺伐果決。

就這樣,高仙芝的部隊,像一頭穿梭於冰山雪域的雪豹,總能在獵物們出其不意的時候,給對方致命一擊。

打敗吐蕃,平定小勃律後,整個西北震驚,史書記載,七十二國競相歸順!

貪財引發諸國不滿

在帕米爾高原英名遠播的高仙芝,同時也是個貪婪之輩,他相中了富饒的中亞石國。石國其實是一頭溫順的綿羊,對大唐一直恭順有加,朝貢不斷。但高仙芝為了實現個人掠奪的願望,向唐玄宗誣告石國「無藩臣禮」,並出兵徵討石國。

石國本就不是對手,見到唐軍,立馬求和。高仙芝誆騙對方,同意約和,就在對方毫無防備之時,他突然抓捕了石國國王,並縱兵大肆殺戮和劫略。劫略完石國,順北把突騎師國也一併打掃了一遍,然後滿載從兩國搜刮的財寶回國。

高仙芝的行為,引發了西域各國的不滿。這些國家本來是迫於兵威降服於大唐,實際並不甘心,於是他們勾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準備引狼入室,圖謀安西四鎮。

高仙芝見此情景,覺得大事不妙,一旦戰火燒到安西,他罪責難逃。於是他決定先發制人,率軍四萬,搶先突入大食境內七百里。

這一次,他的奔襲功敗垂成,他的手下葛邏祿部集體反叛了!葛邏祿部與大食前後夾擊,高仙芝大敗,僥倖逃生,幾萬人馬僅剩千餘人逃回。

這一戰,高仙芝毀了一世英名,還丟了安西節度使之職。

冤死潼關

安史之亂爆發後,全國一片慌亂,唐玄宗決定起複高仙芝,他認命高仙芝為副元帥,率五萬兵馬出潼關,鎮守陝郡。

同在陝郡的還有他的老部下封常清,封常清領著一幫新募的烏合之眾,很快被叛軍打得稀里嘩啦。封常清對高仙芝說:現在的形勢是敵強我弱,以我們的兵力想守住陝郡很難,極有可能丟了陝郡還折了兵,那樣的話,潼關就危險了,潼關一旦失守,長安就完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放棄陝郡,咱們兵合一處,退守潼關,以潼關之險,守住京城最後一道防線!

高仙芝覺得有道理,於是兩人散盡太原的資產,撤兵潼關。

按理來說,這個戰略抉擇沒毛病,戰爭不能考慮一城一地的得失。但這件事他倆沒請示,也來不及請示,就自作主張了。這下被人抓住了把柄——邊令誠!

邊令誠長期在高仙芝軍中做監軍,大概覺得自己才能不比高仙芝低,經常提一些自己的主張,但總被高仙芝不當回事。一來二去,邊令誠覺得高仙芝不尊重他,結下仇了!

於是,這個閹宦給唐玄宗發了個小報告,告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失地,貪污軍餉。唐玄宗也不調查,直接批示「處死」!面對刀斧手,高仙芝被悲憤,《舊唐書》記載:

仙芝又顧麾下曰:「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軍中鹹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視常清屍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為節度,今與公同死,豈命歟!」遂就死。

就這樣,一代名將高仙芝,沒有死在對安祿山的戰場,卻被唐玄宗冤殺!

高仙芝的冤死,也拉來了唐玄宗的陌路,不久潼關失守,長安丟失,唐玄宗被迫開始他的「西遊路」,盛唐也一去不復!


第一個想說的就是高仙芝的祖籍是高句麗,也就是現在的韓國,他是個外國人。

那為什麼成了大唐的名將呢?他少年的時候是跟著父親高舍雞在安西都護府,也就是西域長大的,有些人的成功似乎就是天註定的。

高仙芝在20歲的時候就被授予將軍,和父親在官職上已經是平起平坐了,可謂是少年功成名就呀!他的老領導先後有田仁琬、蓋嘉運,但是這兩人似乎不會識人,高仙芝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心裡也是挺鬱悶的,可能是老父親開導他說:「知足吧,小子,你現在官都跟我一樣大了,你看你纔多大呀!以後機會多的是。」

知道後來安西四鎮節度使換成了夫蒙靈察,高仙芝的才幹才被發現,到後來一直做到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已經是在西域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一個將領的成功不僅僅是自己的官階有多高、功績有多大,而是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

也是因為高仙芝的優秀才幹和獨特魅力,他的身邊才彙集了一些人才。其中就有大唐另一位名叫跛腳的封常青,還有以後的陌刀將李嗣業。

若論功績,高仙芝為大唐也算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西域的時候戰功卓著,遠徵小勃律、威震西域,雖然之後與大食帝國的怛羅斯之戰算是他的一次滑鐵盧,但是這個戰爭並不影響東西方的政治歌格局,再說在納悶艱苦的環境之下,長途奔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盟友的無恥背叛,能夠活著回來算是福大命大了。

後來是安史之亂,高仙芝回到內地帶兵勤王,可就是這麼一位英雄卻抵擋不住小人的讒言和君王的猜忌,最後死在了兩軍陣前的自己人手下,可謂是悲哉嘆哉。

要說高仙芝最令人稱道的地方還是他的長途奔襲、分進合擊、山地行軍、奪取戰略要地等方面的軍事才能和思想。尤其是他的山地行軍藝術可以媲美西方的名將漢尼拔、拿破崙、蘇沃洛夫等,但縱觀中外名將,能夠在帕米爾高原那種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統率大軍兩次完美地完成行軍任務的,只有高仙芝一人。

最後,這位大唐名將的隕落,真的讓人痛心,要不是他就那樣死去,可能都沒有郭子儀發揮的機會。將才的死,是軍中的悲哀,是百姓的悲哀,是朝代的悲哀。很明顯,唐玄宗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認為高仙芝的功績「可與歐洲史上翻越阿爾卑斯山之著名軍事將領相提並論」,當時以「中國山嶺之主」(Sahib jibal al-sin)聞名。至於怛邏斯之役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長途行軍,人困馬乏,加之兵力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緣故。

他知人善任,天寶七年出征小勃律時任用了李嗣業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面對難以攻破的婆勒城,高仙芝命李嗣業「不午時須破此賊」,而李則率領步軍從一絕險處登上山頂,向吐蕃軍拋石,從而擊潰了對方。封常青也是遠徵小勃律時由高仙芝提拔為節度判官的。

高仙芝亦有貪利之舉,由此引發昭武九姓不滿,是唐軍敗於大食的原因之一。《舊唐書》評價他即「仙芝性貪」。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其父叫高舍雞,起初是河西軍的將軍,後來當了安西四軍的將軍。高仙芝年少時便跟隨父親來到安西都護府,二十多歲時便當了將軍,效力於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麾下。

怛羅斯之戰,高仙芝的西域精銳雖敗,但也讓阿拉伯帝國領教了大唐帝國的厲害。其後,阿拉伯伊斯蘭勢力也終止了繼續往東發展的勢頭。所以,如今伊斯蘭教勢力範圍,也僅僅侷限於中亞以及新疆地區。

安史之亂爆發後,高仙芝一開場就被冤殺。。過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對大唐來說,是又一大昏招、敗筆!有他在,絕對能更快更好的止住血,平定叛亂,穩定住局勢。大唐的傷,也不會越來越重……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吧~註定了大唐有此「安史之亂」大劫。。

假如沒有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高仙芝大唐西域精銳就不會損失。即便是安祿山史思明控制了大唐最精銳的東北邊防軍,那「安史之亂」也會演變成大唐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勢均力敵的較量!高仙芝軍如再加上大唐朔方軍、安西軍以及回紇僱傭軍,就絕不會因為實力不夠而放棄大片土地退守潼關,進而被宦官讒言非議。

高仙芝作為名將,深知憑自己目前的實力,並不足以與安祿山精銳對抗,採用封常清提議,避其鋒芒退守潼關保京城長安,實乃上策!至於沿途將各府庫錢財分於諸將士,並燒光倉庫。這也很好理解,不留給叛軍啊~但這一切在唐玄宗眼中確實太可疑[允悲]我送你出征平叛送了半天,結果你一路搶燒府庫就算了,一仗沒打你居然還把軍隊帶回來並放在長安城外!你到底想幹嘛?![怒]我如果是皇帝,估計也會殺掉高仙芝。畢竟安祿山這個胡人剛反了,高仙芝又是高麗人(東胡)。

但從高仙芝被宦官一百刀斧手輕易解決掉來看,可以從側面說明他確實心裡沒有鬼,一路搶燒是因為他的軍隊在西域都是這種風格的[偷笑]我相信他是忠於大唐的!退守潼關實乃軍事策略。要不然他作為名將,不會這麼沒有防備。。


故意滅亡石國,惡意利用職權傷害大唐的國威,如果不是太監及時殺他造反都有可能,繼任者不給力和太監無關,越南和日本惡意盜用美國日本職務便利殺傷平民,傷害宗主國威信為自己牟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