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陳國富14日獲頒臺北電影節的「楊士琪卓越貢獻獎」,他曾任臺北電影節第一、二屆執行長,樹立年輕、獨立、創新的形象。(翻攝自臺北電影節臉書)

【臺灣醒報記者藍苡瑄臺北報導】在14日獲頒臺北電影節的「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的導演陳國富,從臺北市長柯文哲手中拿下獎座時說,「它(獲獎)會刺激我,我做的還不夠,」然而,臺北電影節總監沈可尚受訪時說,陳國富一路以來打破框架,曾任臺北電影節第一、二屆執行長,樹立年輕、獨立、創新的形象。電影工作者吳文智亦說,「陳國富導演將藝術跟商業互相接納、融合。」陳國富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陳國富曾任臺北電影節第一、二屆執行長,為臺北電影節確立形象與基礎,建立年輕、獨立、創新的電影節形象,使北影成為臺灣電影重要的平臺。評選委員認為,他冒險精神與創新思維,值得其他電影人學習,他的拓荒精神則造就了臺北電影節。

導演楊雅喆說,陳國富對臺灣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創作者,現在也常幫忙當監製或是提攜其他導演,給予意見。《雙瞳》這部片也為臺灣電影的類型片,開展更多可能性。吳文智則說,「陳國富導演將藝術跟商業互相接納、融合,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加入電影圈。」

今年《血觀音》、《幸福路上》、《範保德》、《誰先愛上他的》獲得多項大獎,《血觀音》導演楊雅喆受訪時說,「十年前我在臺北電影節《囧男孩》獲得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今年以《血觀音》獲得最佳編劇,是很重要里程碑,也能回顧這幾年電影的成績。」

他說,今年北影的國片類型比以往商業片類型更多元,有劇情、同志片,還有像是閉幕片的《驚爆點》,較為驚悚的片子,同時也有藝術、環保題材,今年國片類型比以往商業片類型更多元。

電影工作者羅令傑說,「《血觀音》、《幸福路上》等片這些故事具有深度,也具有商業價值、藝術價值。」《範保德》藉由黃仲崑飾演的父親尋找前往日本尋找足跡,同時他兒子也是跟隨父親,看出歷史厚度,不同時代人生活的處境。《血觀音》則透過一家母女關係去看臺灣社會一些政治角力部分。

「今年北影入圍的片子類型多元,只要符合電影長片規格的都能角逐,」羅令傑說,不拘泥一定要在電影院上映過的片子,甚至連電視電影也可角逐,透過臺北電影獎,能讓喜愛電影的民眾觀察這一年來臺灣電影的創作趨勢。

「《範保德》開創新的電影格局,用父子、家庭層面去隱喻跨了三代故事,」沈可尚說,這部片橫跨時間軸度漫長,隱喻日本殖民時期到現在的臺灣,在藝術表現形式表現,隱喻出大格局。他說,血觀音有很好的劇本與臺灣一些社會現況扣合,也引起對於臺灣一些政治的官商勾結關注之外,演員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幸福路上則是講一些臺灣這幾十年來的一種變動與認同。

沈可尚認為,一部好電影,最大還是在於整體電影的本體,劇本、導演、演員表現突出,完成度相當高。「我覺得只要有評審機制,就一定會有喜好問題。」他說,從這幾片都能看出臺灣在面對認同的一些問題,不管是從自己的角色出發,或是社會層面出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