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呼呼貓媽(爸媽精讀主筆)

劉德華爲女兒一口氣置辦了十四臺空氣淨化器,如此壯舉再次刷新了絕世好爸的標杆。

劉天王自從有了女兒就立馬變身女兒奴,爲女兒修建超級別墅、配備好幾個保鏢、甚至享受可以從幼兒園早退的特權,簡直是全心全意爲女兒打造金鐘罩和鐵布衫!

父母爲兒女,操心勞力,不計得失,盡其所能地給予。但是一味地給予就是真的對子女好嗎?父母到底該給子女留下什麼纔是真正的愛他們?

留下巨大的財富?

我的三爺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我經常聽三爺給我講他年輕時因爲貧窮受苦的故事。比如,爲了多換一個饃饃要熬夜給地主家做工;頂着大暴雨徒步5公里趕去菜市場就爲了多賣幾個瓜;餓着肚子和大師傅學手藝,好幫襯寡母養家餬口。

三爺講苦日子的時候並不心酸苦悶,反而極其自豪,因爲他曾經的苦難全部變成了勳章,鮮明地展示着如今的成就。從那開始,我就隱隱感覺到,貧窮也可以帶來神奇的快樂。

自從知道了馬洛斯需求理論,我就理解了三爺的快樂。他從一枚屌絲逆襲成了受人尊敬的企業家,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滿足了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正是這種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抵消了貧窮帶來的心酸和苦難,像魔法一樣化苦爲甜。

父母總想給子女留下巨大的財富,爲的是讓他們的生活不用辛苦。但是不勞而獲的錦衣玉食怎能比成功實現自我抱負更讓人發自心底地感到快樂?

沒有一個富二代會因喫穿不愁而滿足,因爲哪怕是玉液瓊漿,混喫等死也是一出悲劇。他們反而會因爲超越了父輩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爲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感到快樂。

如果空留財富讓子女坐享其成,卻不教會孩子擁有夢想和拼搏之心,就等同於只滿足孩子衣食住行的最低需求,然後封死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需求,這般舍大求小到底是愛還是恨?

父母當然可以給孩子留下財富,但一定要爲他們配備上夢想的種子、拼搏的翅膀。有了夢想,人生纔有光亮;懂得拼搏,人生纔有意義。這樣的人總能從貧窮走向富有,即使不是物質也會是精神。

做父母的不能只圖孩子的皮肉之享,更應該讓孩子得到心靈之享,身甜卻心苦遠不如身苦卻心甜。

給予無盡的保護?

表姐要結婚了,她要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一年也回不來一兩次。我以爲表姐會不捨,沒想到她異常開心。她跟我說,她終於可以擺脫母親,終於可以獲得自由,終於可以真正地活着了。

我知道她的母親是如何剝奪她的自由和成長機會的,因爲我親眼目睹舅媽對錶姐無微不至的“保護”:

表姐五歲時,舅媽擔心表姐受傷,不讓她和我們去滑滑梯,表姐只能趴在門邊眼睜睜地看着我們玩樂。

表姐八歲時,舅媽減掉了她的長髮,說這樣頭髮就會不奪走身體的養分了。表姐難過得哭了一個晚上。

表姐十四歲時,舅媽背地裏驅散了她的全部玩伴,美其名曰讓她專心學習。可憐的表姐成了孤家寡人,還爲小夥伴不再理她傷心了好一陣子。

表姐十六歲時,舅媽爲防止她上了壞小子的當,定時檢查她的日記和手機,表姐徹底失去了隱私和尊嚴。

表姐十九歲時,舅媽直接幫她填寫了高考志願,全是好找工作的專業,和表姐的興趣愛好一點無關。

表姐二十三歲時,舅媽動用私人關係幫她找了工作,雖說是輕鬆不費力,但終歸不是表姐所想所願。

在舅媽開始幫她籌劃婚姻時,表姐終於瘋狂反抗了,這是她脫離母親的唯一方法,也是她獲取自主人生的唯一機會。她拒絕舅媽安排的相親對象,找了外地男友,甚至爲了逼母親放手不惜未婚先孕。

是多麼恐怖的控制才讓一個弱小的姑娘孤注一擲遠離家鄉?而這控制還都是出自保護之名!

我想,每一個父母的作爲,出發點都是爲子女好。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保護子女一世周全。所以他們天天盯着他、看着他、替他擋掉所有困難、幫他濾掉所有危害。可是再縝密的保護也有疏漏,更是不能讓孩子先於自己離世,那麼,這一世的保護又怎能做到呢?

珍惜自己健康的人,不用旁人叮囑也會健身養生;知道努力上進的人,不用旁人監督也會好好學習。自保的意願纔是安全的根本,自身強大的能力纔是最佳的盾牌。

而父母對子女切斷式的保護反而阻擋孩子自由地行思、限制孩子茁壯地成長,這樣的保護只會讓孩子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待宰羔羊,一旦他們陷入危險境地,就毫無招架的能力。

父母保護子女的目的,是爲了讓子女脫離父母也能周全;父母疼愛子女的本質,是爲了讓子女脫離父母也能安好。所有違反人性的保護都是傷害,所有違揹人心的疼愛都是荼毒。

添一個血脈同源的手足?

自從二胎政策出臺後,同事小玉就在爲是否生二胎而糾結。不生,主要是覺得一沒財力二沒精力,生個孩子不能好好養育還不如不生;生,主要是覺得一個孩子太孤單,再生一個能做伴。

最後,還是“能做伴”有誘惑力,讓小玉不顧沒時間沒精力沒票子,破釜沉舟生二胎,大有咬牙堅持頭三年,爲換紅利三百年的隱忍和悲壯。

先不說養育孩子絕不是隻辛苦頭三年就可以搞定的事兒,只談“兄弟姐妹能夠互相陪伴患難與共”這個美好期許,也不一定真能得償所願。

我見過很多骨肉至親,因爲利益紛爭鬥得頭破血流,然後老死不相往來。兄弟姐妹變成了仇人,有還不如沒有;我也見過很多陌生人,因爲秉性相投走到一起,然後同甘苦共患難,雖不同根生卻同氣連枝。

我見過很多兄弟姐妹話不投機半句多,之間的交往也是流於表面,本是同胞兄弟卻處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也見過很多異姓兄弟,患難與共同甘共苦,那份互相扶持互相幫襯的感情遠勝親手足。

兩個人能不能交心,一是志趣要相投,二是處事要相近,三是都是仗義熱心之人。

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兩個人的交往可以達到靈魂上的共鳴,這種陪伴豈不比身處一方卻話不投機更讓人覺得同心共情?

你慧眼識知己,兩個人互相補益互爲動力,這種爲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攜手共進退的幫助豈不比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幫襯更讓人覺得同德同力?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很多機會與他人結識,小時候的玩伴,長大後的同學、同事,如果孩子會做人能識人,自然能交到很多知心好友;如果孩子爲人自私是非不辨,就算是親兄弟也未必能交心。

自己的血脈兄弟只是更有機會成爲交心之人,但如果兩人天生秉性迥異,再加上教育不力,境遇不同,也有可能越走越遠甚至成爲仇敵。

如果父母扛下所有的辛苦卻給孩子添了個仇人豈不悲哀?所以,與其破釜沉舟地留下手足,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識人,讓他走到哪裏都能交到摯友。如果你的子女能夠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你又何必擔心他會孤單沒有伴兒?

有人說:救一個人,要救他的思維;教一個人,要教他改變心態;幫一個人,要幫他養成良好習慣; 助一個人,要助他獨立做完事情;授人以漁可以讓人獨立創造;授人以魚只會讓人養成索取習慣;改變思維和心態纔可以令人蛻變!

父母最應該給予子女什麼?我想應該是,通過父母的幫助,讓孩子認清初心、尋得夢想、練就技能!

作者簡介:呼呼貓媽,富書專欄作者,女,80後,來自天津,願文字是人生最好的註解。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