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你可千萬別拿明事當歷史書


歷史書沒有好看的,看了不掉頭髮的歷史書不叫正兒八經的歷史書。《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硬要說同類的話,《易中天中華史》

大家好,我是馬伯庸。我推薦給大家的是一本寫得像是硬派推理小說一樣,細節紮實,邏輯層層推進,極有懸疑感的歷史類書籍《宋案重審》,作者是北大歷史學教授尚小明。

一、民國第一大案


這本書講的是民國一起著名的刺殺事件。1913 年 3 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國民黨兩位大員同時參選,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孫中山,還有一個是宋教仁。


宋教仁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他是湖南常德人,一直投身革命事業,1913 年選舉時任國民黨重要領袖。在此次選舉中,國民黨大獲全勝,按道理他接下來就應該組建內閣,跟袁世凱分庭抗禮。


在這個時候,袁世凱發電報給宋教仁,請他到北京共商國是。


1913 年的 3 月 20 號,晚上 10 點 45 分,宋教仁抵達上海北站,在檢票口進站時,突然受到槍擊,緊接著被送到醫院搶救,22 號凌晨不治身亡。這起案件中受害者位高權重,並且正值敏感時期,發生之後立刻激起軒然大波。


巡捕房當即著手追查兇手,很快抓獲了一個名叫武士英的前清武官。他對他的行刺供認不諱。但經過一番調查,警方發現他背後有人指使。這人是是中華共進會的會長,也是江蘇駐滬的巡查長,名叫應桂馨,正是他買兇殺死了宋教仁。


再往上追查,發現應桂馨背後還有人。應桂馨背後是當時的國務祕書洪述祖,洪述祖的上級是國務總理趙秉鈞,這兩個人都是袁世凱的心腹,幾名嫌疑人全都能聯繫的起來。


當時大家都猜測:這事怕不是袁世凱乾的,刺殺政敵他最有動機。


結果沒想到,武士英被抓住之後不久,竟然在監獄裡中毒身亡了,整個局勢一下子變得詭譎:兇手死無對證,袁世凱的嫌疑也無法確定。


這個案子到底誰是真正的兇手,幕後主使是誰,一直到現在還議論紛紛。有人說是袁世凱,有人說是趙秉鈞自作主張,甚至有人說這個事是孫中山乾的,按照當時在黨內的地位,孫中山是和宋教仁是不相上下的,宋教仁被幹掉之後,孫中山就可以上位了,這也是一種陰謀論。

種種議論、猜想特別多,這起事件變成了民國時期的第一大案:宋教仁刺殺案。


那這本書的題目為什麼叫「重審」呢?因為作者開篇就明確表態:這個案子,前人分析的都不行,他們的方法有問題。很多史料被遺漏了,沒有用到;就算用了,理解也有偏差。宋案需要重新檢視一下。


二、精彩的史料鉤沉


宋教仁刺殺案時間很短,情節也不算複雜,但是這本書足足有五百多頁,可想而知,裡面有大量的細緻分析。


但這本書並不複雜,也不冗長,它像一部推理小說。作者開篇就說:這次我是用的材料,90% 都是前人沒有認真發掘過的。


開始我以為這只是腰封上的溢美之辭,但是後來翻了書之後我才發現,真的毫不誇張。


他蒐集到了當時警察的檔案,蒐集了國民黨政府、北洋政府的公文,各種往來的電報,新聞報紙的報道,以及一些私人寫的筆記。真是叫涸澤而漁,能找著的全都找齊了,這其中有很多以前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當時北大收藏了一批北洋政府殘留下來的政府公文,這些資料以前是沒人知道的,在這本書裏被作者展示了出來。


還有武士英和應桂馨被抓之後,在他們寓所裏搜出了一堆電報,這些電報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值得一條一條的審查,一條一條的看。


當你從頭到尾看完這本書,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2 節內容

鹽選專欄

鬼才馬伯庸:解讀 22 本被你錯過的好書

馬伯庸 人民文學獎獲得者,現象級暢銷書作家

42 小節 | 9 小時

¥68.00 會員免費


瀟水的青銅時代系列,風格有點接近。


明事是歷史小說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先來上一段,看看能吸引你不?

明朝該不該亡?確實該亡。它的官僚集團都腐敗成那個樣子了,從一個農民政權腐化變質變成了一個鎮壓迫害剝削人民的反動政權,怎麼不該亡?但是,它確實不應該亡於滿清。如果它亡於內部的農民起義,那中國後來歷史的發展,肯定要輝煌的多。

在明朝末年,爭奪天下的主要有三股力量,一股是農民起義軍,一股是明朝的官兵,一股就是清軍。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農民起義軍是不要錢、不要命,還經常開倉放糧,他們只對貪官豪強進行追贓和懲處;而官兵是隻要錢,不要命,官兵因為軍餉不繼而經常搶劫民財,強姦殺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主要以奪取財物為目的;清軍是既要錢,又要命,不僅要掠奪財物,還要系統性的消滅中國的人口,才能以少數民族對多數民族建立起絕對專制的統治,是一種「戰略性屠殺」。相比起義軍改朝換代或者軍閥割據,少數民族入侵是最糟糕的一種局面。

有很多人認為,滿清入關極大的擴張了中國的版圖。因為清軍入關以後,把漠南地區併入了中原政權控制的版圖,在新疆又把領土擴張到了明朝哈密衛更西邊的地區,還設立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的控制,在西南地區搞「改土歸流」把很多土司佔領的地盤變成了郡縣制體制。這些都是滿清政權為中國作出的歷史貢獻。

但是,是不是沒有清軍入關,中國的版圖就會一直像明朝中後期那樣不斷縮小呢?這種觀點其實也不對。因為之前西漢、東漢、唐朝和明朝的歷史都已經證明,經農民起義刷新過的統治階層無不具有強大的活力,在對外擴張方面比起滿清來毫不遜色。

滿清能夠大幅度的擴張疆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從明朝取得了大量的火器,特別是大炮。這個武器在腐朽的明朝軍隊手中發揮不出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清軍手中就變成攻城略地的利器。

大炮這個東西袁崇煥特別喜歡,但它用來守城其實效果並不好。因為當時炸藥還沒有發明,炮彈要麼是實心的鐵疙瘩,要麼用的是黑火藥,爆炸之後殺傷力很差,攻城的一方陣型都是散開的,又處在運動之中,看見炮彈來了還可以躲開,一炮打出去打不死幾個人。

還有一點,就是清軍攻城並不會派女真兵上,而是讓漢兵衝到最前頭,然後是蒙古兵,女真兵只在後面督陣。這是所有軍隊攻城的基本經驗,沖在前面的都不會是精銳。所以炮火再猛烈,轟死的基本都是漢兵,對清軍的核心力量女真兵基本沒有任何損害。只有野戰才能把殺傷敵軍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通過側翼襲擊、後方偷襲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敵軍進行隨機殺傷。

明朝的火槍製造技術是領先於西方的,在地雷的製造和使用上也是世界第一。毛文龍就多次利用「遊擊戰加地雷戰」的方式,用小股部隊引著敵人大部隊進入事先佈置好的地雷陣地,給後金製造過巨大的殺傷。戚繼光的火槍騎兵則能夠以一當十輕鬆擊敗數量佔絕對優勢的蒙古騎兵。用中小型火器來跟傳統騎兵野戰其實是很佔便宜的。西方當時之所以火炮厲害,是在大海上航行的需要。海戰必須有遠程重型火炮,才能方便的在大海上攻擊敵軍船隊。這個東西並不適合陸軍野戰——太笨重了。

袁崇煥的「堅城大炮」戰術導致明軍在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上,放棄他們一直最擅長的火槍、地雷、小型火炮等野戰武器,而耗費巨資購買或鑄造大型火炮,使得明軍的野戰能力被進一步削弱,而在防守上其實也沒有佔到便宜。

在陸地上,大炮最適合的用途既不是野戰,也不是守城,而攻城。所以明軍耗盡血本購買、鑄造的大炮,到了清軍手裡就成了寶貝。首先是長城防線對清軍來說就形同虛設了,很容易就用大炮給轟個口子;在潼關打李自成部也是大炮解決問題,天下雄關,幾炮就灰飛煙滅了;攻打揚州的時候,清軍把揚州城一圍,根本就不攻城,而是等著大炮調過來慢慢把城牆轟塌,完全不費勁。那時候炮彈威力不行,但沒關係,反正城牆又不會動,對準一個地方轟,一炮轟不塌轟兩炮,轟上一天一夜肯定能轟塌。清軍南下能夠如此順利的統一中國,沒有讓南明劃江而治,大炮在攻城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後來康熙時期,清軍到外蒙古跟準格爾部作戰,準葛爾部落用「駝城」戰術與清軍對抗——就是把駱駝的四條腿綁住跪在地上,然後把駱駝身上背的箱子毛毯等取下來堆在前面,構築成一道臨時防線,可以很好的阻擋騎兵在大漠上的突擊。這是準葛爾部落橫行大漠的看家法寶。但是在大炮面前這種肉體防線就不堪一擊了。康熙皇帝調來數十門紅夷大炮一陣亂轟,駱駝立刻死傷過半,駝城迅速崩潰。清軍很快征服了外蒙古。

所以說,袁崇煥真是滿清統一中國、開疆拓土的第一功臣,殺了毛文龍替滿清消除後顧之憂,大修寧錦防線拖垮明朝財政,然後大力購買引進西洋大炮為清軍提供攻城利器。「堅城大炮」戰略最後變成了「明朝有堅城,清軍有大炮」。

明朝被滿清取代這個事情,雖然我們事後分析起來滿清(後金)戰略戰術多麼厲害,但從宏觀上看,真的是一個絕對不應該發生的事。明朝人口是滿清(後金)的一百倍,經濟實力一百倍都不止,武器裝備是熱兵器對冷兵器,各個方面的優勢都是碾壓式的,這個仗怎麼可能打輸?但它就是打輸了,而且輸得慘不忍睹,直接讓人給滅國了。只能說是統治集團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再好的裝備、再強的資源落到一幫只會貪污和內鬥的廢柴手裡,只能是廢了。

如果不是滿清,而是明朝內部的農民戰爭中產生的英雄人物奪取天下,建立新的朝代,那麼他們也一定會用這些先進的武器去開疆拓土,其武功可以參考西漢和盛唐,不會遜色於滿清。

漢民族王朝強盛的時候,擴張也相當厲害,匈奴當年可是被整的很慘的。而且滿清由於自身科技水平的落後,只會用現成的而不知改進,就會用個大炮,後來慢慢的連大炮也不太會用了。它奪取的很多領土,如外蒙古、巴爾喀什湖、黑龍江以北等地區,後來也因為中國嚴重落後於西方而喪失了。

新的漢民族王朝則必然會大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在武器裝備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跟周邊少數民族的武器代差將會比西漢時期更大。如果中國在十七世紀能跟上西方科技革命的步伐,把領土擴張到清朝初期的水平並不困難。而且還可以參與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海上爭霸,「日不落帝國」能不能輪到英國來當都還不好說。那就不是滿清的冷兵器騎兵所能想像的武功了。所以也就不存在沒有滿清入關,中國今天的版圖就會比有滿清入關小得多的問題。

心學學派的改革失敗以後,明朝滅亡就是不可避免的,無非就是早個幾十年晚個幾十年的問題。但明朝滅亡對中華文明來說並一定是壞事。根據歷史上改朝換代的規律,如果是內部底層革命把它取代了,文明發展程度只會大幅度提高,只有科技文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原的少數民族入侵才會導致文明發展的中斷。

回顧一下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再看一下世界上其他的古文明,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被更先進的文明徵服的,而是被周邊那些人口數量更少、武器裝備更落後的野蠻民族征服的。這種落後征服先進的事情,本來應該是反常現象、偶然現象。但是翻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它竟然是普遍現象、常見現象,這就不由得我們不去深思了。

它應該體現了文明興衰的一個基本規律:任何文明都必然需要以某種政治經濟組織結構為依託。一部分精英分子居於這個組織結構的上層,管理著數量佔大多數的普通人民。隨著時間的推移,精英階層總會通過各種辦法來擴張自己的特權,並且不斷加強財富和特權的血緣繼承。由於特權的增強和競爭機制的削弱,精英階層的腐化墮落和整體素質下降不可避免,財富的集中也會日漸加強。於是「兩頭窮、中間富」的情況出現。精英階層依靠特權天生衣食無憂、奢侈腐化,不思進取。公共資源大量進入個人或家族的腰包,國家政權能夠調集的資源急劇萎縮,包括軍事開支在內的公共服務嚴重短缺,人民苦不堪言,對政權離心離德,甚至出現大規模的內亂。而這個時候,就是外圍的野蠻民族入侵,以小吞大的最佳時機。

簡而言之,一切文明都會因為統治階層腐化而走向衰亡。

中國歷史之所以呈現出王朝更迭的歷史週期律,是因為中華文明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不會因為某一次的政權更迭就消亡。經過內部革命以後,還能夠再次振興。而其它古文明,一般只需要被消滅一次,就會永遠的衰落甚至消失。古希臘文明被羅馬征服後就消亡了;古羅馬文明在被匈奴人征服後也消亡了;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征服後就消失了;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也消失了;阿拉伯文明被蒙古人征服後就完全衰落了,直到今天也沒有恢復過來。今天世界上強大的文明只剩下興起於十二十三世紀的「日耳曼—基督教」文明[1]和從上古一直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

相對於其它古文明,中華文明雖然在近代落後了,還是很幸運的,好歹沒有消亡或徹底衰落。

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中國的科技水平最終被西方趕超,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中華文明太古老了。任何文明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和平發展以後,都會因為統治集團的腐化墮落而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就可能被外圍文明程度更低的少數民族入侵,導致科學技術特別是基礎科學理論的發展出現嚴重倒退。

而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革命之所以會發生在日耳曼-基督教文明,是因為他們在古代非常落後,其發展崛起的時期正好趕上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進的關頭。日耳曼人的領地處在歐亞大陸的最邊緣,受到阿爾卑斯山和地中海的保護,逃過了一系列的外敵入侵,特別是十二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入侵。同時,他們又靠近古代文明兩大中心之一的中東地區(另一大中心是中國),可以吸收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阿拉伯帝國的優秀文明成果。

所以,日耳曼人這個文明發展程度在古代曾經遠遠落後於中東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民族,最後趕了上來,開創了屬於他們的工業文明時代。這段時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並不是很長,從工業革命開始到今天也就二百五十年左右。如果中國能夠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內超越美國,那麼西方全面領先世界的時間就還沒有中國唐朝和明朝存續的時間長,實在是非常短暫的。我們並不能從中得出日耳曼-基督教文明具有多麼偉大的文化基因之類的結論。

日耳曼-基督教文明和中華文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位於亞歐大陸的邊緣,一個在最西端、一個在最東端。在抵禦外敵入侵方面,這兩個地理位置都比較有利,所以基督教文明能發展起來,而中華文明也可以多次復興。

再細緻的觀察日耳曼-基督教文明的內部,盎格魯-撒克遜人笑到了最後:「日不落帝國」英國是近代的世界霸主,美國則是現代世界的霸主。從地理上看,他們都可以得到海洋的保護而免遭外敵入侵。這對英美文明的成功至關重要。同為日耳曼-基督教文明的德國和法國就沒有那麼幸運,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中本土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也因此失去了跟英美爭奪世界霸主的機會。近代歷史上日本崛起成為東亞頭號強國,也有這方面的因素。蒙古帝國曾經派出艦隊試圖征服日本,但是被颱風吹翻了。這讓日本也躲過了十二十三世紀古文明大毀滅的災難。所以現在日本學者喜歡鼓吹「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論調,也就是元朝滅亡南宋的崖山戰役以後中華文明在中國本土就斷絕了,意思就是他們作為中國的學生逃過一劫,崖山以後就可以代表中華正統。

從目前來看,我們已知的任何文明似乎都還沒有逃出盛極而衰的規律,因為精英階層的腐化墮落看起來在任何社會中都頑強的存在,而且無法被除了革命以外的其它手段逆轉。這個規律是超越社會體制和科技水平的,它來自於人性本身的缺陷。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組織結構,組織的上層逐步腐化墮落總是不可避免。所以不僅國家有壽命,公司企業等任何形式的人類組織也都有壽命。

現在,日耳曼-基督教文明看起來正在犯其它文明曾經犯過的同樣的錯誤——德國和法國無法解決來自中東地區的難民問題,社會可能陷入動蕩;英國則被蘇格蘭獨立公投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國家可能陷入分裂。

這些事看起來好像是純粹的民主民族宗教問題,其實背後就是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腐朽墮落的結果。政治家們忙於黨派鬥爭,對任何重大事情都不能達成共識。上層階級生活極端腐化,政治人物已經和娛樂明星相差無幾,媒體對皇室緋聞、富豪奢華生活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各種社會問題的關注。政治家們心中只有自己的名利地位,沒有人願意出頭來為改革承擔政治責任,什麼事情都要「政治正確」,眼看國家即將陷入分裂動亂而無動於衷。畢竟分裂和動亂最直接的受害者的主要是老百姓,對精英階層短期影響不大。他們鼠目寸光、固步自封,對人民的呼聲充耳不聞,對長遠的危險視而不見。

統治階層腐敗無能的時候,整個社會就無法團結起來,所以雖然他們看起來具有強大的力量,科學技術也很先進,卻什麼事兒也做不成。這跟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前的場景十分相似。跟明朝滅亡前東南豪強歌舞昇平、朝廷黨爭永無寧日的狀況也不遑多讓。有人認為西方近現代那麼強大,現在科技也很發達,要想反擊易如反掌。其實人類歷史上強大的、科技領先的文明被科技落後的文明徵服的例子多了去了。這一次,歷史完全有可能再次重演。雖然方式方法有變化,但結果還是一樣。如果歐洲人自己不能振作起來,阿爾卑斯山和英吉利海峽恐怕再也無法為他們提供庇護了。

==============

本文來自李曉鵬《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第2卷)》,中國發展出版社,2016年5月版。


這種用小說手法寫歷史的書特別多,你去書店逛,100%碰到的都是這種書,沒有誤差。


史記


當年明月自己說,他寫的是小說,只不過沒有一個主角。


唐浩明的《曾國藩》

孫皓輝的《大秦帝國》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一部讀起來是享受的嚴肅歷史研究著作。


類比明朝那些事,那就是歷史入門咯

推薦幾個吧

細說歷史系列

歷史散文人間道

張居正大傳(朱東潤)

朱元璋傳(吳晗)

魏晉名士鏈

日本人寫的那本曹操

線裝經典系列(簡單瞭解)

吳三桂大傳(李治亭)

秦崩

看的歷史書有限,這些是我覺得質量比較好且讀的下去的。

也歡迎給我推薦


想學歷史又想有趣不妨選擇央視出品的歷史、考古和文物類紀錄片,比歷史小說靠譜。


人類大歷史


我記得的,魏晉南北朝門閥世家演變史,先秦民俗文化考究。很有趣,你看一下。

名字可能記錯了,畢竟十年前看過的書。

血腥的盛唐不錯,有些地方和歷史不符。


《血腥的盛唐》,風格一樣


謝瑤。推薦《國祚密碼》這本書行文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很嚴肅的正式的討論分析。另一種則是很抒情的詠嘆。看一下姬軒亦在這裡的各種回答,然後再決定是否買書來看。我覺得行,因為不少人都說他的風格有一部分就是當年明月的。

接著明朝往下看嘛,有一本 南明那些事兒,也不錯,雖說文筆比不上當年明月,語言還比較幽默,就是那段歷史實在讓人輕鬆不起來,整個南明史一直讓人看得無比憤懣,唯一讓人看到一點希望的李定國,在這渾濁的亂世中也是無力迴天。現在好像絕版了,淘寶上或許還能找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