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全民免費醫療——想說愛你不容易

13 人贊了文章

一週多沒有更新了,因為我病了。

肺炎。

而且是在看了3次醫生後,眼睜睜看著自己一步步變成肺炎的。

自從瑪果送幼兒園後,幾乎每個月都要病一次,接著就會傳染一家子。大概一個月前,瑪果開始輕微地咳嗽,之後沒過兩天我也開始咳嗽,後來寶寶漸漸好轉,我卻越咳越兇。一般小打小鬧的毛病我是不喫藥硬扛的,誰知這次病毒來勢洶洶,夜晚都要咳醒好幾次。終於抗不住了,約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到了診所,醫生看看喉嚨、檢查下耳朵,聽聽胸部背部,說:什麼事兒沒有,咳嗽就是會持續時間長一些,等一週後不好再來吧。什麼葯也沒給就打發我走了。

一週後,我又來了,因為不僅沒有好轉,連呼吸都有雜音了。

醫生又看看喉嚨、檢查下耳朵、聽聽胸部背部,說:什麼事兒沒有,給你開點緩解咳嗽的葯吧,如果沒發燒就沒事。於是我就捧著一盒緩解咳嗽的葯回了家。

一週後,我又來了,咳嗽是好一些,發燒了,39度。

這下醫生終於讓我去透視了,透視結果要第二天才出來,於是我什麼葯都拿不到地燒著乾等一天。

第二天報告出來,醫生打電話來:肺炎了啊,我給你開了點抗生素,來診所拿藥方吧。

於是我在看了3次醫生後,成功患上了肺炎。

也許大夥兒習慣了抱怨國內「看病難、看病貴」,國內很多媒體和移民機構也經常把歐美國家的全民免費醫療吹上天,作為一個分別在歐洲和北美生活過多年的人,我今天就好好跟大家說說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全民免費醫療。

任何高福利國家都對應高稅收。大家看著歐洲人過得滋潤,我要說出他們的邊際稅最高值能嚇死你:法國是75%,丹麥高達85%!

現在生活的加拿大,有引以為傲的廉價教育,高額的失業保障金,還有全民醫療免費,但加拿大是世界上稅賦最重的幾個國家之一,中產階級隨隨便便30-50%的收入就被繳納了。

稅收和福利,是一個大話題,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不深,那麼下面就講幾個感受深的。

  1. 急診不急

在法國的時候,有一次連續幾天高燒不退,去醫院掛急診,去的時候是下午4點左右,急診候診廳裏滿滿當當。

一進去護士讓填一下基本資料,簡單記錄下病情,接著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在等待過程中,先是跟一位胳膊骨折了的大哥聊,大哥掛著個簡單的吊著胳膊的裝置,已經等了倆小時了。

接著又認識了位帶兒子來掛急診的媽媽,小朋友長了一身的疹子,母子倆從喫過午飯就在這了。

最後當我聽到一位同樣發著高燒、從早上10點多就來、已經等了7個小時的病人抱怨,終於絕望地,回家了。

歐美的公立醫院,如果不是要死要活,基本是無法在4個小時內見到醫生的。有些網站甚至教大家如何假裝病情嚴重,以便快點看到醫生。

那麼是不是不在乎醫療保險、直接去私立診所就沒有問題了呢?

2.約不上的專家

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診所,病人基本不可能直接約上專科醫生。

簡單的說,生病了,第一步都是要約一位普通內科醫生,這位醫生水平非常初級,很多剛畢業的學生就可以擔任。如果認為你的病他看不了了,會將病人轉去專科醫生那裡。

我有一位同事,年輕小夥子30歲不到,突然開始尿血。當時全家人很害怕,立即就去了私人診所,化驗、檢查都做了,普通醫生也看不出名堂,就轉去專科醫生那裡。這一轉,就是三個月。

我生完孩子後突然手腕痛,連車都開不了,也是拍了片子,等著預約專科醫生。我比較幸運,只等了2周,快等到的前兩天,手腕已經爭氣地痊癒了。

你沒看錯,像我們國內那樣,耳朵不舒服了,去直接掛個耳鼻喉科,對不起,歐美沒有這種設定。

3.痊癒靠自身

從歐洲到北美,從兒科到成人,公立私立醫生看病都是統一套路:

查查喉嚨、看看耳朵、聽聽心肺,一片葯沒有,多喝水多休息吧。

從某些方面來看,這是好的,防止了抗生素濫用。

但是,真的很極端。

比如我吧,眼看著一步步惡化,就是非要等到肺炎才給開抗生素。

瑪果出生以來,不燒到40度,醫生都只會給開電解質口服。

小病拖成大病、急性病拖成慢性病,太常見了。

歐美人平時開玩笑也常常說,不是我們喜歡運動,不運動身體無法對抗疾病啊。

很多人習慣性認為,歐美醫學比較先進。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醫學理念、研究成果的確在前沿,醫療儀器也普遍比國內先進。

但醫生,真的不行。

瑪果幾個月時候出過一些小疹子,去看兒科醫生的時候,醫生是怎麼診斷的呢?掏出ipad,打開一個什麼應用,一張張圖片對比著看是哪種疹子。

這種「連連看」看病法,在國內我都不敢想會遭到什麼樣的對待。

我同事經常無端咳嗽打噴嚏,在加拿大看了無數醫生都認為是過敏,喫了很多年過敏葯。去中國出差時,在北京掛了個專家門診,老大夫憑經驗判斷這是鼻竇炎,400塊人民幣不到,全好了。

很簡單的道理,醫生是個攢經驗值的活啊!中國大醫院的醫生,十年見過聽過的病例能抵得上歐美醫生一輩子見的。

很多海外華人,身體不舒服了都立即買票回國看病。

什麼全民免費醫療,命更重要。

出了國才知道,咱們中國的醫生有多麼了不起。

我的一位交大醫學院的朋友告訴我:

他一個上午要看60-100個門診,下午平均3-6臺手術,30剛出頭,腰已經很不好了,月入2萬多。

我先生姐夫的弟媳(好繞)是加拿大心臟外科醫生,上午最多看10個病人,每週5-8臺手術,也30出頭,年薪25萬刀,合人民幣125萬。

還醫鬧?

在加拿大,你試試跟醫生大喊兩聲,可能這輩子都不用踏入這個醫院了。

前一段時間看新聞,有位剛去美國的華人移民,帶孩子看急診時不滿等待時間太長和護士愛答不理,大吼大叫、用手掐護士脖子。結果呢,警察來二話不說,一槍託將該男子手臂砸斷,接著,打人者在美國被起訴二級謀殺,立即遣送回國,20年內不能進美國。

國外不是天堂,國內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繼續躺著了。

祝大家身體健康。


文字/蘇格拉姐

個人公眾號:職場媽雙語娃,分享有關育兒 、多語言教育和青年婦女的世界觀,看眼緣關注吧。

知乎用來放飛自我。想哪兒寫哪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