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鮑叔牙年輕時就是一對好基友。

他們合夥做生意,掙了錢,每次都是管仲多拿一些。

有人對鮑叔牙說:管仲這傢伙太會佔便宜了,別跟他玩了。

鮑叔牙解釋說:他家裡窮啊,還有八十歲老母要養。

管仲還曾參軍打過仗。

每次打仗衝鋒時,管仲都嚇的躲在人後;撤退時,又第一個轉身就逃。

有人罵管仲貪生怕死,膽小鬼。

鮑叔牙替他辯護道:管仲還有80老母在世,死不得。

管仲聞後感動的熱淚盈眶: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做了三次小官,三次被罷免。

有人嗤之以鼻:啊呸!連小官都當不好!

鮑叔牙說:那是浪費人才啊,大才小用,屈才呀。

兩個人分別輔助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

齊襄公死後,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與糾急著搶著趕回齊國,為了爭奪王位。

管仲是公子糾的師傅,為了幫助糾,主動帶兵堵截公子小白,並向小白射了一箭,正中衣帶,幸好小白是個機靈鬼,佯裝中箭,大叫一聲倒下詐死。

公子糾以為小白死了,不慌不忙的往齊國趕。

可小白一路風塵僕僕先回到齊國即位,正是齊桓公。

齊桓公命人殺了糾,並決定懲罰管仲。

鮑叔牙勸齊桓公道:殺不得啊,管仲有經天緯地之才,才華是我的一百倍,讓他輔佐你吧。

齊桓公道:哼,他差點兒一箭射死我!

鮑叔牙道:各為其主罷了。如果你不計前嫌,重用他,其他國家聽說了你的寬厚仁慈,必然會對你肅然起敬的。

齊桓公點點頭,請管仲為相,果然成就了一番霸業。

後人遂以管鮑之交形容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鮑之交是歷史上有名的成語,就是說的春秋時管仲與鮑子牙交情的事。鮑子牙在公子小白(齊桓公)取得君位後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管仲在齊桓公與公子糾在爭奪君位的鬥爭中,曾射了齊桓公一箭。而齊桓公不計前嫌,聽取鮑子牙的建議,重用了管仲,來輔助自已施行改革。這件事說明瞭鮑子牙是有德之人,管仲是有才之人,而齊桓公是有道之君。

為什麼說鮑子牙是有德之人呢?因為鮑子牙深知管仲的才能的,深知其才能高於自已,而不妒賢嫉能,不為自已地位與既得利益考慮,而只考慮齊桓公的君主大業考慮,而主動並且強力地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而自甘居於管仲之下。如果鮑子牙只考慮自己地位與利益,是斷然不會向自己的學生齊桓公推茬管仲來取代自己位置的。這就說明瞭鮑子牙是一個有德之人。而後來的魏國龐涓在魏王要他把孫臏推薦給魏王時,龐涓怕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受到影響,怕孫臏蓋過自已,超過自己,則設計陷害弄殘廢了自己的師兄弟孫臏。相比龐涓更能說明鮑子牙是一個有德之人。

為什麼說管仲是一個有才之人呢?管仲自從被齊桓公重用後,在軍事、政治丶經濟、外交等方面施行了一系列措施,使齊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遠遠超過了其它國家,同時也成了軍事強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並成為第一個稱霸的人。管仲被當時齊國人尊稱為仲父,被歷史稱為千古賢相。所以說管仲是一個有才的人。

為什麼說齊桓公是有道之君呢?歷史上成大事者,須有一定的才能和抱負,並且會用人還要有一定的胸懷與氣度。當鮑子牙向自己推茬管仲時,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了管仲,這說明齊桓公心胸不狹窄,心胸寬闊,很有肚量。正因如此,才使自已成為五霸之首。也成就了自已與管仲名相與名君的千古佳話。所以說齊桓公是一個有道之明君。

也正因為鮑子牙有德,管仲有才,齊恆公有道,這纔有了鮑子牙向齊桓公推茬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也因此而有了名相協助明君的千古佳語,也有了歷史上有名的管鮑之交的成語。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他們倆人,管仲射齊桓公一箭,那時是各為其主,管仲為了讓自己的主子公子糾能趕在公子小白前面到達齊國以便繼承國君之位,

公子小白中箭以後假裝落馬,最後還是趕在了公子糾前面到達的齊國,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在鮑叔牙病重之際向公子小白力薦管仲,雖然齊桓公有點懷恨在心,但後來還是重用了管仲,成就了霸業

這有點像唐朝的李世民,李世民曾經問魏徵,當初你勸太子李建成殺我,今天就不怕我殺你報仇嗎?魏徵說,當初太子要是聽我的,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


一是因為鮑叔牙最瞭解管仲,管仲射小白是各為其主,是說明管仲對主子的忠,如果管仲易主小白,同樣對小白忠。二是鮑叔牙知道管仲是能輔佐桓公稱霸的不二人才,必須保住管仲生命並說服桓公任相管仲。三是說明鮑叔牙在公私面前以國家為重,捨棄相位讓管仲為相的高貴品質。


或許管仲和鮑叔牙前面商量過兩人分別投資兩位齊公子,畢竟管仲和鮑叔牙的管鮑之交的交情在那裡,只要一方保的主公上位,那麼他二人成功的一方推舉失敗的一方,達到自身雙贏局面。????


第一,著名的管鮑之交,他倆本就是一夥的,過命的交情。

第二,管仲是大人才,用他對國家有大利。

第三,姜小白胸懷寬廣,可以用仇人,向他推薦管仲不擔心他不用,也不擔心他猜忌,打擊報復。


出來混,是求財不是求氣的,要不然出來混個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好老大,格局再大一點就是宋江,格局再大一點就是李世民了。


比歷史不不熟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