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也沒打過戰,在劉邦集團裏他同樣力壓韓信、張良成為第一功臣。抗戰時期在蔣介石眼裡功勞最大的是孔祥熙,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戰爭時期搞好後勤保障。

朱元璋稱吳王以後,一直領兵在前方打仗,都是任命李善長為右丞相留守後方。李善長在經濟方面非常有頭腦,參照元朝制度,提出兩淮鹽業專賣,設立茶法,開礦冶鐵,制定稅法,恢複製錢。(元朝的寶鈔把老百姓害苦了)一系列措施讓朱元璋治下財富日見增長,老百姓也不再貧困。

李善長作為留守,往前方運輸的軍餉糧草從不缺乏,內部官吏安排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論起功勞來他就是朱元璋手下的蕭何,劉伯溫、朱升出謀劃策的能力強於李善長,宋濂在文化建設上功勞很大,但都無法動搖李善長在文臣裏首功的位置。


很簡單,江山是一城一池打下來的,只是片面。但是治國需要的是對整個國家的未來。李善長的九字箴言。良好的給當時的國家環境做了很大的後盾支持。深得人心,所以是第一功臣。


何朝何代都有以文抑武的傳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將握有兵權。容易發生叛亂。而文官就不一樣。但是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的思想比較重。而且一般情況下。文官更加善於謀略,而不是領兵打仗。所以,用文官來壓制武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個屬於帝王之術。而且從實際的功勞來看。一切的後勤保障,運籌謀劃,政策制定,皆是出於李善長之手。這樣的功勞比衝鋒陷陣更更為重要。


就因為這個這九字真言,讓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了明朝。而徐達的確能打,但明朝開國後就需要文臣治國,所以徐達不適合做丞相,不過李善長最後也沒有善終,被砍頭。


打仗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後勤,徐達等武將在能打仗沒有糧食也是餓死,軍隊再多沒有糧食也不行。就像劉邦拜蕭何為相是一個道理。


正常,基本上歷朝歷代,第一功臣都不是最能打的那個,而是把無論能不能打的,都餵飽的那個……


打仗歸根結底打的是後勤,回答完畢


因為他給朱元璋提了九字真言,有效果了,還有就是一些影視,書中看不到的,既然能做到這麼高的地位肯定是能力不錯


李善長給了朱元璋的九字方針,打下了稱帝的基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運籌帷幄,戰略比戰術重要,包括後勤等等都至關緊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