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作《星際旅行》等)是由美國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由6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13部電影組成。該系列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經過近50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

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星際聯邦。隨後一代又一代的艦長們又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宇宙,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發現新的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

因為片中包含的各類天馬行空的想像、精密的世界觀、大量的硬科幻元素以及無微不至的人文主義關懷,使《星際迷航》成為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品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能否造出《星際迷航》中的飛船?我想目前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人類身體能否承受光速旅行

美國空軍計劃開發超音速噴氣式飛機,每小時超過6100公里,但不載人。原因是人類無法承受這樣的高速運動,其實在1969年,阿波羅10號的三名宇航員乘坐的飛船從月球後方繞過時,他們相對地球的運動速度高達每小時39897公里。假如有一天人類掌握了光速,那麼以我們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光速旅行呢?

二、現在的技術能否支持我們建造出《星際迷航》中的飛船

電影中《星際穿越》中極具風格的環狀飛船、《星球大戰》中各式用於戰鬥的飛船,我們作為觀眾看的是眼花繚亂,但是現實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仍然沒有辦法製造出這些或寫實或酷炫的宇宙飛船。

蕾切爾教授說,直到2100年之前,人類都不太可能製造出太空飛船。即使技術的問題能夠解決,經濟和政治問題也會成為人類移居外星的兩大障礙,然而蕾切爾教授對創建「星際文明」十分有信心,雖然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科學家們必須面對這些未知的事情,即使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實現。

三、是否有足夠的科研團隊和資金

相信大家都知道製造一艘飛船的成本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還需要科研團隊,依靠個人和企業是難以實現的,那只有國家政府出資了。而電影裏《星際迷航》中的飛船跟我們想像中的飛船可不一樣,我相信到時候我們國家還一定能有足夠的資金去研發飛船,就算有足夠的資金,全國人民會支持嗎?

最後總結:以上都是我個人觀點,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底下留言。


首句給出答案:製造麴速引擎飛船理論上可行,技術上還有待突破。

曲速引擎飛船是《星際迷航》裡面的硬科技。它的理論是:利用曲速引擎扭曲空間,縮短正常飛行的路程,飛船的旅行速度超過光速。

聽上去很美好的曲速航行,怎麼實現呢?星際航行中的曲速飛船安裝兩個不同用途的引擎,一個是用於收縮空間的頭部引擎,另一個是用於膨脹空間的尾部引擎。打個比方,想像你的飛船在一個氣球皮上,在氣球充氣的時候,飛船前面出現一個帶吸力的黑洞,前面黑洞在吸引你,後面氣球在推你,飛船自己不用動就能改變位置。前後空間一起發力把飛船從起點送到終點。

曲速引擎的關鍵在於扭曲空間的燃料。核聚變反應能夠收縮空間,核能引擎安裝在頭部。暗物質燃料能夠膨脹空間,暗物質燃料充填在尾部。核能我們很熟悉了,核能引擎距離實施並不遙遠。暗物質是現在正在研究的東西,充滿宇宙空間,佔據高達85%的物質質量。圍繞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的暗物質還處於黑暗不見的境地,把它抓出來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不過在《星際迷航影》裏,曲速飛船使用的燃料不是暗物質,而是反物質。反物質最大的特點是遇到正物質會爆炸,產生巨大的能量,可以扭曲空間。宇宙大爆炸初始的時候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每一顆物質粒子都對應自己的反物質粒子。現在宇宙裏的某些地方還能觀察到大量的反物質存在,但在地球上卻找不到反物質的蹤跡,只能在實驗室裏製造。

我們用強子對撞機成功地製造過反物質,證實了製造反物質技術上可行,不過大批量製造反物質燃料目前還做不到。

無論是暗物質還是反物質,有據可依的燃料能夠彎曲空間,實現超越光速的曲速航行並非是天人說夢。

科幻電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未來,並非一個夢境。掛在枝頭的那顆蘋果真實可見,我們只要踮腳再踮腳就能摘到。

只要人類不停止探索的腳步,未來我們即能帶著地球去流浪,也能打開曲速航行,飛遍太空。

#我來科普# #這很科學#


小說裡面的東西也許能成真也許只是想像,就算理論到後面驗證是真的造出來的東西不一定一樣,小說作者並不是科學家設計師和工程師,造出來不一定是星際迷航裡面的樣子,在我看來進取號那種船體和曲速引擎的連接結構太脆弱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