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企業家都夢想著自己的企業實現長期的持續增長。但現實是殘酷的,下面用一組數據顯示,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並且贏得長跑有多麼艱難。

工商總局在2013年時曾經發布過1份中國企業存活時間統計,數據顯示,只有不到50%企業可存活8年。

2017年末,對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進行篩選,從營收連續增長20%以上的年份數看,超過3年以上連續增長20%以上的公司只有4%, 超過8年的公司只有0.54%。 持續九年營收增長≥20%,只有5家。

當然只用營收增長來衡量有些片面。但這裡只是想說明,1家公司連續10年,20年保持良好的狀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公司也不例外,如1917 年、1967年美國排名前十的巨頭們基本上都以「關、停、並、轉」收場。 一些擁有壟斷經營權的公司也許可以在較長一段時間裡運營得很好,但外部環境一旦發生大的變化,會變得很脆弱。

然而還是有很多企業可以持續經營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並且至今仍在穩定地運行。

長青樹公司, 是指一家公司能夠長期保持較好的業績,雖然歷經管理層變化、環境的變化,能夠在30年,甚至百年以上,依舊保持活力。

那麼,這些基業長青的企業,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企業長期成長的困難在哪裡?

企業存活時間超過10年,初創人員年紀變老,公司流程僵化,對外界的變化反應越來越遲鈍,逐漸喪失了活力。而同時,外部的世界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指出,面對是大自然的變化,不能進化或適應變化的物種將會被自然界所淘汰。同樣不能適應內外部變化的企業也無法長期經營下去。

商業環境的未來總是存在著不確定性,而且變化的速率會加快,唯一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

長青樹公司的共同特徵:

1. 更關注長期目標,不以財務指標做為公司的存在的目的。

絕大多數公司都以銷售收入,營業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做為公司經營的主要目標,或者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長期目標。

而長青樹公司,不以財務指標做為公司的長期經營目標,或財務指標不是其主要內容。而更應該關注人才,顧客。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技術越來越複雜,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資產(土地),資本,勞動力」三要素中,工業革命前土地是稀缺要素,20年前,資本可能稀缺的,但當今的知識經濟環境中,資本顯然呈現過剩狀態,而培養高技能的員工卻需要比20年前花更長時間。人才就成了稀缺要素。實際情況是,鮮有企業將對員工的關注放入長期目標中。

企業實現長期存活,需要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長期目標,將員工凝聚在一起。雖然大多數公司宣傳手冊上都說要「以人為本」,但實際經營過程中通常只注重財務數字指標。員工會產生「我只是拿工資幹活的僱工」的感覺,難以長時間保持熱情與忠誠。

這些長期目標應該是能夠激勵人心的,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值得為之付出,如

「致力於為貧困地區提供衛生的水處理方案」,

「造老百性開得起的好車」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的業務成功意味著戰勝疾病和協助人類「

「構建一個工作場所,讓工程師能夠感受科技創新的歡樂,瞭解他們對社會的使命,並心滿意足地工作」

「我們歡迎科技上的難題,並且專註高度精密、對社會有重大用處的技術產品,而不計較數量的多寡」

2. 感知變化,適應變化。

在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牛奶公司每天早上把牛奶瓶放訂戶家門口,當地的山雀與知更鳥學會了用嘴撬開瓶蓋,就可以喫到營養豐富的牛奶。後來牛奶公司發明瞭用塑料膜封住瓶口的方法,不久人們發現山雀們逐漸學會用嘴戳破封膜喫到牛奶的新方法,但知更鳥似乎沒有學會這一技藝,生物學家觀察到,幾年後,山雀的數量明顯增長,而知更鳥羣體變小了。

生物界的進化史中,留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而是能適應變化的。企業是由人來運營的,如果把企業看成有生命的個體的話,那麼在商業環境中,企業生命體就需要學習生物進化的本領,能夠覺察到變化,主動嘗試,學習適應變化,最終採取了正確的行動的企業才能贏得生存競爭。

2018年10月15日,美國擁有132年歷史的西爾斯百貨宣佈破產。網上購物興起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西爾斯無動於衷,亞馬遜等電商日益壯大,傳統競爭對手也紛紛轉型,西爾斯才緩慢地應對,但為時已晚。

德國西門子擁有160多年的歷史,從最早的電報業務起步,100多年期間,經歷了環境的巨大變化,始終跟隨著社會與技術發展的趨勢,堅持創新,如今已發展成為年收入近900億歐元,在能源、水處理、電器、通信、交通、安防等領域擁有強大品牌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3. 鼓勵嘗試,容忍失敗,多元文化。鼓勵創新氛圍

應該正確理解嘗試失敗的意義,失敗是創新內容之一,失敗的意義,在於驗證了最初的設想,積累了經驗,讓下一步嘗試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對符合公司核心理念的嘗試,即使失敗,能夠被公司所容忍,這是對創新者的鼓勵。

《物種起源》中指出,一個生物種類,亞種越是呈現多樣性,該物種在今後越有可能進化。正如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發自於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吸收不同背景,不同國家,不同年紀與性別,認同公司理念的人,豐富公司的文化,即使與當前的主營業務無關,誰知道呢? 那小子正搗鼓的新東西沒準變成公司將來的新業務。

創新以及開展新業務,在初期必然需要投入,如果對短期財務指標過於看重,可能公司無法在創新投入上更大膽。如果以「公司需要在未來5年存活下來」的理念為主,那麼,則會在創新上更積極。長青樹公司會在二者之間平衡,最出色的公司甚至把這兩者同時實現了。

創建良好的創新氛圍,並非一定能保證創新成功,但這是長青樹公司的典型特徵。

4. 重視人才招聘,培養,關愛,對企業的認同感

長青樹公司對「人才「的招聘、培養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如何識別擁有潛力的新人,將他們招進公司,培養成認同公司文化,具備一流技能的員工,長青樹公司均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當然吸收外部人才也是必要的。有的公司排斥有社會經驗的外來人才進入公司。我們知道天花預防的原理,人體免接受少量的天花病毒(疫苗)感染後,能夠產生對天花的免疫能力,一些外來文化的入侵是好事,能夠幫助公司變得更健康。即使這類特殊的外來者最終沒在公司留下,但公司因此變得更健康。

長青樹公司的人才觀如同河流,而非一潭死水,不時需要補充新的水源,如雨水,冰雪融化,匯入河流。舊的水滴如果停滯不前,新的水滴湧入,沖著舊水滴,共同奔向前方。河道,則如同公司的理念,把大家匯聚在一起,奔向共同的目標—大海。但河道難免有泥沙淤積,需要定期清理。

國內最典型的公司是華為,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為全球員工總數約18萬人。華為秉持「人才資本增值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的基本理念和「積極、多元、開放」的人才觀,將人才視為走向長久成功的關鍵要素以及華為事業長期發展的驅動器。給員工提供優厚的報酬與福利,同時又像河流一樣,不斷補充新的水滴,同時對於沉積下來的泥沙,不再符合公司理念的人員,定期清理淤泥,保持河道暢通。長青樹公司也是殘酷的,為了生存,必須新陳代謝,保持活力。

5. 有監督的授權

絕大多數管理層總是捨不得將控制權下放。但權力集中對於創新非常不利。國內領軍科技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不約而同採用了集體決策機制。矽谷公司NetFlix倡導更扁平的管理,使用最少的流程,給員工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決策由非管理層決定,他們最終在夕陽產業中創造了偉大產品。

一家中等規模的企業就超過500人以上,權力集中,也就意味幾位高層掌握著這些員工及家庭的命運,而這些管理層每天也日理成機,很多決策往往在幾個小時就完成了,500多人的命運沒有經過仔細的權衡就決定了,也增加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如2018年底,金立集團因前董事長挪用公司十幾億資金境外賭博,導致金立陷入破產邊緣,這個過程中,由於權力過於集中,無人能制止賭桌上輸紅了眼的前董事長。

把必要的權力交給最明白的業務的人,讓管理者有時間來分析整體績效,加強員工培養,評估外部環境變化,考慮未來業務發展,無疑更利於公司發展。但也須注意,無監督的授權是有毒的花朵,授權的同時應該建立必要的監督機制、彙報機制,確保權力的使用合規合法,不偏離公司的長期目標與核心理念。

日本百年家族企業的特點

日本擁有全球最多的百年企業,甚至有一家叫金剛組的企業,是一家木結構建造的公司,創立於公元578年,是現在世界上存續歷史最悠久的一家企業。這裡,總結列出了日本家族企業的一些共性:

  • 拒絕短期的快速增長。日本的長壽企業十分重視可持續的增長。最大的目標就是要傳承整個家族的事業,所以經常會做這樣的事情:即便有非常大的事業發展的機會,但為了整個家族事業的安全考慮,可能會有意識的規避掉這些大好的機會。 因為短期內飛速發展,缺乏韌性和持續力。也就是不要超過自己本身的能力,不過分的擴大自己的經營。這在日語中也有專門的說法,叫做身高經營。
  • 強化核心能力。為了企業長久生存和健康發展,就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的企業會擴大自己的經營事業,而有的會從自己的強項出發,拓展相關的一些周邊業務,大家選的都是相對保守的經營戰略。
  • 重視利益相關者長期的關係。長壽企業非常的重視員工、顧客、供應商、地區社會之間的利害關係,強調在其中建立信賴關係,因此才使其能夠長壽。
  • 財務保守。把利潤儘可能多留在企業的內部。這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可預期的風險。 如果從金融機構借款,甚至讓公司上市的話,就會從屬於並受制於他人的資本,所以家族企業會儘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 精益求益的工匠精神。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耐心,專註,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

健康成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能對其外部環境保持強大的控制力與影響力,只關注短期財務指標的公司會面臨增長越來越困難、市場份額越來越小的困局。可以見得到的是,未來5-10年內,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技術將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節奏越來越快,企業可以借鑒這些長青樹公司在過去的應對變化的經驗,通過嘗試,學會感知變化,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才能走上健康的成長道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