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學老師要評上高級職稱是很難的,一般一線老師都是在“小學高級”的職稱上退休(小學高級相當於中學一級)。近年來,中小學職稱合併,讓小學老師也看到了高級職稱的橄欖枝,撩撥起很多老師沉睡多年的職稱夢。

首先是榮譽稱號加分,而且這一項是必備條件,也就是說,不管你任教多少年,不管你業績如何突出,只要沒有區級以上優秀稱號,一票否決,沒有競聘資格。區級優秀稱號加2分,市級三分,省級五分。優秀稱號好拿嗎?並不好,每一年教師節,各級政府都會表彰一批優秀老師,這就是優秀稱號的來源了。但是,我們學校每一年只有一兩個優秀的名額,所以除了校級領導,中層幹部,一線老師要拿一個區級優秀比較難,更不要說什麼市一級的,省一級的了,如果不是評聘高級打分要亮出證書來,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學校原來還有這麼高的榮譽稱號。

其次是論文發表的加分。按理說,能發表論文,特別是能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是能體現出教學理論,教學水平,教學功底的,加分也是無可厚非。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大多數所謂論文發表,什麼也不能說明,只能養活一些野雞的出版社而已。只要交錢,你都不需要親自去寫什麼論文,大紅證書,刊着署有你大名論文的刊物就會打包寄到你單位。這都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每一年都能接到不少這樣的出版社的電話,熱情周到地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只要錢到位,省級的,國家級的刊物都可以。

作爲考驗老師教學能力的優質課,說課的獎項自然也是可以加分的。獲得的獎項高低,層級高低影響到具體的加分多少。以前的優質課老師們都不大願意參與,要準備的時間太長,一堂課要準備一個多月,不斷試教,不斷磨合,不斷修改,雖然累,但是確實能促進老師成長。

自從優質課成爲評聘加分項以後,就變成了香餑餑,大家爭着搶着去上。很多時候,老師們連教研室的通知都沒看到,名額就滿了。獎項含金量高了,教研室水漲船高,要想拿個獎,光是上好課只怕是不行的,總要找點關係,打個招呼什麼的。優質課也變成了爲了加分而上的課,教研的作用也慢慢淡化,精彩的優質課也慢慢看不見了,都是定好的獎項,課上得怎麼樣倒不重要了。

職稱本來是用來激勵老師的工作積極性的,但是,當老師把職稱當作終極目標,爲了職稱,四處出擊,爲了加分不惜放下文人的矜持,無心教學的時候,教育怎麼辦?評上了高級的老師因爲感覺已經到達了職業生涯的天花板,鬆懈下來,不願幹,評不上的老師感覺沒什麼希望,或者爲了希望四處奔波,有多少精力用於教學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