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這也是孔子對禮樂崩壞與無奈的地方。所謂討伐,都是諸侯針對某些僭越行為的懲罰,這些行為是天子默認,且光明正大的,所以不需要陰謀詭計。

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人口增長的不匹配,導致諸侯有強有弱。強弱不均自然會帶來貪婪與嫉妒,強者需要的更多,比如楚國,弱者不奮起,祖宗基業也就毀於一旦,比如秦國,必須自強。

與此同時,百家學說也開始興起。不得不說,孫武子的出現給了戰爭新的定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這些定義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諸侯對戰爭的看法,重新定義了戰爭的形式。戰爭不再是義務,不再是為虛無的名譽服務。雖然違背了孔子對於上古禮樂的看法,但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

所以本質上,所謂的「禮樂崩壞」,個人認為是時代發展的一個選擇。這種情況不僅在中國,歐洲、日本都出現過,這說明基本上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不能單純的歸結於「禮樂崩壞」。儒家思想認為禮樂制度如果能持續,會凈化人的心性,一定程度上是把精神凌駕在一切之上。但是事實證明,相比起教化,禮樂更多是在限制、規範人的行為。而禮樂制度也用實際結果告訴我們,演變成了道德,到現在也在影響我們。

最後,需要說的是,道德是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而道德也是從禮樂演變過來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瞭我的看法,禮樂制度消亡是歷史的選擇。而它也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另一種形式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個人觀點,歡迎指導)


春秋時期的禮法早就崩壞了,不是從宋襄公那個時候開始的。宋襄公式看不清眼前的形勢,一味的相信自己的仁義和相信自己國家的實力,才導致鬧了這麼一個笑話。而在這之前,禮法早就開始崩壞。

其實春秋早期的話,那個時候東周還是有點兒實力的,雖然王曦千里1000多里的土地損失了一半,500裏土地,但是500裏的土地仍然還是有軍隊呀!只不過國家體制擺在這裡需要很多的糧食,這點兒土地不夠用了,因此開始向四周的那些國家要糧食,要喫喝要禮儀。

這時候還偏偏撞出來一個刺兒頭,鄭國的鄭莊公,他覺得憑啥呀,你實力不比我強,為啥我要聽你的話,因此率先開始向東周挑戰,東周是誰呀?找他挑戰你難道還看不出來,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嗎?春秋時期就靠著拳頭說話,結果後來兩個國家爆發了一次戰爭,鄭國直接將東周最後那一點兒家底全部弄乾凈了,接下來這個周王就好像是一個吉祥物一樣,徹底沒權利了。

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已經知道拳頭纔是老大,這也就是為什麼齊桓公,一天到晚的說要尊重周王室,要恢復周禮法,這大家要是都尊重周王室都尊重周禮法納齊桓公至於這麼苦口婆心的拿著刀劍哥在你脖子上說尊不尊重周王善尊不尊重我,尊重尊重我這個周王室底下的老大!

宋襄公這個時候就是跟在齊桓公屁股後面混的。地位僅次於齊桓公那個時候感覺當霸主挺好的,在這之後更是接受了齊桓公的託孤之重,將齊桓公兒子順利的送到了國都裡面,成為了齊王,而且來回還去了兩次。

第一次把他兒子送過去,3個小人全部幹掉了以後,結果齊桓公的兒子們開始不爭氣了,開始互相鬥,然後這個兒子又跑到送過宋襄公,又把他送回去把那幾個作亂的兒子全給做掉以後,宋襄公覺得之前我跟著齊桓公混,現在我幫人完成這麼重大的難題,我有實力,所以我有實力又有能力,又有名頭,我為啥不能稱霸呢?

覺得齊桓公之前搞的那一套特別好,應該拿來用用,所以扯出了一個仁義的大旗,(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看這個東西多好。

最後沒有任何實力,那都是白搭之前之所以能夠成功,則是因為齊國的百姓壓根兒就沒想抵抗他,或者說都在幫他。現在誰幫你呀?而且還來了一個更加蠻橫不講理的楚王,你能鬥得過誰?

這樣宋襄公成了一個可以說笑柄,所以你要是當著宋襄公的面嘲笑他的舉動的話,他會說這不是我的錯,是全世界都在欺騙我!


再說一遍,說宋襄公仁義的。拜託你們去問問鄫國國君同意嗎?去問問戰死的宋國將士同意嗎?以國運換己私名,還自不量力妄想霸主。古之曼德拉,甘地之輩。國賊之中最可惡之徒。


奇葩啊!打仗還講禮儀,那不是自取滅亡嗎!輸的痛快。


戰爭本來就不是仁義的,從古到今哪個戰爭是仁義的?無非是借用仁義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已!宋襄公這個帽子進水了,才提出仁義的,也或許借用仁義來給自己一個戰敗的理由!


說明一手拿刀,一手拿書纔是王道。


是的,宋襄公敗亡確實為古代仁義之戰文明消亡。由此人心道德大滑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