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從一個側面角度回答,其實斯巴達克斯起義,隨便一個將軍就能輕易擺平,因為斯巴達克斯根本不具有攻下羅馬的實力。

歷史上斯巴達克斯曾有兩個機會,他曾2次率軍路過羅馬。那時候軍隊還沒分裂,是可以全員應戰的。然而在有部下提議可以嘗試直接進攻羅馬城時,斯巴達克斯的回答是這樣的:親,真心打不過呀!

事實上,斯巴達克斯的判斷是正確的。農民軍固然人多勢眾,然而能掀起這麼大風浪的前提是當時羅馬的正規軍都不在國內。軍隊出去打仗了,國內只有警察,還不是統一部署的。但就是這些警察已經讓斯巴達克斯疲於應付了。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歷史地位固然高,但實際上對羅馬本身的威脅甚小,甚至後來克拉蘇都覺得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很難算得上「軍功」。至少和正規軍領袖龐培和凱撒相比,鎮壓一次國內泥腿子的起義遠不足以讓自己與兩者並肩,所以纔有了後來飢不擇食玩脫了的安息之戰。

從戰局分析,如果斯巴達克斯選擇全盛時期玩大一點,進攻羅馬,一定會引來正規軍的火速回援。正規軍一到,斯巴達克斯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而且會完的更快。而從克拉蘇後來徵集的兵力來看,就算排除外援,羅馬也並非短期就能攻下的。哪怕僅有五分之一的可能能贏下羅馬之戰,我想斯巴達克斯都會嘗試進攻的,一個能把70人發展成十幾萬人的軍事領袖,這點勇氣和決策力估計還是有的,而他選擇不進攻,理由恐怕只有一個了:不黑不吹,哥們,這個真心打不過。

因此,斯巴達克斯在歷史上並不出眾,隨便一支正規軍領袖就能輕易擊敗。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不小是不假,「精兵強將無數」是真的稱不上,尤其是相對於他們的對手羅馬人而言。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起義軍在人數最多時包括了十二萬逃奴,包含前角鬥士、其他戰鬥員和一大批非戰鬥員。相比之下,這場戰爭中羅馬人用上了大約3000地方民兵和8個軍團。軍團有可能外掛了更多的輔助兵大隊,因此具體人數不明。但是就算每個軍團都被加強到了6000人的規模,羅馬人也才動用過五萬出頭的人。

然而這八個軍團的軍團士兵和輔助兵都是受到訓練、組織妥善的軍人,而起義奴隸的隊伍魚龍混雜,非戰鬥人員和戰鬥員混合,現成的編製、基層軍官班子、後勤基地一個都沒有,即使是前角鬥士也缺乏戰役經驗。說到底,起義軍本來就是在打一場巨大的逆風局,其失敗也是現實的無奈,而不是羅馬人有什麼神奇操作。如果這場起義真的取得了成功,那纔是異常情況。

而起義軍的對手,是馬略改革之後的軍團。這時的羅馬人已經有了靠譜的編製模板和相對可靠的兵源,因為連年徵戰而積攢了一大批老兵和基層軍官班底,後勤和組織也越發熟練了起來。在起義的前期,起義軍尚可以依靠非常規戰術、羅馬人的輕敵和羅馬腹地缺乏主力駐軍的事實來刷戰績,但隨著起義規模的擴大、羅馬人的愈發重視和軍團從外省的回調,這些優勢也一個接一個無法利用了。

在起義軍擊敗了元老院派出的兩個軍團之後,他們換來的是額外的六個軍團和老謀深算的克拉蘇。克拉蘇是個經驗豐富、冷酷而熟練的軍人和政治家,對羅馬的軍事行動和政治鬥爭都非常熟悉。除此之外,他對敵人和自己人都非常嚴酷,甚至還施行過被已經被放棄的十一抽殺。他帶著新投入義大利本土的軍團取得了戰鬥的勝利,迫使起義軍開始尋求戰略轉移。

但是如大家所知,這場戰略轉移最後也沒有成功。根據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說法,西里西亞海盜承諾轉移起義軍到西西里,但是在收取費用之後就拋棄了起義軍。其他一些記載認為起義軍有過自己造船、造筏的企圖,但是失敗了,可能是因為卡拉蘇的阻撓或者自身技術的缺乏。

起義軍被摧毀了。克拉蘇的軍隊擊潰了他們,而姍姍來遲的龐貝抓捕並處決了許多北逃的奴隸,並開始和克拉蘇搶奪功勞,儘管龐貝實際上並沒有和起義軍作戰。最後,這兩個人都帶著各自的軍隊回到了羅馬,並拒絕解除武裝,而是讓忠於自己的部隊都駐紮在羅馬之外,自己則忙於收割擊敗起義所產出的政治利益。羅馬人所知的「第三次奴隸戰爭」在此宣告結束。


武藝高強?也許就個人能力來說是存在的,畢竟斯巴達克斯成功的從決鬥場上活了下來!

戰略出眾?算了吧!

手下精兵強將無數?可拉倒吧!

儘管斯巴達克斯的起義歷時兩年之久,並給羅馬帝國造成極大的震撼,但就這次起義的實際殺傷效果來說,這場規模一度達到12萬人的角鬥士起義,根本沒有觸動羅馬帝國的統治根基,畢竟他們面對的對手是羅馬帝國,而他們自己這是一羣烏合之眾!

少量的角鬥士、數量相當稀少的羅馬逃兵、落魄的貧農和牧民、大量的奴隸,這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軍的構成,如果說決鬥士和逃兵還具備著一定的戰鬥力和軍事素養,數量相當龐大的貧農和奴隸則完全不具備戰鬥力,隊伍中缺乏真正從上流社會走出的人,自然也意味著這 支起義軍不會具有太深的戰略意識,東奔西逃四處劫掠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在大部分時間段之內的戰略方針,得勢的時候也許還能維護住這支軍隊的運作,可一旦連喫敗仗並缺乏補給,等待這支起義軍的也只有失敗!

奴隸來自於五湖四海,破產的貧農和牧民更希望在老家重新東山再起,倘若說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初期,70多個角鬥士只是想單純的活下來,當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形成規模後,在這種「人各有志」思維的影響下,斯巴達克斯起義軍更陷入到了思想混亂和四分五裂的行動之下,想留守老家重奪地盤的、想返回遙遠的老家重獲自由的,再加上一個始終不知所措的斯巴達克斯,他的個人勇武也許可以讓他本人和少量人活下來,但他無法讓這些起義軍走到最後。

沒有穩定的根據地,養活不起自己的軍隊。

無法與羅馬貴族和平民階層建立利益聯繫,只能單純的拉攏並不穩定的奴隸、貧農和海盜,留下來的人只能進一步拖累隊伍的運作,提前跑路的人甚至有可能在臨走前背後捅上一刀,光是強渡墨西拿海峽的失敗,海盜們的背叛反水就讓斯巴達克斯損失掉了一半以上的力量。

其實參考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歷史,我們應該會理解水滸傳裏的宋江為什麼非要去招安,對於流寇而言,這其實是最好的結果!


公元前73年,羅馬爆發了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史稱「斯巴達克斯戰爭」。這場起義給羅馬歷史乃至世界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斯巴達克斯戰爭」得名於這場起義的領導人斯巴達克斯。斯巴達克斯的出身來歷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只知道他來自於色雷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遊牧民族。從斯巴達克斯這個名字來看,應該是當地的貴族,從他在奴隸戰爭中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來看,甚至很有可能曾經是一名出色的將軍,因戰爭失敗被俘淪為奴隸。

斯巴達克斯

斯巴達克斯因為身材魁梧,武力出眾成為了一名角鬥士,被羅馬人送到位於卡普亞的角鬥學校進行訓練。角鬥是一項非常殘忍的運動,也是羅馬人最喜愛的娛樂項目。角鬥士們在角鬥場內互相廝殺或者與野獸搏命,死亡率極高,大部分人都活不過三十歲。

斯巴達克斯決心與命運抗爭,他鼓動了70人隨他一起逃出牢籠。他們拿著廚房裡的刀叉,衝出了角鬥學校並在路上搶劫了運送武器和甲冑的馬車。羅馬人派民兵追殺他們,反而被他們擊敗。隨後奴隸們搶劫了卡普亞的富人家庭,並釋放了這些人家裡的奴隸。

斯巴達克斯帶領著奴隸們逃進了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羅馬民兵封鎖了下山的唯一道路,企圖將他們全部餓死在山上。誰知斯巴達克斯帶著奴隸們用葡萄藤製成繩索,從懸崖下山,趁夜襲擊了羅馬軍營,將他們打得大敗而逃。

維蘇威火山

聲威大震的斯巴達克斯吸引了大量的逃亡奴隸前來投奔他,很快他們的隊伍就壯大到一萬人。斯巴達克斯按照羅馬軍隊的方式對這些人進行了整編和訓練,同時擊退了羅馬軍隊幾次小規模的進攻,並佔領了附近一些城鎮。隨著斯巴達克斯取得的軍事上的一系列成功,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投奔他,甚至還包括破產的羅馬平民,他的隊伍已經達到了七萬人。

公元前72年春,經過一個冬天的訓練和準備,斯巴達克斯帶著奴隸大軍北上。路上,他與另一名奴隸軍的領導人,高盧人克雷斯發生了分歧。克雷斯認為他們應該南下正面進攻羅馬軍隊,遭到了斯巴達克斯的拒絕。於是克雷斯帶著一部分人離開了大隊伍。

奴隸大軍的行動引起了羅馬元老院的高度警覺,兩名執政官帕布里科納和克勞迪阿努斯各自率領兩個主力軍團從羅馬出發。帕布里科納北上阻擊斯巴達克斯,克勞迪阿努斯南下消滅克雷斯後再北上與帕布里科納夾擊斯巴達克斯。很快,克雷斯的隊伍被消滅,但是羅馬人的算盤也落空了。斯巴達克斯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趕在克勞迪阿努斯北上之前消滅了帕布里科納。然後,斯巴達克斯回過頭來,一舉殲滅勢單力薄的克勞迪阿努斯。

斯巴達克斯進軍圖

打敗了兩路羅馬大軍的進攻後,斯巴達克斯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逃離羅馬控制區域的路已經沒有了任何阻礙。但是,奴隸大軍這時卻出人意料的調轉槍頭,一路殺向義大利南部。沒有任何史料顯示斯巴達克斯作出這個選擇的動機是什麼,從他們最後想要到西西里島來看,也許是因為糧食的原因,因為西西里島是羅馬最大的產糧區。人往往會因其所負的責任而作出不得已的選擇,如果只是斯巴達克斯一個人,他很有可能直接逃回色雷斯,但是肩負著幾萬人的生死存亡,斯巴達克斯不得不直面兇猛的羅馬軍隊。

南下的奴隸大軍勢如破竹,所有擋在他們面前的羅馬軍隊都被碾為粉碎。驚恐的羅馬元老院任命克拉蘇為獨裁官,並召集了四萬精銳軍隊交到他手裡。克拉蘇上任後,不急於和奴隸大軍進行正面決戰,而是跟隨他們南下的同時截斷了他們北上的路。

克拉蘇

公元前71年底,斯巴達克斯來到了與西西里島隔海相望的義大利半島最南端的利基翁,他與西西里海盜取得聯繫,想讓他們將所有人運到西西里島。可惜斯巴達克斯的對手是羅馬最富有的人,克拉蘇重金收買了西西里海盜,將奴隸大軍騙往海邊,而羅馬軍隊已經在那裡佈下了天羅地網。

最終,奴隸大軍在海邊被消滅,斯巴達克斯也在戰鬥中陣亡,不過希臘歷史學家阿比安聲稱斯巴達克斯的屍體並沒有被羅馬人找到。克拉蘇將6000名倖存的奴隸在羅馬遊街示眾之後,全部釘上十字架樹立在羅馬到卡普亞之間的阿皮亞大道兩旁。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斯戰爭」至此結束。

油畫《斯巴達克斯之死》

「斯巴達克斯戰爭」不僅僅只是奴隸對奴隸主殘酷壓迫的反抗。羅馬元老院對這場起義如此重視,甚至違背心願的任命了獨裁官,是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起義已經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甚至會給羅馬帶來亡國之禍。奴隸制經濟是羅馬的根基,因「斯巴達克斯戰爭」逃跑和死亡的奴隸達到十數萬人,佔到了當時羅馬全國奴隸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如果任由斯巴達克斯發展下去,羅馬的經濟一定會崩潰,這是羅馬人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消滅斯巴達克斯的原因。

在後世的兩千多年裡,這場偉大的起義一直為世人所銘記,時刻鼓舞著那些被剝削被壓迫的人們勇敢的起來反抗暴政。


公元前73年,源自色雷斯貴族斯巴託古氏的後裔斯巴達克斯聯合兩名凱爾特人克羅索斯和俄諾瑪俄斯鼓動羅馬城中的其他角鬥士,殺死看守士兵,奪取武器,逃往維蘇威火山,聚眾為匪,與羅馬對抗。羅馬義大利境內其他的奴隸聽聞斯巴達克斯等人在維蘇威的起義,紛紛響應,殺死自己的奴隸主,投靠斯巴達克斯。這羣由奴隸、角鬥士組成的隊伍由原本的72人,迅速發展成數千乃至上萬人。這隻軍隊無往而不勝,給了羅馬造成了不亞於漢尼拔帶來的破壞。

(《羅馬史》蒙森著:這小股匪徒最初只有74人,但因周圍地方的人成羣入夥,人數激增。商務印書館,第五卷,69頁)

但是這隻被譽為西方奴隸起義典範的斯巴達克斯軍團,卻在布魯提翁戰役後走向衰落。至公元前69年被後來的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和龐貝消滅為止,在亞平寧半島堅持了四年之久。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如何消滅斯巴達克斯起義?斯巴達克斯如何走向自我滅亡?請聽我如下分析:

一:起義軍團內部分化,削減了自身的力量。

斯巴達克斯這隻起義的由奴隸組成的軍團內部是有分歧的,他們由以斯巴達克斯為首的希臘色雷斯為核心的希臘奴隸和以克羅索斯和俄諾瑪俄斯為首的凱爾特蠻族角鬥士拼湊而成。

公元前72年,也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後次年,凱爾特人克羅索斯便率領軍團中的凱爾特人脫離大部隊,往羅馬阿普利亞地區行進,試圖回到原來的凱爾特聚居地。但是克羅索斯卻在阿普利亞地區的加爾加努山被追蹤而來的羅馬副執政官昆圖斯-阿里烏斯消滅。

公元前69年,起義軍團遭受了克拉提口之圍後,內部的凱爾特-日耳曼人再次脫離軍團,並且再次被克拉蘇包圍。雖然斯巴達克斯及時趕到,但終究沒有挽回失敗的局勢。那脫離大軍團的凱爾特-日耳曼人全部力戰至死,斯巴達克斯實力銳減。

(《羅馬史》蒙森著:匪軍的互相離貳和驕橫之氣足以再使其成功化為烏有。色雷斯人為盜匪聯合的首領和主腦,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又脫離了這個聯合,分別犧牲在羅馬的刀劍之下。商務印書館,第五卷,73頁。)

二:由奴隸組成的集團缺乏戰略遠見。

斯巴達克斯起義中,組成斯巴達克斯隊伍的都是一些奴隸和角鬥士,只顧劫掠羅馬城池的財富,而沒有遠大志向,白白錯失了許多可以獲得勝利的機會。這些人雖然勇敢,但無組織、無紀律,也強迫斯巴達克斯由將軍變成了匪首。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斯在亞平寧山得勝之後,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已經為起義軍所佔用,幾無羅馬守軍,斯巴達克斯原本意圖跨越阿爾卑斯山,為部下打開返回色雷斯和凱爾特的道路。卻因為屬下不願意捨棄羅馬義大利地區的財富而一直逗留。

當斯巴達克斯試圖趁著優勢包圍封鎖羅馬主城時,部下同樣以風險太大而拒絕了這一具有極大戰略意義的舉動。

(《羅馬史》蒙森著:他們的領袖願做一個將軍,他們卻逼他做一個匪首,在義大利走來走去,毫無目的,專事劫掠。商務印書館,第五卷,72頁。)

三:起義軍團非戰鬥人員過多,嚴重阻礙行動。

斯巴達克斯起義原來由72名勇士首先發難,接著又在維蘇威火山上獲得周邊地區奴隸的增援投靠,得以擴大成數千乃至上萬的軍團。當斯達巴科斯將軍隊開往阿普利亞和盧卡尼亞地區時,軍團迅速擴張成9-10萬。

但是這裡面有太多的婦孺和老人,可以作戰的不過只有一半之多。非戰鬥人員太多,不僅拖慢了行軍速度,還對補給造成極大的拖累。當斯巴達克斯陷入克拉蘇於克拉提口的包圍,僅是掩護非戰鬥人員突圍便花費了大部分的精力、損失了大量的戰鬥人員。經此一役,斯巴達克斯整整丟失了2/3的軍團。

四:羅馬政府和克拉蘇如何消滅斯巴達克斯起義?

對於斯巴達克斯起義,羅馬政府前期採用了車輪戰消耗的策略,多次命令執政官帶領軍團剿滅這股叛匪。

羅馬先是派出克洛狄烏斯-格拉伯率領3000名民兵扼守維蘇威火山口,接著又派出副執政官布利烏斯-瓦里尼烏斯帶著全副武裝的兩個軍團前往支援。在正面戰場激戰後,瓦利尼烏斯戰敗,軍團的鷹徽和執政官的戰馬皆被斯巴達克斯繳獲。

次年,羅馬又派出副執政官昆圖斯-阿里烏斯率領軍團出擊,短暫獲勝後與高盧總督蓋烏斯-卡西烏斯相繼被擊敗。

在昆圖斯-梅特路斯和格涅烏斯-龐貝忙於西班牙,馬爾庫斯-盧庫魯斯忙於色雷斯,路奇烏斯-盧庫魯斯忙於小亞細亞時,羅馬只剩下了副執政官馬爾庫斯-克拉蘇可以調用。於是羅馬元老院命令克拉蘇將率領最後的八個軍團發起總攻。

克拉蘇明白斯巴達克斯雖然強悍但缺乏補給,不必與其交鋒,只需要包圍便可使其自我瓦解。於是克拉蘇一路尾隨斯巴達克斯軍團,直至克拉提口。克拉蘇在此地修建了長達51公里的壕溝加城牆,試圖圍困斯巴達克斯,直至使其自我滅亡。但是卻被斯巴達克斯率軍拚死突破。

為了加強亞平寧半島的安全,加快剿滅斯巴達克斯的速度,羅馬元老院命令龐貝和馬爾庫斯-盧庫魯斯立即率軍返回。

(《羅馬史》蒙森著:克拉蘇始覺得他的任務沒有完成的希望,要求元老院把馬爾庫斯-盧庫魯斯和格涅烏斯-龐貝的兵一概召回義大利做他的支援。商務印書館,第五卷,73頁。)

公元前69年,斯巴達克斯從盧卡尼亞進入阿普利亞,面對強大的克拉蘇進行最後的決戰。此時的起義軍團經過長期的被消耗,戰力大不如從前,經過激戰,6萬多名起義軍戰死,剩下試圖逃亡北義大利的5000名起義者被龐貝消滅。

戰爭結束後,羅馬元老院為了警示那些奴隸,如果反抗羅馬統治將有何下場,將6000多名俘虜一一釘死在從羅馬城到卡普亞的路上。

(《羅馬史》蒙森著:沿著由卡普亞到羅馬的路上,六千個十字架釘著被捕的奴隸,這證明秩序業已恢復。商務印書館,第五卷,74頁。)

【總結】

斯巴達克斯起義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活動,其影響之深遠令西方後世所有的平民起義以其為榜樣,與我國「陳勝、吳廣起義」,具有相同的歷史地位。斯巴達克斯起義促使羅馬發生政治改革,加速了由貴族共和制向帝國獨裁製的轉變。

斯巴達克斯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激發了西方人內心中面對強權統治時勇於反抗的精神,對民主、平等有著間接的促進作用。

(列寧對「斯巴達克斯起義」如是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謝邀!首先指明,平定斯巴達克斯所率領的奴隸起義軍的人是克蘇拉領導的羅馬軍隊,凱撒並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公元前78年,斯巴達克斯在一場大型角鬥場中贏得最後的勝利,按照規定,斯巴達被釋放獲得自由,這位勇士不久後便發起了為解放奴隸而戰的大規模起義,羅馬帝國先後四次派兵鎮壓,均以失敗告終,第五次則是克蘇拉前去圍剿,此時斯巴達已從開始的六百人隊伍發展至數十萬人,羅馬帝國已是聞風喪膽,至於斯巴達克斯為何會被克蘇拉打敗,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缺乏核心意識和政治意識

斯巴達克斯壯大之後,將自己的部隊分為十個軍團,斯巴達自己則被推舉為大元帥,為了將起義轉化為全面內戰,斯巴達準備向阿爾卑斯山進軍,因為他打算將這個大部隊分散到義大利各個村落,以聯合更多被壓迫的奴隸,但軍中首領埃諾瑪依表示反對,擅自動用一萬軍隊撤離本營,後被被羅馬軍隊消滅。在後面的戰役中,起義軍接連勝利,大半首領揚言要直接衝到羅馬,斯巴達克斯無法令全軍聽從自己的指令,只能少數服從多數,後在迦爾岡山登戰役中失利,損失重大

起義軍內部矛盾重重

克蘇拉在魯丁半島築起了一道壁壘和鴻溝防止起義軍北進,但還是被斯巴達克斯軍隊攻破,克蘇拉便向龐培部隊和盧古魯斯部隊求援。此時起義軍中,首領康尼克斯和卡斯林斯產生矛盾分裂,被克蘇拉部隊吞併,本來處於優勢的起義軍損兵過半。斯巴達克斯想在敵方援兵未到之前,想速戰速決,但斯巴達五萬的兵力最終不敵克蘇拉的九萬部隊,戰死沙場,起義徹底失敗。

這場奴隸軍起義,和我國的農民軍起義,性質上差不多,都是為了推翻統治階級的壓迫,斯巴達克斯起義當時席捲整個義大利,但其失敗的根本在於內部的管理鬆散和意識薄弱。


斯巴達克起義烈火燃遍整個義大利,羅馬統治者驚恐萬狀,急調龐培,庫魯斯,克拉蘇的軍隊鎮壓,此時起義軍內部分裂,斯巴達克原想渡海到西西里島,但受到海盜欺騙未成,於是起義軍回師北上,衝破羅馬軍隊包圍,斯巴達克面臨羅馬軍團三面韋攻,他決定在羅馬軍隊未合韋前,和克拉蘇決戰。於是一場鏖戰開始了。公元前71年,在卡普亞,斯巴達克斯率領角鬥士和克拉蘇展開決戰,一萬二千三百名角鬥士寧死不屈,血戰晝夜後全部壯烈犧牲,六千名被俘的奴隸,被羅馬軍隊殘忍地釘在十字架上,起義軍餘部繼續堅持鬥爭到公元前69年。


西方人最相信的一個信念是什麼?是金錢財富或者是政治都不是,他們相信的是兩個字自由,或者換成英文來講叫做freedom!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面對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時候,會選擇迴避性地掠過一些問題。

斯巴達克斯是某種信念上的起義嗎?並不是,這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呀,這讓我想起來很多失敗的案例,比如說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一開始的時候,那當然張角是打著替天行道四個字開始打仗,可以說當時支持他的人有很多,但是有很多是帶著不同心理加入到了這次起義活動之中,這就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黃巾起義的黃巾軍成為了黃金賊,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官方刻意的打壓,這是人民老百姓自己給他們的定義,誰只要跟著黃巾起義沾上邊,那你一輩子都別想翻身廖化就是一個例子,人家70多歲了,為啥到那個時候才做一個先鋒,不是說劉備不想發現人才,而是這個人是以前是一個黃金賊,攤上這兒你就別想翻身了!要不是最後無人可用,廖華能出頭?

黃巾起義的黃金軍,可以說如同蝗蟲一般。他們沒有固定的資源供給體系,也沒有什麼說怎樣管理農商等等之類的規劃,他們只知道走到哪裡喫到哪裡搶到哪裡,來有地主老財,可以搶,可以養活軍隊,可後來地主老財自己把自己鎖在堡壘裡面,你搶不到她的怎麼辦?那你只能夠搶人民老百姓的,這100多萬人都是有信仰並且信仰堅定的信徒嗎?不是很多都只不過是餓瘋了的亡命之徒罷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去看斯巴達克斯的起義,斯巴達克斯他的起義是為了什麼?為了廢除奴隸制,為了廢除奴隸制,所以就集結了很多奴隸,或者是底層老百姓一起加入的,她這一次的行動裡面,可是我也有一個問題啊,這麼多的人,他是怎麼解決給養,或者是怎麼去解決當地的農業生產活動?

很多人談到斯巴達克斯的起義,就談到了一個叫做龍蛇混雜,(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不知道這是好意思還是壞意思,但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要壞意思。

斯巴達克斯的企業本身是為了能夠解決奴隸和農民的生存問題,而選擇下羅馬的公民制度,發起挑戰,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為了自己的人生財產,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主要創造價值的還是羅馬公民。

你別覺得這是胡說,羅馬公民當時負責的整個羅馬帝國的擴張版圖以及資源掠奪,可以說羅馬帝國的奴隸體系本身就是需要依靠著羅馬共和國不斷的擴張,不斷的去掠奪奴隸,通過這些有羅馬公民組成的羅馬軍隊不斷的作戰,纔能夠維持整個羅馬共和國的政治,經濟體系的維繫,等到羅馬共和國。他停止擴張了,整個羅馬共和國,國內的奴隸體系將徹底崩潰,最後,古羅馬帝國就這樣崩潰的!

所以說,你覺得對於古羅馬共和國來講,它的主要的價值是由誰創造的?地是奴隸,農民還是羅馬共和國的公民?

沒有錢,沒有掠奪過來的資源,你憑什麼維繫整個羅馬城的繁榮和富足,你憑什麼去維繫整個羅馬共和國的繁榮和富足?不能夠去掠奪資源來養活自己,國內的老百姓,你怎麼喫得飽,怎麼穿的暖,人民是現實的!

當然,本來一開始大家都是為了一個信念,為了自由而奮戰,可是最後大家的成分複雜了以後,那戰鬥意志那就不一樣了,面對一心一意想要維繫自己繁榮,想要保護自己財產的古羅馬公民來講,這些羅馬軍團的戰鬥力可以說蹭蹭的往上漲。

再加上後來古羅馬為了對付這次起義,幾的軍隊人數也可以說是空前強大,所以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失敗完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強大的斯巴達克斯?斯巴達克斯帶著一羣流寇如何強大,拿三巨頭中最不通軍事的克拉蘇來說好了,用臨時招募的軍團就可以跟斯巴達克斯打個來回,龐培的野戰軍團遠不是這些臨時軍團可以比的,而且也沒有參與其中,所以壓根不存在「三巨頭打敗強大的斯巴達克斯」這種說法。


在當時這種背景下,起義軍對羅馬的仇恨是唯一凝聚起所有奴隸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擊敗羅馬軍隊時,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恐懼代替了仇恨,結果就是分崩離析。斯巴達克斯的軍隊在羅馬軍隊的擠壓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個時候一個軍隊指揮官對部隊的約束力是斯巴達克斯沒有的。大多數奴隸希望回家,不願在和羅馬軍團的對抗中死磕,其實他們不知道羅馬軍隊也是強弩之末了。雙方意志力的博弈中,不幸的斯巴達克斯的軍隊沒能堅持到最後。從某個角度來說斯巴達克斯太民主了,如果他是獨裁者,說不定就贏了。當時如果集中兵力突襲羅馬,斷了羅馬軍團的糧草後援。勝利的天平說不定就傾向斯巴達克斯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