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新的世界,幼兒如同這塊海綿,時時刻刻都在學習,而學習途徑就是「吸收性心智」幼兒通過感官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潛移默化進行「吸收」,使自身的心智和行為發生微妙的變化。在向環境中所有事物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無論好壞他都會照單全收(因為孩子並不知道好與壞,好與壞只是成人意識中的界定)。

圖片來源於花瓣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要將孩子視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加以尊重,給孩子以充分的自由,但必須是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以內。家長與孩子最好一起從事兒童所能承擔的家庭實際生活的工作。

衣服的穿脫、用餐、掃除、澆水、整理等,這些實際生活中工作對於兒童來說是充滿樂趣的。因此,兒童會興緻盎然地去做。在兒童發生錯誤時,家長要注意糾正錯誤的方法。盡量多採取感謝、喜悅、禮貌、稱讚、鼓勵的態度。

對家務事的分派最好以建議形式而不是以命令的形式進行。有些父母什麼都幫孩子做的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學習走路時,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如果她有「意願」而且實際上做得到,最好放手讓她自己去做。

圖片來源於花瓣

1.使用禮貌用語

每天回到家和出門離開家,要跟家裡的長輩打招呼,尊重他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幾點規則,同樣也是為父母設立的哦。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孩子才會自然習得和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家庭成員之間是平等關係,沒有必要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故意給孩子「特殊化」,孩子感受不到跟父母、爺爺奶奶的平等,就不會懂得尊重和愛親人,在親人面前就會變得自私、霸道、無禮、野蠻。

2.吃飯的規則

孩子吃飯很拖拉,家長各種想辦法,追著喂,催著吃,一頓飯下來不比跑一場百米賽輕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吃飯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樣子等等。沒有規則,你讓孩子如何規範出合理的行為來。

如果家長通過制定規則,讓孩子慢慢有這方面的意識,當然這個規則是要全家人一起遵守的,而不是只針對孩子。

例如家裡可以定這樣的規則:

吃飯時間半小時,時間一到無論是否吃完,飯菜都要被收走;

吃飯的時候可以聊天,但嘴裡有東西的時候不能說話;

吃飯的時候手要扶碗,夾菜的時候請先看下夾菜餐具上是否有飯之類。

但要注意不是制定好後,隨便跟孩子說說,這樣孩子會認為這個並不重要,要讓孩子有儀式感,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很重要,而且是家人都要遵守的家庭規則。經過這樣的儀式感後,孩子不會馬上遵守,一般前幾次仍然會繼續頑皮,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他慢慢會知道,如果我拖時間,時間一到,我就沒有飯吃了。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吃飯的規則意識就建立起來了,當然這個對於剛開始學習吃飯或剛學會不久還不熟悉的孩子是起不了作用的。

3.鞋襪、衣帽、書包、玩具等用完物歸原位

要給孩子創設一個有章可循的家庭環境,孩子、大人的用品最好盡量放在固定的位置,每次用完就放回原位,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收拾和整理環境和玩具。

如果爸媽都很難做到物歸原位,而要求孩子遵守的話,通常是沒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家裡整齊有序,就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如果我們的童年爸爸媽媽沒有很好地幫我們建立秩序感,不能做到物歸原位,那麼現在跟孩子一起成長,像要求孩子那樣去要求自己。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鼓勵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一般孩子:6、7個月就會用杯子喝水;1歲——1歲半個月會自己穿脫褲子、鞋襪,獨立用餐;1歲半——2歲會獨立小便、穿脫衣服;2—3歲會自己洗手、洗臉、洗襪子手帕,1歲半就可以開始練習刷牙啦。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對活動的需求是比食物的需求更為強烈。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不依賴他人,照顧好自己,勤快地勞動和生活,孩子的人格才會強大,才會懂得生活。

5.不要隨意更換孩子成長的環境

現在有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存在:孩子一周前兩天在奶奶家,後兩天在外婆家,周末回父母家之類的,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太好的,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因為孩子的生活環境一直在換。

從規則建立來講,奶奶和外婆帶孩子的方法肯定會有所區別,孩子接受到的信息超級混亂,你還想讓孩子建立起規則來,那談何容易?

在孩子秩序敏感期(2-4歲)的時候,經常變換環境,不太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中,很多方面的規則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比如在廚房門上貼上一個象徵性的標誌,告訴孩子廚房一個人是不能進去的,時間一久,孩子看到這個標誌就明白,廚房我不能一個人進的,這樣我們的規則就建立起來了。

圖片來源於花瓣

具體的操作方式:

1.走線練習

家中地板或空地以有色膠帶貼成直線、橢圓形線、或S形線供孩子練習平衡感、專心度,亦可加上音樂或樂器按節拍而行,或持物而行。

2.投擲遊戲

製作幾個小沙包小型的球,在準備一個大籃子(如洗衣籃),於適當距離(不要太遠),和孩子一同玩丟擲遊戲,屬大肌肉的運動,經由練習,增加對距離的掌握。

3.抓握練習

準備兩個大碗,其中一碗放置花生或黃豆,以單手示範抓起一把,放到另一個碗中,而不掉落出來,再由孩子練習。手指的運用使他們有抓握豆子的感覺與能力,以及一次抓握的數量。接著還可用湯匙、鑷子或筷子練習,可作為使用餐具,自己吃飯的練習。

4.開關抽屜

小朋友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家中的櫥櫃抽屜常是他們有興趣翻動之處。家長可將易碎及危險之物移開,示範開關抽屜、櫥櫃門的動作(如輕輕的開關,不可有聲響),整理抽屜的方式等,培養有秩序、整齊、安靜的能力。

5.照顧動、植物

家中若養有一些如小鳥、狗、貓、兔子、天竺鼠、烏龜等小動物,可幫助他們認識動物的習性,培養愛護、照顧動物的責任感。年幼的孩子對園藝也會很好奇、有興趣。借著給家中的植物或盆景澆水、摘除敗葉、施肥等活動讓孩子認識植物,辨認顏色、香味,葉片的形狀和觀察生命的成長。

6. 整理衣物

清洗乾淨的衣物能學習折迭後,分類、整齊地放進櫥櫃中,脫下的衣帽、鞋襪亦能掛放在適當的位置,不會亂丟。這項練習可以培養手眼協調、分類、辨識(家人的衣物)、愛好整齊、秩序的能力。

7. 穿脫衣服、鞋子

經由拉拉鏈、扣扣子、系鞋帶等過程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的練習。可以遊戲的方式為娃娃或填充玩具穿脫衣服、扣扣子等。

8. 擦拭桌椅

從洗凈抹布、扭干、擦拭桌面、椅面、再清洗抹布的過程,讓孩子有照顧自己生活環境,懂得動作的連貫性。

9.餐具的擺設、

孩子知道家中有幾個人,吃飯時幫忙擺放幾副碗筷等餐具,可以具體獲得一些數的概念,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一雙筷子配一個碗,或一個湯匙),孩子還可以學習餐桌的禮儀。

10.洗碗

將必備的清潔用品準備好,示範洗碗盤的步驟、方式,再由孩子來練習,一開始先由他自己的餐具洗起,較熟練之後,再增加其它的餐具,讓孩子在參與家務工作時有成就感和喜悅感,同時也培養其責任感,明白家事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媽媽的事。

11. 瓶子、蓋子

家中都會有各種瓶瓶罐罐,大小、形狀、顏色不一,找幾個放在桌上,扭開瓶蓋,混和集中一處,再請孩子一一找出,與瓶子配對,蓋上扭緊,可做配對、嘗試錯誤、手眼協調的練習。

12. 串珠

準備不同顏色、形狀(圓形、方形、橄欖形、圓柱形等)的木製、塑料制珠子或用廢紙(月曆紙),裁成長條紙捲起及一條一端打結的繩子(做中國結粗細的繩子),指導孩子穿珠。他們可依顏色、形狀或自己的構想進行,學會數數,體會其中節奏的變化。隨著能力的增加,可使用扣子練習,穿針引線,學習釘扣子。

13. 麵糰

媽媽做麵食時,給孩子一小塊麵糰去揉、搓、捏、桿,或任意造型,組合、分開,讓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充份發揮。

14. 摸摸看

溫度一冷、熱、冰、溫,形狀一方、圓、三角形,感覺一粗、細、硬、軟、毛皮等。

15.聽聽看

在不透明的盒子中裝入大豆、綠豆、米及其它的物品,蓋上蓋子搖一搖,由聲音辨別盒內裝的是什麼。

15. 聞聞看

是嗅覺敏銳度的練習,將家中有不同氣味的,常吃(水果——橘子、香蕉、菠蘿,蔬菜——韭菜、芹菜、紅蘿蔔,調味料——胡椒、芥末等)或常用的物品(香皂、樟腦丸、皮件等)等裝在盒中,讓幼兒閉上眼睛,聞聞看,再說出是什麼物品。

圖片來源於花瓣

除了環境和孩子以外,蒙特梭利教育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老師和父母,蒙特梭利把他們稱呼為「啟導員」,就是啟發引導孩子的人。啟導員不像傳統教育中老師的職能一樣給孩子設計好學習內容,教孩子要學習的知識,而是「退居一旁」,是協助、引導而不是教育,是一個觀察者、示範者和協助者。

1.創設孩子所需要的環境,提供能夠讓孩子發展的工具。

2.發現孩子的意願,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由選擇工作。

3.衡量孩子的舊經驗,運用各種方法來發現並引導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4.在給孩子提供了合適的工具以後,應該給孩子示範這些工具的用法,動作應該緩慢,語言簡單明了,讓孩子學會自己使用這些工具。

5.給孩子示範用法以外,還應該仔細觀察孩子,並且誘發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6.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但是要記住,應該引導孩子自我發現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直接過去糾正孩子的錯誤。

圖片來源於花瓣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蒙氏教育,有更多有關蒙氏教育的問題想要了解和解惑,可以在評論區留言,Elva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