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雲風

|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刪。

ESO | 歐洲南方天文台▲


導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後,很多人心裡都產生了一個疑問:

《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卡岡圖雅」不是利用黑洞數據模擬生成的嗎?為什麼和真實的黑洞照片看起來大不一樣?

嗯,這的確是個好問題!

不過,要問誰最有權利來解析這個問題,當仁不讓的無疑只有下面這個人▼

這個笑容可掬的老頭子,名叫「基普·S·索恩」。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也是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世界級專家。

更重要的,他是《星際穿越》的重要製作人之一,為影片提供黑洞理論指導的科學顧問。

說白了,「卡岡圖雅」就是基於基普·S·索恩提供的理論做出來的。

本月11日,新華社記者就黑洞問題採訪了基普·S·索恩,其中就涉及到了兩個黑洞圖像異同之處的話題。

我們來看看索恩同學是如何傳道受業解惑的。


questions 01:為什麼「卡岡圖雅」清晰、明亮,而黑洞照片卻顯得有些柔和?

索恩:

首先,模糊是因為(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解析度還不夠好!

其次,卡岡圖雅」的強光來自拍電影時IMAX相機鏡頭中模擬的光散射。對黑洞的真實觀測可沒有拍電影這麼好的條件,「事件視界望遠鏡」沒有IMAX相機那樣的光散射。

華為:拍這麼重要的東西,你們就不該用射電望遠鏡,該用華為 P30 Pro—— 4000萬像素超感光徠卡四攝,潛望式10倍混合變焦……

questions 02:為什麼黑洞照片一側亮,一側暗,而「卡岡圖雅」沒有這種差別?

索恩:

與「卡岡圖雅」相比,M87星系黑洞的多普勒頻移作用顯得非常強大,這使得照片中黑洞有一側非常明亮。

事實上,我的團隊當初為「卡岡圖雅」提供黑洞模型時,也考慮了多普勒頻移,可是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那個龜孫,他不聽啊。

諾蘭:你是想要多普勒頻移,還是想要多領幾天盒飯?


questions 03:為什麼「卡岡圖雅」的中心有一條亮帶,而黑洞照片沒有呢?

索恩:

電影中設定的「卡岡圖雅」黑洞與真實M87星系黑洞本身就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二者的吸積盤厚薄程度等特性有差異。

網友:說白了,就是這兩黑洞一個厚臉皮,一個沒臉沒皮唄。


questions 04:為什麼黑洞照片周圍的光環是紅色,而「卡岡圖雅」周圍的光芒是白色呢?

索恩:

此次對M87星系黑洞成像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工作波段是毫米波。但人眼並不能看到毫米波,黑洞圖像上呈現出的彩色光是科研人員經過計算機處理而成的。

「事件視界望遠鏡」的科學家選擇了紅色,而《星際穿越》的美工則選擇了其他顏色。


以上回答,引用部分的內容素材採集自每經網。

結束語:

M87星系黑洞的照片,不僅驗明了愛因斯坦相關理論的正確性,也再一次驗明了好萊塢科幻類影片的製作水準之高。

從M87星系黑洞的真實照片和黑洞「卡岡圖雅」圖像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影片《星際穿越》在製作黑洞時,真的是非常嚴謹的。儘管兩者總體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些差異主要來源於鏡頭質量,以及黑洞自身數據的各異性,而不是劇組糊弄觀眾,做了一個「純粹瞎編」的錯誤的黑洞。這種對待影片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是值得廣大的中國影視製作者借鑒和學習的。


以一個麵包圈或麥圈餅乾為基本圖像PS出來的,你想給它加什麼顏色的光,你可以隨意。都是電腦加工出來的圖像不可當真。4月10日至4月14日日(24日?)世界上八大觀測站統一觀測收集數據,待一個多月後再各站匯總成像才可能看到。4月10日當天看到都是想像出來的圖像以博得眼球而已。


黑洞照片是數據分析的影像,不是光學照片。

黑洞是肉眼看不見的。

星際穿越里的畫面也是偽科學的


紅色是人為渲染上去的,這次是用射電望遠鏡拍的,射電望遠鏡接收的不是可見光,波長比可見光長,電腦處理出來的信息,只能分辨出不同區域的明暗對比,是黑白的


照片上的樣子不是原本應該是什麼樣子,而是某人或者某些人想讓它是什麼樣子。


此問題不做回答!都沒啥意義存在!紅橙黃綠青藍紫!你想渲染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


黑洞離我們很遙遠,拍下的照片是相機或者拍的時候有某種光源照射的緣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