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5536_881061988662076_4001713259931297348_n.jpg

雖然出國交換回來後

快速地完成了一份繳給教育部的心得報告

但畢竟那是有既定格式、又要上繳的報告

許多心裡話、或是自己經過更長時間後沉澱的心得

反而很難在當中呈現

 

許多人常常問我說交換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說實在這真的是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

畢竟長達一整年的時光

所得到的收穫可能很多

但接著所產生的疑惑或遺憾

反而可能更多

直到現在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我每次都還是給出不同的回答

而我慢慢也發現

隨著自身經驗的成長與變化

對於當初所得的收穫

也必然會有不同的體悟

 

當初在交換的過程裡

其實是常常感到焦慮的

因為不確定自己這個必須付出許多時間金錢的選擇

是否有帶來真正相應的成果?

而這個成果又是為了給自己看?或是給別人看?

到底是為了有收穫而有收穫?

還是真的有從中得到無可取代的成長?

但老實說最後覺得

這樣想下去恐怕也是鑽牛角尖

每次重新檢視當時的經歷

或許都能發現從中的學習

如果真的是對自己有用的體悟

也不用管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給別人交代、或是真正的成長

或許都是有所相關

存在於同一件事情上的吧

 

20170410_112819.jpg

 

 

所以經過了半年的後交換時代後

寫了這篇文章

分享一些我認為在交換中對我很重要的收穫和心得

也許未來的自己重讀

也會有不認同、想要修改或增加的部分

但我想對我來說

就是在這樣的反覆檢視中

一段經驗才能真正產生出對自己的意義吧

 

關於在交換中的收穫

我整理出了以下主要三個點:

1. 獨立與問題解決

2. 國際觀(?)

3. 認識自我

 

上面的這些點

並不是說出國一趟我就在這些方面變得超級厲害

而只是出國經驗讓我在其中有不同於以往的改變

而且說真的它們不一定要出國才能得到

因此這也不是一篇告訴大家出國就好棒棒的文章

而更是讓我自己整理這一年很重要的成長

同時也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各位讀者

從中多少能知道一些出國交換可能的收穫和cp值(?)

至於是否要踏上這條路

還是很看個人的選擇

以後我也會再以別的文章更深入地說明我的看法

 

DSC_1188-COLLAGE.jpg

 

接下來就對每個點做些簡短的分享

1. 獨立與問題解決

獨立與問題解決

大概是許多出國交換心得都會提到的內容

在實際面向上大概是得自己張羅生活大小事、應付課業活動...

在心理層面上大致是如何獨處、面對自身的孤單不安焦慮等各種情緒...

當然裡面很多細節值得好好分享

不過因為許多人也談過相關經驗

在這裡我就只談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部分:臨機應變與獨處自制

 

在臨機應變的部分

對我來說自己比較大的轉變是

面對令自己很崩潰的狀況時

如何收拾好情緒、好好坐下來處理問題

例如和鄰居不愉快、電鍋壞掉、旅遊時手機壞掉還被坑大錢......

畢竟比起在臺灣

剛到新地方要安頓好自己

或是出去旅遊的途中

都經常會碰到平時不會遇到的問題

身邊也不太會有能一直幫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這時有再多的擔心害怕焦慮

都還是要自己好好冷靜下來

尋找解決方法或可能的幫助

 

這個部分大多是在剛出去的時候

以及後來的長途旅遊

比較有磨練到的部分

畢竟在交換的城市待久了

自然而然也就發展出自己的生活之道

慢慢地又創造出能讓自己舒服生活的舒適圈XD

總結來說可能自己原先在臺灣也算是過得太舒服(?)

(畢竟家裡和大學甚至是同一個城市)

所以在這部分確實覺得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抗壓力

有著一定的進步

相對於過去多了一些沉著和老練~

(甚至更油條了一點XD)

 

7.jpg

 

獨立與問題解決的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獨處與自制力

在離開臺灣前

我很習慣大學中四人宿舍的生活

一到國外擁有了自己獨享的房間

反而格外地覺得安靜

也才忽然發現

過去和室友一起讀書玩樂打拚的日子

有人相伴其實給了我生活上很大的支持與動力

當生活上的時間完全掌控於自己手中

加上相對於臺灣學分相當少的挪威

(雖然一堂課還是有一堆堆文本)

不知不覺生活就開始趨向散漫和慵懶~

 

這部分我是在交換的中間點(寒假)的時候才開始警覺到的狀況

或許是已經脫離了初來乍到的新鮮與忙亂

開始慢慢形成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就發覺自己其實很缺少了一種努力的動力

本身又比較宅(?)不愛一直與人交際

就變成在多重的壓力下

開始習慣性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但卻也無法集中精神好好完成課業或相關的其他目標

導致自己覺得那段時間沒什麼產出

罪惡感又帶來更多的惡性循環~

 

但後來我發現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也就是在一個自己慢慢沉淪(?)的情況下

如何拉自己一把重新回到生活的軌道

以及在一種忽然外務很少

必須重回自身去尋求目標的過程裡

如何慢慢地凝聚出自己想要的目標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

甚至直到回臺灣至今我也還在努力著

 

相比在兩地生活的氛圍

臺灣相對地讓我感到充實卻忙亂

而挪威則是適合讓自己慢下來

好好思索和檢視自己的初心

我想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只是當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而若自己能清楚當下的所需

其實也就無關乎身在哪裡

而是能更自在地調整現有的節奏吧

對我而言這仍是一個尚待好好學習的事情

所以現在還是分享地很是籠統XD

 

總而言之這裡想呈現的重點

其實是在這整段過程中

我慢慢地培養更堅實的獨處與自制能力

更細緻地體察自己的生活與思考

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行動

(具體來說後半學期,藉由重新調整自己的交換目標、活動參與、讀書習慣,

在各種面相上讓自己的生活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我想也是在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上

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一個成長

 

14390976_1171227386249867_1188449343424929742_n.jpg

 

2. 國際觀(?)

我會在國際觀的後面打個問號

是因為到底國際觀是什麼

其實每個人的理解都很不同

瞭解國際時勢就是有國際觀?

有很多外國朋友就是有國際觀?

那有很多日本或中國朋友算不算有國際觀XD?

對我自己而言

其實一直以來也都不甚清楚

直到從國外回來後

面對一種"你應該要有國際觀"的壓力

才開始更認真面對這東西到底是什麼的問題

 

當初出去前其實就單純地以為

出去了自然也就會知道

人家吹捧的那些國際觀之類的是好在那

不過出去後發現

這些東西的答案其實每個人找到的都不同

當然也會有人很努力地希望你相信他的那一套

但真要有所謂"國際觀"

恐怕還是必須仰賴自我的整理與覺察

 

那麼對我而國際觀到底是什麼?

我自己是否有在交換經驗中獲得?

其實我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只能在此試著整理出一套見解

對我而言國際觀(或我目前能理解到的國際觀)大致有兩個面向:

同理心與價值碰撞

 

20170525_152722.jpg

 

這裡所說的同理心是什麼呢?

我想是一種更試著站在對方的文化、想法或處境來考慮事情的舉動

有些時候需要更多對對方的瞭解

或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

才能在需要的時候

適時地更為對方著想

 

舉一個例子來說

最近和朋友參加了一個活動

需要和在臺的外國學生一起組隊參加

原先預期活動會以英文進行

沒想到多數的課程等都還是以中文為主

只有少數的行政流程要點會再用英文說一次

結果其中幾位中文不好的參加者就十分辛苦

長達八小時的活動過程

完全是一知半解

 

我和組內的其他朋友

剛好過去都有遇過出國參加活動或聚會時

當地人講當地的語言

自己難以融入的挫折經驗

雖然多數的場合也不太能期待當地人使用英文

但在這個標榜邀請外籍生一起參與的活動

卻不使用英文讓所有人都能參與

我們相信對於參與的外籍生是相當不公平的

且過去的經驗也更讓自己能將心比心

於是當輪到我們這組發言時

我們都會以中英雙語進行

希望讓他們不要感到自己像是可有可無的人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小例子

也不特別是講文化差異

但其實我想出國所獲得的同理心是面向很廣的

也就是當自己獲得更多不同的體驗後

反過來對於許多不同處境的人

都能有更多的同理

 

20170408_210745.jpg

 

國際觀的另一個面向則是價值碰撞

也是我認為出國交換很重要的特點之一

因為學生身份等生活壓力較小的條件

其實交換生遠比學位生等有更多的機會嘗試各種可能

從事的許多活動和經驗也多和文化交流相關

特別是對於原先的想法、價值信念較為單純的人

(細節可見我之後寫的關於怎樣的人適合去交換的文章)

很可能會在出國後遇到相當程度的價值觀碰撞

 

在這裡所說的價值觀碰撞

不只是單純地對於世界有更多認識、知識資訊上的增進而已

而更是這些新知對於自己產生了什麼意義?

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產生了什麼改變?

從這些價值觀的改變又如何帶來不同的行動?

當然這樣一種具有衝擊性的改變是可遇不可求的

又或是必須來自細微的體察

在交換的過程中也不需要給自己壓力

去強求這樣的一種文化衝擊

只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胸

多少都能接觸到與自己相當不同的想法

它的影響力也不一定是即時地給你帶來很大的改變

也可能是緩慢地影響你的價值觀

或僅是先在你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20170408_115239.jpg

 

具體來說交換的這段時光

我其實不常感到超級挫折或很強烈的文化衝擊

但確實在聊到如經濟獨立、生涯選擇等方面的話題時

可以看到許多和自己原先生命經驗相當不同的選擇

例如對於我部份依靠家裡的支撐出來交換和旅遊而感到驚訝的外國朋友

讓我對於經濟獨立這件事有了更迫切的決心

或是碰到毅然決然轉換跑道、甚或以打工換宿旅行為業的朋友

都讓我看到臺灣社會較難見到的價值選擇

我其實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價值信念容易被改變的人

(心胸比較狹窄XD)

所以這些經驗很難瞬間給我劇變似的影響力

但確實也讓我在思索一些問題時

更能夠考慮到不同觀點

試圖擁抱不同的價值碰撞

並給自己更多可能

 

上面談到我對國際觀的兩個定位

同理心與價值碰撞

事實上都在談同一件事

也就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經驗資料庫

用以更加了解他人、也帶給自己更多元的想法

讓未來的自己在遇到相關的情況時

能以更有智慧的方式來面對處理

 

而"國際觀"其實只是豐富它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一個人可以透過很多不同的經驗

來擴充自己的資料庫

當然如果你需要擴充的是異文化方面的經驗

交換可能就是一個很適合你的方式

 

因此總結來說

"國際觀"不應該是一個結果

而只是一種狀態

更重要的是背後對於自己的意義與影響

到此大概也能理解我前面為何加上了一個問號

也希望有說明清楚它對我而言的意義

 

2.jpg

 

3. 認識自我

 

寫到這裡連我自己也累了XD

加上這個部分前面也多少有提及

所以後面就盡量簡短~

 

其實認識自己這個環節

有點像是前述的集大成和結語

不論是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的過程

或是國際觀中所增長的經驗

回頭來還是在回應自我

促使自己改變與成長

而交換學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腳色

便是多元與獨特的經驗來源

因此若要以一句話定位交換的收穫

大概便是"豐富自我內涵"

 

不過在此特別以"認識自己"當標題

也是想談談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便是真誠地面對自我

出國交換往往會被貼上了一種"你很強"的印象或標籤

它會給自己自信以及相應的壓力

然而若不能誠懇地探詢自己真實的成長

往往伴隨著壓力的自信

是不夠堅固也無法讓自己安心的

我反而覺得在回顧經驗的過程中

雖然有其困難之處

但若能夠接受自己的過錯和不足

更能長出真實的自信與勇氣

以及自己能帶著走的成長

 

在臺灣忙碌明快的生活節奏裡

往往沒那麼多時間與心力和自己對話

在交換的這段時間裡

確實比以往更加仔細地思索生活的許多經驗

同時也排除許多外務或人際關係給自己的影響

反而更能好好地對於自我進行反思

也是一個意外的收穫

 

20170409_192500.jpg

 

最後也補充交換的一個小收穫

也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

自己往往會開始一些

不一定是出國才能得到

但因為出國才開始學習或實踐的能力

例如煮飯或寫作(部落格)

雖然不一定是什麼深層的轉變

但我想也是給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人們常常從許多人的分享經驗中

看到出國、或其他的經歷如何地帶給這些人成長

或是如何地帶領這些人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但我希望在文章的最後特別說

交換不會是你成長的捷徑、或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不會因為交換回來就突然變成很厲害的人

當然從中很可能有些收穫

但所認識或發現到的問題也可能更多

其實就和任何其他的學習或經歷一樣

只有從中真誠地面對自己

才能找到那最重要的東西

 

1.jpg

如果有興趣,歡迎看看其他和交換學生相關的文章:

Kiwi Day 54. 談交換學習的意義 

(我的一位在紐西蘭交換的朋友所寫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在談交換的意義,可以去看看不同的心得觀點哦^^)

交換學生How?如何成為清大交換學生

交換學生When?交換半年還是一年?半年交換生活心得小記

交換生國際學生活動彙整─挪威奧斯陸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