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單身的人越來越多,離婚率也有增長的趨勢,很多人甚至聲稱“一輩子不結婚”。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獨身,是個人自由,也完全應該得到接受和理解。

但是,其實,不少不婚的人,並非完全拒絕婚姻,而是拒絕失去自我,被複雜的家庭關係綁架,充滿痛苦和煎熬的婚姻。

如果可以像豆瓣評分9.6的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裏,修一和英子這對相守65年的夫妻那般美滿,誰又會拒絕呢?

在隱居田園般的生活中,這對老夫妻用小的細節、慢的日子、真的感情,給出了幸福婚姻的最完美答案。

01

互相包容

不抱怨,不厭煩

時光回到65年前,修一是個窮小子,褲子皺皺巴巴,腳穿一雙草鞋。

英子是有着200年曆史造酒坊的獨生女,打扮低調樸實,不過,笑容卻是相當的奪目燦爛。

結婚時,兩人經濟拮据,連婚禮都沒有舉辦,整個過程只留下一張照片。

回想往事,英子笑着說,“不敢想象”。

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婚後,他們對彼此關心、稱讚、尊重、不抱怨,活脫脫是模範夫妻標本。

作爲妻子,英子無條件支持丈夫的建築理念,即便在旁人看來,丈夫過分固執己見。

英子從來沒反對過他,總是告訴他有想做的事就大膽去嘗試。

並且,爲了幫助丈夫實現心願,英子默默努力,守住祕密,維護他的自尊心。

在飲食習慣上,英子也很照顧修一。

修一喜歡喫土豆,英子卻最不喜歡,即便如此,英子還是會做各種美味的土豆料理。

你喜歡的,不管我喜不喜歡,我都會爲你去做。

英子說,我的心願就是聽到他說好喫。

兩人年齡加在一起都有177歲了,可還是會像一對小情侶一樣手拉手。

在拍攝過程中,英子會突然少女心爆棚地問攝影組:“是不是覺得他長得還挺帥啊?”

修一也很尊重愛妻。

碰到意見分歧的時候,不管最後聽誰的,兩個人都會給彼此充分的表達空間。

在英子面前,修一總像個初入愛河的大男孩一樣,他會在剛開花的樹枝前,主動問她,“要拍照嗎?”

公開對記者說:“她於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

老人家撒起狗糧來,真是齁甜得不要不要的。

紀錄片導演伏原說,拍攝期間真的沒什麼特別的事發生,幾乎沒有什麼精彩片段。

但開始剪輯的時候,發現兩個人細微的語言,意外的好。那種平淡的話語,實際上是非常珍貴的信息。

這正應了一句話:“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愛,不是轟轟烈烈的山盟海誓,而是細水長流的朝夕陪伴。

02

共築家園

用心過好每一天

津端修一先生是建築師,他會自己動手蓋房子,與妻子栽樹、種菜,造出一座自家園林。

見證春夏秋冬,時間流淌。

日常生活裏,這對老人上樹摘果,下地挖菜。

在他們的細心經營下,院子裏有70種蔬菜,50種果子。

本着日本人對“萬物有靈”的信仰,修一給每種植物都做了黃色小牌,讓自家後院的學院派風範絲毫不輸植物園。

建築大師高迪說,“所有的答案,都在偉大的自然界中”。

我們只知道從大自然索取,修一與英子卻把生存空間回饋給了大自然。

院子裏年歲久遠的水缸,已經成了小鳥喝水的必經驛站。

兩位老人居住的小木屋,有小津安二郎鏡頭裏常出現的日本門廊。

透過寬敞明亮的窗戶,能看到藍天白雲。

紙拉門外面,是靜謐的庭院。

牆上掛着美麗的畫,櫥櫃有序,牀單潔白,東方庭院感十足的夢想之家。

整日在單元樓和格子間裏如同困獸的我,瞬間被治癒。

不是隻有華堂高屋才能讓愛昇華,只要志趣相投,一起用心過生活,哪裏都可以築造自己的幸福小屋。

03

緊密合作

互相護持一輩子

1975年,修一和英子買下了這片足足300平方米的土地時,還是一片貧瘠。

改造成現在這樣枝繁葉茂的庭院,每天維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可他們卻偏偏還不僱人,修一90多歲,英子80多歲,始終保持着勞動熱情,全靠自己!

自己制肥,施肥,循環利用大自然的寶藏。

自己手動測風向。

自己修門粘窗戶。

上房頂,也自己來。

男人的活,英子奶奶很難插上手,但她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織布,這種上個世紀的手藝當然不能放下。

廚藝更是了不得,冰箱裏,整齊排列着自己做的美食和醬料。

廚房裏,每天的飯菜不重樣。

盆盆碗碗超好看,桌布換得特別勤,隨便怎麼拍都覺得英子奶奶能做個大紅的美食博主。

勒·柯布西耶說,“家應該是生活的百寶箱”。

修一和英子,用雙手打造生活的百寶箱,換來豐厚的果實。

總之我要找到自己就能做到的事,雖說邊琢磨邊做很費時間,但總能得到想不到的啓發,總之要自己做。”修一說。

爲了共同的生活,彼此都儘自己的一份力,不做旁觀者,不推卸責任,一起承擔家庭的負擔,這應該是共識,應該當成理所當然的事。

04

有禮有節

齊心維護內外關係

兩位老人對家人和鄰人,也是有愛有禮。

孫女小時候,修一給她DIY木工玩具,從內到外一絲不苟。

孫女長大了,英子爲她郵寄手工美食。她告訴孫女,儘量不要在外面喫飯。

全家人一起爲某事加油努力時,有專門定製的家庭旗幟。

做什麼事,都首先問,這樣做,家人能安心嗎?

一直堅定地相信,比起金錢,人更重要。

而對於外人,他們也一樣愛護倍加。

修一先生會給菜場的小店主人們寫信,說很好喫,加油,鼓勵他們。

圖文並茂,一天能寫10封。

他說,他們是沒有見過面僅憑着通信往來的朋友。

看到這裏好羞愧,我在菜市場好像從來沒好好和菜農打過招呼。

在拍攝期間,英子對攝影組成員照顧周全,片中的食物看起來分量都很大,是因爲她同時也爲工作人員做了飯。

這對老夫妻即使年近百歲,也不倚老賣老。

連衣着都不隨隨便便,馬虎應付。

形象整潔,樸素而不失體面,是對世人的尊重,也是良好的社交禮儀。

哈佛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來自好的人際關係。

修一與英子看起來並不是所謂的社交狂熱愛好者,但他們用自己嚴謹的生命態度與周圍的人一起生活。

他們享受也奉獻了人際關係真正的寶貴之處。

人和人之間信任互愛的關係,是需要培育的。

而愛情、友情、親情……種種情感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真正珍視兩個人關係的人,一定也會珍視自己和親人、友人、鄰人,甚至陌生人的關係。

05

回饋社會

愛,不只是兩個人

1959年,令人聞風喪膽的“颱風薇拉”奪去了4697人的生命,日本面臨災後重建工作。

作爲日本住宅工團的首席建築師,修一在高藏寺新村計劃中提出保留樹林爲風開道的創想。

他的設計圖理念先進,震驚同業。

可惜,當時經濟發展主導一切,他的構想被否,導致高藏寺新村成了工業化既視感的街區,沒有特色。

修一很不服,但不高興的他並沒有沉迷於抱怨之中,也沒有悶悶不樂。

作爲一個行動派,爲了心中的建築理想,讓夷爲平地的家園重獲新生,他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實驗工程。

他不僅買下院子,帶着妻子女兒種樹,還發起“高森山橡實作戰”活動。號召當地每個人行動起來,參與到重建山林的事業中:“種下橡實,攜手共育我們的森林吧”。

1972年,他們種了大約1萬株橡樹。

40年前高森山荒蕪一片。如今,綠林滿山,成爲高藏寺的地標象徵。

即使到了90歲高齡,修一對建築理念的使命感也從未改變。他生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爲一家精神病醫院重新設計規劃。

他拒絕收取費用,說只要活着,就要盡力做到最好。

他堅持要保持雜樹,因爲那是大自然的空調和肺,能讓醫院的患者領略季節變化,感受天人合一。

英子說,付出行動,是他一貫的作風。

65年的相伴,在修一的影響下,英子也形成了做事慢慢鑽研的習慣。

他們希望,取之自然回饋自然的生命態度能夠傳承。

修一傳承的是重建山林,而英子傳承的態度,是好好喫東西。

他們認爲,給後人留下更多肥沃的土壤,留給他們能夠生產東西的土地更重要。兩位老人的夢想,樸素雋永。

他們看似深居山林,卻對社會責任與使命從不放棄。

要相濡以沫,也要爲整片“江湖”奔忙。

夢想很遠,我們攜手前進,一起去看看。

- -

看這部紀錄片,就像和兩位老人一起生活,一起經歷人生的種種。

而人生,當然包括死亡。

有一天,修一先生拔完菜午睡,再沒有醒來。

我忍不住流眼淚。

英子卻忍住不哭。

她說,你等我,等我生命到盡頭變成骨灰的時候,一起周遊南太平洋。

製片人阿武野打破媒體規則的限制,堅持給已離世的修一一個時間很長的面部特寫。

他想讓觀衆看到,度過美麗人生的人,是以這種沉靜的姿態去世。

正視死亡,才能更珍惜活着的現在。

送走先生之後,英子一個人面對空曠的房間。

她開始一個人施肥,一個人貼門窗。

一個人做兩個人的飯。

料理和熱茶一樣不少,還有修一最愛喫的可樂餅。

一個人把種下的果實分裝寄給大家,讓別人喫上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東西。

分享,是莫大的幸福。

院子裏四季變換,供小鳥喝水的水缸破了,英子站在夕陽的餘暉下說,“沒辦法,就當壽命盡了吧”。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顧城說。

順其自然。

風吹葉枯落

落葉生肥土

肥土豐香果

孜孜不倦

不緊不慢

人生果實

紀錄片的旁白,由《小偷家族》裏扮演奶奶的樹木希林擔當。製片人說,希林女士的旁白像唸咒語一樣。

唸咒語,是《人生果實》最重要的感覺。

一段入世又出世的生命故事,畫上了句號。

- -

修一和英子的故事,不會結束,因爲他們的人生果實,歷久彌香。

修一和英子的故事,已經結束,因爲你下一秒的生活,是新的開始。

如何才能幸福?從環境到自己,從愛人到鄰人,再到社會責任與使命,努力去做,一步一步,不緊不慢,孜孜不倦。

相信,我們也會成爲更好的人,會擁有美滿的伴侶,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