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文化界人士的朋友圈不斷被刷屏的舞臺作品裏,一定有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身影。這部被稱作是“紅色爆款”的舞劇,作爲開幕演出在5月20日上海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登臺亮相。


從2018年底創演以來,這部舞劇已經演出 了 5 輪近 30 場,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得到了業界專家和 廣大觀衆的認可、肯定和歡迎,預定的演出邀約已經排到了 2020 年。



有意思的是,這個存在於“60後”、“70後”記憶中的經典故事,卻是由一羣“80後”、“90後”的主創團隊來重新創作的,在此前本報策劃的編導對談中,他們表示,“不管在哪個時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紅色敘事還是其他,你只是選擇了那個時代而已,而我們最終要表達的,都是人性。”


點擊圖片回顧主創對話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也將與話劇《追夢雲天》、滬劇《敦煌女兒》3部上海文藝院團打造的舞臺精品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劇目共同角逐文華大獎。本報也將陸續推出這些作品的精彩評論。


閱讀下面這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劇評之前,先來欣賞宣傳片裏驚豔的舞美片段吧:



聚焦








      新時代,新舞劇,新美學



十二藝


2019年5月20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在上海正式開幕,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爲開幕大戲,在上海大劇院隆重演出,本劇以“100位爲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的中共上海地下電臺發報員李白烈士的經歷爲藍本。而1949年的這一天,距離上海解放還有7天、亦是李白烈士犧牲後的第13天。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正形成一個交相輝映的互文結構,如同一段電波,載着一個時代的敬意,向另一個時代發送,傳往歷史深處。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因其富有衝擊力的形式感和精彩的舞臺呈現,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深刻開掘,獲得了觀衆的好評,尤其在年輕一代的社交媒體中引爆話題、擔當“流量”。該劇截取主人公李俠被捕前,最後一段艱苦的革命歷程,緊扣着“誰是敵人”的核心懸念,敵我雙方不斷展開判斷、周旋和鬥爭,呈現出一個凝練、封閉的諜戰敘事系統。演出場上,衆多舞蹈演員精彩演繹了現代舞、芭蕾舞、古典舞、探戈等舞種;同時,敘事性的身體還完成了對歷史人物性格、情緒、生存狀態和羣落特質的精準把握;再加上多種現代化的舞美技術、裝置設備與音樂設計的有機並置,使得演出呈現出一種飽滿、強烈、有凝聚性和震撼力的生命質感。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對於沒有對白、人聲,僅有少量字幕提示的敘事舞劇來說,《永不消逝的電波》全靠演員的身體及其包含的所有元素和信息量,完成對全劇的敘事功能和表意功能的建構。劇中演員的身體,作爲最重要的美學意象,荷載了複雜的能指,使作品的內涵和理念,能夠從主創腦海中的有意識和無意識領域裏透顯、落實,進而變得可見,完成與觀衆的意念溝通。
 

 身體,有都市日常的暗濤洶湧


《永不消逝的電波》描繪了決戰前夕暗潮洶湧、你死我活的存亡時刻,劇中人物的身體是“戰場”在都市日常圖卷中的延續。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全劇開場,主人公李俠(王佳俊飾)和戰友們,假借各自社會身份之便,穿梭在黑衣特務的持傘矩陣裏,巧妙地互遞情報。這一編排精湛的羣舞場面,一方面借陰雲密佈自然氛圍指代社會環境,奠定了急促、壓迫、艱苦、波詭雲譎的背景基調;另一方面渲染了神祕感,這種諱莫如深的風格,在正反兩派人物形象上始終貫穿,揮之不去。佔據主要表演分量的主人公李俠,遊走於敵我之間,向觀衆交待了他的社會角色(報館職員)與自我私密(情報特工)。假視和真身流動之間,奠定了他特殊的工作性質——攜帶祕密、保守祕密、傳遞祕密。臺上,李俠傳遞情報的舞蹈動作和行爲節奏是一觸即發的,具有一種銳利的精準度。這種經過設計和編造的身體,成爲進一步定位李俠的媒介——他作爲地下黨的步步謹慎、作爲專業人士的成熟可信,又在側面烘托出鬥爭的嚴酷性。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在這樣的鋪陳下,以李俠和蘭芬(朱潔靜飾)爲代表的九位主要人物,羣像展覽式地走到臺前,字幕一一介紹了他們目前的社會身份,引發“是敵是友”的猜測。這種在全劇開頭,讓主要人物帶着戲感和情緒集體亮相的方式,常見於偵探懸疑類劇目,往往用來交代所有主人公或嫌疑人,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對人物的印象和感知,促使觀衆掌握劇情、展開推理。九位人物的神態、動作、儀軌、衣飾,被整合爲舞蹈的身體,擁有一段短暫的展示時間,呈現他們在尋常的“社會表演”。這表示在監視的眼光中,主要人物們爲了達到目的,都在建構有說服力的假扮,以更好地掩飾真身。而舞臺深處的黑暗與神祕,以及結合聲光多媒體技術營造的壓抑氛圍,則昭示着他們亟待解決的主體危機:忠與奸、敵與友,他們和觀衆一樣難分敵我,陷入懸念、如履薄冰。
    

隨着劇情的展開,我方陣營和敵方陣營的領頭人物逐漸明晰,分別是僞裝成報館幹事和紡織廠女工的李俠蘭芬夫婦,以及僞裝成報館祕書的國軍情報科科長柳妮娜。《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這三位主要人物在舞臺上的身體,是受到精神力量和權力機制影響的身體,這揭示了人物的本質。在演員資質、詮釋還有動作設計、造型烘托等多個層面上,李俠和蘭芬夫婦的身體意象,都是全場男女兩性身體的範本。角色身體的美感和程式,與他們的人格、覺悟、道德、感情等抽象品質直接相關。李俠的形象,最突出的身體部位是肩部。他的長衫服帖而寬鬆,格外強化了肩部線條的厚實與平闊,傳達出力量、陽剛、勇氣、擔當、正直等男性特質。



劇中,李俠有多次迎着光源獨自前行的段落,這一經典場面也被應用到了海報中。逆光將他的身體輪廓——尤其是肩膀到手臂的線條,勾勒得孔武有力,他堅毅穩健的步伐與四下陰沉的環境形成對比。觀衆雖然無法看到他的面部表情,但仍然可從他的背影或側影中,感知到人物在黑暗中負重前行的艱難。蘭芬的形象,最突出的身體部位則是腰部。總體來看,蘭芬的服裝風格偏向於端莊樸素,表現人物溫婉嫺靜的性格。但她的服裝無一例外都是強調了纖細的腰線,一方面,形成蘭芬最理想、標準的女性化身體,在視覺上增強了人物的魅力。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尤其是在《漁光曲》以及裁縫店等女羣舞段落,領舞的蘭芬並不以衣着的華麗見長,主要以身姿和體態的優美典雅來吸附觀衆。舞蹈演員朱潔靜紮實的功底和穩定的狀態,也讓蘭芬從衣香鬢影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腰部也是能夠強調女性特質的身體部位,在動作中形成靈巧、輕盈、溫柔、慰藉等意味,爲李俠的男性化質感起到重要的調和及補充作用,相映成趣。對腰線的強調,到了全劇結尾蘭芬懷孕、李俠英勇就義的段落纔有了變化,孕育着新生命的蘭芬,服裝的腰部線條變得寬鬆。同時,她被李俠說服,忍下不捨和痛楚,與丈夫訣別。身體表徵重點的轉移,蘊含了蘭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升級”。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與李俠、蘭芬夫婦形成對比狀態的是反派角色柳妮娜(鄧韻飾)。這個人物強有力的個人特質也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名具有權勢的蛇蠍美人。對她的分析不但可以從以上兩位正面人物的角度進行參照,也可以通過與1958年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同一人物進行比對。狄德羅在論述藝術形象的塑造時,認爲因注意對形象系統的協調配合,並把握因果關係。他強調對形象塑造的動態描述,“真正的對比是從行動的深處產生的,或者是從器官的不同或利害的不同當中產生的。”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可以發現,舞劇中的柳妮娜登場時的裝扮偏男性化:風衣、馬甲、馬褲、領帶、皮手套、皮靴。她的身體是有權勢、有分量感的,大致勾勒她職業女性的僞裝身份和情報頭目的精明強悍。她同李俠、蘭芬分別有“過招”的舞蹈對手戲,在肢體和頭腦上,呈現出勢均力敵、不落下乘的能量。在抓捕過程中,她手持槍支親自上陣,甚至充當了行刑者,殺人的動作鎮定而狠辣。她不離手的物件:槍、香菸,亦是男性權勢象徵的延伸。仔細觀察柳妮娜慣常的肢體表達,譬如對辦公桌或坐或踩等,彷彿在劃分勢力範圍,也具有異常的壓迫感。


1958年電影版《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柳妮娜(右)


電影版《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陸麗珠飾演的柳妮娜前後形象有一定的反差,從前期旗袍款款、嫵媚頹廢的尤物,到後期刻板制服、盛氣凌人的中性女軍官,她需要通過對外在的加工處理來強化自我定義,並據此處置人際關係。舞劇中的柳妮娜,則沒有(或不屑)過多地在外型上僞飾,顯示出這個人物具備的自主性,她的身體既有男性化意象的加成,又不失精緻華麗的女性特質。作爲一個複雜的反派意象,這個人物豐富了全劇可讀解的空間。

 

 身體,多種文化美學交錯碰撞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永不消逝的電波》用流動的身體和現代化的手法重述了一段革命往事,編劇羅懷臻多年以來持續踐行“把古代故事講給現代人聽,把革命故事講給年輕人聽,把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創作理念,而青年舞劇編導韓真、周莉亞則賦予了這部舞臺藝術高度風格化的新鮮質地。這部以“諜戰”爲切入點的現代舞劇,格調復古,具有鮮明的上海地域氣質。但它在藝術構思和視覺審美上具有極簡主義的傾向,而非將場面和元素進行嘉年華式的縫合。可以發現,它具有一種歷史檔案般的神祕、遙遠和古舊感,彷彿是今天的人在回溯歷史深處的信仰精神,並向傳說中的人物致以莊重的敬意。因此,《永不消逝的電波》自有它端莊、健朗和深沉的氣質,用以詮釋紅色經典,可以說是個性鮮明而又恰如其分。在這樣的整體基調下,劇中呈現的身體又銘刻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紅色文化的烙印。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在舞美場景的選擇上,《永不消逝的電波》提煉了帶有老上海特色的石庫門、報館、旗袍店、電車、室內傢俱等有關元素,假定性地營造出解放前上海的都市化場景。富有意味的是,在這部舞劇中,和現代科技相關的部位,都產生了一種陰鬱、詭譎的藝術效果,有關段落總是情節驚險,相應的身體動作也節奏迅捷。譬如報館中表現工作場面的整齊劃一的羣舞,人像機器一般機械地動作,這個將人高度物化的場面,正如福柯描述的“紀律就製造出馴服的、訓練有素的肉體”。李俠、柳妮娜和記者三人在狹窄的電梯裏初次“過招”,相互試探、摸清底細,這一代表城市化的、便捷的流通空間,方寸內是角力雙方的你死我活,產生了“幽閉恐懼症”的效果。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通過舞蹈動作和場面調度,街道、電車、巷陌無縫轉換,城市成了險象環生的獵場,上演着一幕幕監視與暴露、追捕與逃脫、布控與突圍。在劇中,每當電報的頻率聲響起,白底黑字的提示字幕如同幽靈般在舞臺上空的幕布上浮現、拼湊,顯示出一段密電,總是造成一種恐怖的感覺——不但揭示了重大的機密,更令人聯想到每一段信息的傳輸和破解,背後都有革命者付出鮮血的代價。這種揮之不去的壓迫感,只有在劇終上海徹底解放後幕布上映出一張張捷報消息,才真正地消散,全劇氛圍隨之變得平靜、真實。這一場以城市爲背景的爭奪戰,隨着革命的真正成功,終究撥雲見日。
    

與表現政治鬥爭的恢弘的史家筆法形成對照的,是勾勒鮮活生命細節的民間筆法。石庫門背景下,蘭芬與一羣家庭女性身着旗袍、柔情似水地在《漁光曲》中翩然起舞,這一段落很大程度上消解、調和了前段的壓抑氛圍。以市井民俗的恬淡氣息,散點式的舞臺構圖、嫵媚多情的身體展現,生活化的動作程式,形成全劇最富有詩意的段落。身體與城市空間的關係顯得協調、情意綿長、富有韻律感,江南文化投印在優雅的女性身體上。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同時,《漁光曲》不但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同名進步電影的主題曲,還是具有“紅色文化”的符號能指。1945年9月5日,因國民黨嚴密封鎖而停播近2年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後,就選用了這首插曲作爲電臺的開始曲。當時選擇《漁光曲》的原因,源於它是中央領導贈送的一張唱片。纏綿悱惻的前奏聲響起,就代表着新華廣播電臺的開播。這首歌曲成爲先進文化的代表,與原曲中表達的在茫茫黑夜中渴望光明的寓意形成照應。因此,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漁光曲》羣舞段落,也就成爲市民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的複合文本,可謂意味深長。


同樣由身體折射的文本銘刻,在男女主人公回顧他們的愛情歷程中,也有非常精湛的呈現。李俠和蘭芬從肝膽相照的工作夥伴到相知相愛的革命伴侶,細數往昔、感慨萬千。編導另用三組男女演員分別飾演他們在不同階段的“分身”,用類似平行蒙太奇的方式上演他們感情昇華的軌跡。投影的幕片上,黨徽和“囍”字交替閃現,表現二人在理性與感性、情感與信仰層面的共鳴,四對“李俠夫婦”同時在臺上跳起一樣的雙人舞,時間壓縮、空間疊化,建構性地呈現他們各個階段的身心變化。
     

舞臺劇照,祖忠人 攝


舞臺上的身體維度,豐富了《永不消逝的電波》在美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之外的思想內涵,進而達到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厚度。可以說,自覺迴歸和探索舞蹈藝術本質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一場具有啓發性的藝術實踐,並促使我們繼續思考:當下的藝術創作者應如何迴應和遙想歷史,並從經典中汲取能量,擴充藝術實踐的場域;以及,“主旋律”應怎樣開發其可述說性和魅力,同當今觀衆的心靈產生廣泛的“共振”。





觀劇指南



5月23日、24日

演出時間均爲當晚19:30

關注官方微信公衆號: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 可直接訂票



京劇《楊靖宇》

吉林省戲曲劇院

時間: 5月22、23日

地點: 寶山區委黨校(2號樓)會議中心


京劇《楊靖宇》是吉林省京劇團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民族英雄楊靖宇誕辰110週年而排演的一部作品。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楊靖宇帶領抗聯戰士們在重兵包圍、傷病嚴重等極端惡劣困苦的環境中,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頑強抗爭,最終壯烈犧牲的故事,表現了楊靖宇等人的堅強戰鬥意志以及堅貞不屈的革命信念,以及人民羣衆對楊靖宇的深厚情感。



舞劇《杜甫》

重慶歌舞團有限責任公司


時間: 5月22、23日

地點: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作爲國內首部“詩聖”題材舞劇,原創舞劇《杜甫》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將詩歌和舞蹈相結合,將古典舞、漢唐舞、現當代舞語彙有機融合,講述了“詩聖”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長達100分鐘的演出中,意象化地呈現和講述了 “詩聖”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濃縮了杜甫從求官、做官,到棄官的全過程。其中的華彩片段《麗人行》更是成爲“網紅”舞段,至今持續火爆網絡。



話劇《追夢雲天》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時間:5月23、24日

地點:上海美琪大戲院


話劇《追夢雲天》以飛機設計工程師唐瑛的視角,展現了飛機製造以及中國民航人的心路歷程,通過他們研發飛機的艱苦和內心成長,刻畫出製造業老、中、青三代人,以及設計師、工裝工人、試飛員中的傑出典範在不同時代、不同崗位表現出的家國情懷,展現了中國飛機製造的興衰變遷和中國民機事業的巨大變革。舞臺美術、視覺形象,是這齣戲非常醒目的特點,舞臺上150平方高低錯落的四面冰屏構成了一個既現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戲劇空間。



黃梅戲《鄧稼先》

安徽再芬黃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5月23、24日

地點:上海羣衆藝術館(上海星舞臺)


爲了心底的強國夢,鄧稼先帶領團隊在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卻與妻子許鹿希分別28年,許鹿希信守離別時對丈夫的諾言,無怨無悔,癡情等待。待夫妻重逢時,他已身患重症,強忍錐心之痛,給國家留了一份建議書。該劇通過“兩彈元勳”鄧稼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以鄧稼先爲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及那一代青年人爲實現強國夢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貢獻。



白劇《數西調》

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院)


時間:5月23、24日

地點:上海長寧虹橋藝術中心


20世紀初,大理喜洲商幫首領尹家賢資助官府剿滅匪首,慶功宴上尹家賢被替夫報仇的女匪鐵姑殺害。被擒處斬的鐵姑留下一子,尹家賢之妻白族婦女周秀珠打算收養殺夫仇人之子,意欲將其養大爲奴,以慰亡夫在天之靈。16年後,土匪之子阿亮長大成人,周秀珠與阿亮究竟是冤冤相報自相殘殺,還是選擇大愛包容?在經歷了恩仇交織的苦痛掙扎之後,他們完成了善惡的抉擇。該劇是一部契合了白族歷史和白族民衆心理特徵,從山川風物到人物心靈,全方位地講好白族故事的作品。



舞劇《東坡海南》

海南省歌舞團、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中心


時間:5月23、24日

地點: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蘇東坡一生堅守的“親民愛民”“以人爲本”“兼濟天下”的偉大思想,蘇東坡留下的浩然正氣,和他一生所實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偉大品行與操守,激勵着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自強不息。舞劇《東坡海南》立足海南本土文化,以蘇東坡忠誠、廉潔、親民、愛民的精神底色關照當下,爲當下的國人精神樹立一個華夏標識,以文人的力量訴求中國文人的精神高度。



2018文學報合訂本 已上線微店


如果您不想錯過每日我們推送的資訊,

可將公號設爲星標,

作爲特別關注。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