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溫州博物館之友協會會員胡一皓瑞安家中的陳列室,頓覺滄桑撲面,櫥窗中古樸素雅的甌窯青瓷彷彿濃縮了時空的距離,訴說着千百年前甌地的風土人情,充滿故事感。雖藏品數量不多,但從器形、色彩、裝飾和內容上看,每一件藏品,都稱得上是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匠心之作。

“家父癡迷甌瓷數十載,他常說,甌窯是溫州的文化財富,現在父親老了,我理所應當‘子承父業’,讓他手上的甌瓷不至散落。”陳列室內,胡一皓道出接續父親,使更多甌窯精品迴歸故土的志願。目前胡一皓手上的藏品,有的繼承自其父早年的收藏,有的是近年來父子兩人共同尋得,多年來去粗存精,現共有一百多件。

東晉甌窯刻劃褐彩雞首壺

耳濡目染,繼承一份情懷

胡一皓正式“入圈”不過四年,對甌窯卻實在不陌生。他的父親胡嗣雄,是我市甌窯協會副會長,也是一名甌瓷藏家。小時候,父親從各處收來的甌窯壇罐,堆滿了老房子的房廳和院落,從小在甌窯的瓷片堆里長大的他,對甌窯瓷器所具備的感官特點十分熟稔,潛移默化中,早已學會辨認胎骨、器型、釉色等要素,從中欣賞瓷器的製作工藝之美,也漸漸懂得了從這種美中體會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工匠的心境。

成長過程中,他見證了父親從簡單的“收”,到專門的“藏”,再到全心癡迷甌瓷的全部過程。在他看來,父親三十年收藏經歷亦苦亦甜,有許多故事頗具談資。

2003年,胡嗣雄考得了駕照,致電在外地求學的兒子,告知家裏要買車了,說下回一定親自駕車去機場接他。可等胡一皓到了機場,卻發現父親是打車前來的,忍不住調侃“車呢車呢”,心中卻已猜到幾分。果然,回到家後他便見到了父親“新得的寶貝”。

三國青釉獸首三足洗

意外的是,這件用準備買車的錢購得的甌窯瓷器,竟是父親“追”了十多年卻求而不得的一隻三國青釉獸首三足洗。其原主人因急需用錢不得已要割愛於人,於是第一個想到了“磨”了這件東西十多年之久的胡嗣雄,交易時對方感嘆,“還好,東西也算交給了信得過的人。”胡一皓笑着告訴記者,父親要買車的承諾,因屢次遭逢此類“事故”而一再拖延,直到十年之後的2013年才得以兌現,“自收藏甌窯瓷器開始,父親所賺得的錢,主要都用來購買了‘精神享受’”。

“‘窮生活,富收藏’,是父親一貫的主張,也是我今後所要繼續奉行的準則。”2015年,胡一皓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接下父親“衣鉢”走上了專職收藏甌瓷的道路。“我手上現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甌瓷都不會賣”,他說:“我的收藏目標不算高,只求每年增加一兩件就足夠了。”

追證求實,享受收穫之樂

晚唐甌窯褐彩急須

2014年,一把晚唐甌窯青釉褐彩急須的圖片在溫州收藏圈內流傳。“圖片上的急須品相完好,瓜棱壺身,形態健碩沉穩,90度角處置竹節型手柄,工藝水平極高,如果圖片所示屬實,則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可惜胡一皓看到照片時爲時已晚,該賣家早已離開溫州,杳無音訊。這件甌瓷極對胡一皓的“眼緣”,令他時時掛念,便委託圈內各路友人幫忙打探消息,幾年來一直無果,當以爲希望渺茫時,一位朋友捎來消息,稱該賣家正在廈門,正急須用錢,願意出讓。唯恐遲則生變,胡一皓連夜籌錢,次日便趕到了賣家家中,將這把急須拿下。這把急須,後經專家推測,系永嘉坦頭窯產品,是目前發現的甌窯唯一一件完整的急須。

都說古玩這一行,做些“虧本買賣”在所難免。對胡一皓而言,“虧本”並不指虧錢,而是沒能留住具有代表性的甌窯產品。四年來,胡一皓爲避免“吃虧”,邁開了求知的不懈腳步,努力提高眼力見識。

北宋青釉蓮瓣蓋盅

櫥窗中的一件北宋時期青釉蓮瓣蓋盅,看似簡單,實爲不凡,爲尋找它的出處,胡一皓曾花費一番功夫。這件甌瓷蓋盅由蓋、碗、託構成,形質仿同時期金銀器,看似並無異常,可若伸手觸碰,就會發現它的碗底與託竟是相連的,這幾乎否定了它作爲普通飲食用具的可能。

爲解開困惑,胡一皓不知逛了多少博物館、圖書館,去宋代古畫上尋找過答案,求助過多位資深藏家,諮詢過“度娘”,都一無所獲。難道這是“製作紕漏”?可論瓷器的精美度,又實在不像。直到一次,胡一皓在杭州的古玩城偶然發現了類似的半邊殘盞,結合殘盞來源等信息,才尋得解疑的突破口,最終從杭州一位圈內前輩口中得知,這種碗底相連的蓋盅,是供奉於佛前的器皿。

通過器物間的反覆比對,從專業書籍和古畫中攝取知識以及請教懂行的人,逐漸加深對甌窯瓷器內涵和外延的認知,胡一皓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莫大的樂趣。

交流展示,傳承甌越人文

眼前一件件褐彩妝點的甌窯精品,形制端美有之,創意生動有之,精工卓絕有之,承載着千年的智慧與光陰,彷彿等待着審視的目光透過它們去洞悉甌地百代千秋的人文大觀。

一衆瑩潤端方的器物中,一隻外貌古拙、表面粗糙的青釉堆塑穀倉罐尤爲惹眼。胡一皓介紹,穀倉罐俗稱“魂瓶”,是一種爲死者儲藏糧食的明器。這隻穀倉罐年代久遠,出自三國時期甌窯,不僅品相完好,且上部四面圖案富有深意,既描繪了其主人生前鮮衣怒馬,僕人手持長矛悠然尾隨,優伶整齊列隊彈奏迎送曲子的熱鬧場景,還囊括了婚嫁場面、宴樂鼓吹場景、高鼻深目的胡人等等內容,可謂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

這件藏品曾在溫州博物館展出,據該魂瓶內容所示,溫州博物館文博專家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一位莊園主,發展莊園經濟,擁有私人武裝,過着奢侈的生活。“透過這些場景,可以解讀東漢三國以來溫州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喪葬習俗”,指着穀倉罐上的一處處生動雕繪,胡一皓說起“心頭寶”的好來滔滔不絕。

收藏甌瓷,與甌越千年文明爲友,既是要通過此舉體現甌越燦爛文明的延續和傳承,更是要實現文物的交流價值。

“早些年,甌窯的概念未被人們所廣泛認知,許多器物被業內人士當作越窯,近年來,甌窯的名氣漸漸傳開,但離普及還有一段距離。”近幾年,父子倆不僅與溫州各地博物館合作開啓甌瓷巡展,還與蕭山等地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冒着藏品受損的風險一次次將之運往外地,以期讓更多人看到甌窯、認識甌窯。他表示,現下,這樣的嘗試已取得一些可喜效果。

來源 溫州日報

記者 程瀟瀟/文 劉偉/攝

編輯 葉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