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阿富汗的一年(20)

來自專欄扛起槍去「旅行」,我在美軍的歲月87 人贊了文章

日誌十四

2010年10月14日17:52 阿富汗 赫拉特

日子一天天過得好快,眼看著已經在這片不毛之地待了8個月之久,終於,我也迎來屬於我的15日假期。目的地自然是紐約,回歸的路程據說很艱辛,但我卻沒有想到會這麼艱辛,歷時7天我終於到達目的地。行程有點怪,但是對於我來說怪事太多已經習慣了。先是被西班牙人送去機場,再被義大利人趕上了一架加拿大的C7運輸機,飛到了一個德軍的機場,下了飛機後愣是不知道我在哪兒。不是坎大哈也不是我曾去過的地方,餓了一下午繼續飛往喀布爾,到了之後馬不停蹄地趕去美空軍機場報名去往科威特的飛機。兩天零4個小時後到達科威特,當時已經是夜裡兩點,寄存了裝備(一個字「爽」!終於不用背著幾十斤的裝備到處跑了)之後就隨便找個帳篷睡下了。第二天一大早被告知這兩天沒有飛機飛美國!在科威特玩兒兩天吧(這裡除了駱駝、黃沙和清真寺外就什麼都沒有了),高速公路完全按照美國標準鋪設,路上的好車倒是不少,如果不是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我還以為自己在去拉斯維加斯的路上。4天之後終於坐上了回美國的班機,這次飛機稍微正常一點兒了,不再是運輸機,取而代之的是豪華客機,也終於不用帶耳塞了。4小時後到達了愛爾蘭,降落在一個平民機場,大早上6點多,美軍瞬間「佔領」了這個機場,轉機停留時間為3個小時,下一個目的地就是亞特蘭大了。最終,11天後我到家了。

遍訪西亞美軍基地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即使碰上路邊炸彈也有人好心提醒。當然,那位阿富汗大爺最後的行為倒也無可厚非,比起一個車隊被炸、十幾條人命,區區10美金又算得了什麼?

不過單就路邊炸彈的質量來說,阿富汗和伊拉克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伊拉克多少年都秉承著薩達姆的強軍政策,他們的炸彈無論從質量、威力上來說都非常大,而且引爆方式也多種多樣,定時的、遙控的,最差的也能綁上去個手機,一撥就炸。

且伊拉克的路邊炸彈經常是一連一串,前幾個經過時並不引爆,直到最後一個才會觸發,專門用來對付美軍的車隊。

而阿富汗這邊,雖然後期也學會了一埋一串的本事,但他們製作爆炸物的水平就差了很多,經常是為了增加威力,在炸彈上面鋪上幾層瓦片,爆開後儘可能地製造殺傷。至於那些遙控爆炸的裝置就更是少之又少,最常見形式和《地雷戰》裡面的毫無二致,除了踩踏就是絆繩,手機引爆的都很少。

可能對他們來說,引爆一次炸彈還要賠進去部手機,代價有點太高了。

但阿富汗這邊有一點是伊拉克學不來的,那就是人彈,自殺式爆炸。因為塔利班靠的是極端宗教思想來迷惑人,所以會有人心甘情願地綁上炸彈,去和美軍同歸於盡。而我們最怕的也正是這種。

來到法拉,算是我第一次能夠近距離接觸阿富汗的民風民情。

這裡雖然也算是西部重鎮,但像樣的建築的確少得可憐,基本上都是一層平房,外牆糊著厚厚的泥巴,兩層的都很少見。基礎設施幾乎沒有,道路都坑坑窪窪,得虧這裡降水少,不然天天都要踩稀泥。

我也曾經數次坐車橫穿集市,那裡更能反映阿富汗民眾最原始的生活狀態。

不得不說,這個國家實在是太窮了,而且貧富差距非常之大。除了首都喀布爾和坎大哈,其他地區的居民可以說90%以上都屬於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狀態。

即使是個別的有錢人,像承包赫拉特基地土建的那位大叔,從穿衣到平時生活,你也根本瞧不出他有多少身家,天天拿著個破爛手機,來到工地往建材上一躺,毫無老闆架子。

駐紮後期我也曾去過信丹德、胡勒姆等好多美軍基地,但不論是阿富汗的風景還是美軍的基地,可以說千篇一律,想找個不一樣的地方都難。

還有首都喀布爾,雖然依舊有著數量龐大的貧民區,雖然隔三岔五總會發生一兩起爆炸事件,但喀布爾主城區相對算是全阿最安全的地方,個別樓房每平方米售價甚至高達數千美元,和當時北京上海的樓市不相上下。

這就是我們避開路邊炸彈迂迴來到的哨所

法拉附近的一處營地,颳風簡直是一種噩夢

我在土庫曼的合影

出去到處跑了兩個多月,女BOSS就逐漸減少了我出外勤的次數。

這一點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小隊在阿富汗一年期間,賬面錯誤、報表錯誤、丟失現金不計其數,但凡是經我手完成的工作,從來沒有出過紕漏。

那些小姑娘們別看一個個都挺文靜,每逢結算就對不上賬,弄丟個幾百一千的現金更是常事。我曾經一度懷疑美國人是不是天生就沒有那種能夠使自己專註於工作的細胞,但又一想,航天器那麼高尖端的東西都能研發出來,也不至於如此粗心大意。

總之,最終只能歸結於責任心。美國人骨子裡有那種執著的勁頭,但僅僅是針對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果喜歡,就一定會玩精、玩透。反之,不喜歡的工作和事情,即使是自己的飯碗,他們也打不起一絲精神。

所以,為了不讓賬面越算越亂,女BOSS乾脆讓我多數時間留在基地專門負責結算。至於其他同事們有意見也白搭,誰不服氣誰來算這賬,你要是能全對上,那我還出任務。

從10月開始到年底,是美國節日最集中的時期,什麼退伍軍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老兵節、聖誕節、新年,一個個節假日接踵而至。

而只要是節日,我們的食堂都會張燈結綵,廚師們也準備好了豐盛的節日大餐,平時限量或是不怎麼頻繁出現的土豆泥、牛排、雞腿在節日裏全部敞開了供應。

10月底,我也趁著之前攢了大半年的假期,向女BOSS申請半個月的調休,打算回紐約歇一歇。女BOSS爽快地同意了,但聽說我要回紐約,十分詭祕地一笑,欲言又止。

當時我也沒在意,直到10天後,我歷經輾轉,終於回到大蘋果城,才總算明白她這一笑的意思。

孃的,回趟家太難了!

究竟有多難?看看我的「飛行」路線圖就知道了:赫拉特—喀布爾(停留2天)—科威特(停留一週)—愛爾蘭(停留一天)—亞特蘭大(停留一晚)—紐約。

拿著BOSS簽字的休假單,第二天我就興沖沖地坐上了前往喀布爾的飛機。只是有一點很令人無語,我這是去休假,又不是不回來了,卻還要把自己的所有裝備都背上纔可以。沒辦法,規定就是規定,吐槽也要執行。

原先我一直以為坎大哈的美軍基地最大,來了喀布爾才知道什麼叫差距。這裡的確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道路上幾乎都是來往的汽車,通勤線路多到和紐約的地鐵一樣複雜,僅僅是到食堂喫個飯,就要坐將近半小時的班車才能過去。

我沒心思在這裡逗留,找到負責休假中轉的部門,遞交上材料,就只能等他們的通知。由於在喀布爾中轉的人實在太多,我足足等了兩天,總算是擠上了飛往科威特的航班。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位於波斯灣的北端,和伊朗隔海相望,這裡也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美軍基地。但這個基地很有特色,它的所有建築全部都是帳篷搭建而成,所以美國大兵們給其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帳篷市。

在帳篷市,你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帳篷,大帳篷小帳篷、黑帳篷白帳篷,甚至還有阿拉伯人那種風情濃鬱的帳篷。當然,這裡的一切也都在帳篷裏,電影院是帳篷、集市是帳篷、食堂是帳篷,就連有的廁所都是帳篷。

由於科威特不是戰亂國家,我們下了飛機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槍支彈藥及裝備上交,基地方面統一保管,等到休假回來後再領取。

我一身輕地拿著單子跑去運務部報名,卻發現這裡竟然人山人海,一問才知道,等待轉機回國休假的士兵居然有好幾千人!而機場方面運力有限,每天最多隻能發送幾百人次的航班。

也就是說,要等到前面這幾千人全都走了,才輪得到我。那也沒辦法,既然都來到這兒了,總不能再拐回去,只有先把名報上,讓基地方面給安排個臨時住處,然後慢慢等待。

好在帳篷市的生活一點也不單調,僅設施完備的大電影院就有三四座,食堂也和德國一樣,百十樣各色水果菜餚任你選擇。

而最吸引我的,無疑是這裡的集市匯聚了整個中東地區各種小喫,就好像一個美食嘉年華,天天瀰漫著誘人的香氣。

在這裡等飛機的大兵平日裏可以自由活動,如果今天輪得到你,基地廣播中會提前念名字通知。閑來無事,我就只能看看電影、上上網、打打撞球,或者躺在那個幾十人的帳篷裡面睡覺,期望著下一秒大喇叭裏能喊出自己的名字。

由於休假的人太多,飛往科威特的C17全部加裝上了座椅

終於,來到帳篷市的第5天,我正坐在網吧裡面上網,總算是聽到了廣播裡面在叫自己的名字,於是趕忙出來趕去機場,坐上了飛往愛爾蘭的航班。

這時距我離開赫拉特已經過去了將近8天,好在美軍的休假以到達最終目的地開始計算,結束也以離開家那天為準,而不是到達基地,不然我那15天的可憐假期,就算現在往回趕也不一定能按時歸隊。

愛爾蘭機場的超市和候機廳裡面都是等待轉機的大兵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