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上,隆美爾是一個天才。在政治上,隆美爾是一個蠢材。

當然,有人懷疑隆美爾的戰略才能。問題是,隆美爾需要考慮那麼多戰略問題嗎?他的首要目標,是打贏一場戰役,而不是決定戰爭走向。

隆美爾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德國軍界,沒人能出其右,他也被視作「二戰縱火犯」,這不是個好名聲。可貴的在於,隆美爾的對手,對他的評價很高,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例如,丘吉爾,雖然此人的軍事才能很一般。

但是,隆美爾的政治才能,實在是異常的低。他對局勢的走向,始終存在錯誤認知。在北非戰場,隆美爾幾乎是「封神」了,可他卻沒能搞清楚,捧的越高,風險也會越高。到後來,德軍內部,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少,包括希特勒。這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希特勒對其不放心。要知道,希特勒最害怕的,就是有人分走他的權力,即使此人很有能力。

等待隆美爾的,是源源不斷的目標,可德軍高層,卻不重視北非。這樣一來,隆美爾就尷尬了。在後方,所有嫉妒他的人,都在等著他出醜。他的上司,恰恰又是個自私自利的瘋子。他的隊友,是一幫很善於打敗仗的「軍隊」。最終,隆美爾果然是敗了,然後他就背了鍋。

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隆美爾再次背鍋。這個時候,隆美爾最應該做的,就是高舉義旗,推翻希特勒,匡扶魏瑪共和。事實上,有個大好的機會,在德國國防軍內部,已經有一些人,在密謀刺殺希特勒。他們認為,只要殺掉這個法西斯魔頭,德國就有救了。此時,隆美爾卻選擇了旁觀,但出於對希特勒的不滿,他依然與這夥人產生了聯繫。

這說明,隆美爾抱有僥倖心理。但是,他恰恰忽略了一點。在當時,他是唯一可以振臂高呼的人,也是唯一一個能恢復魏瑪共和的人。如果他不參加,這場刺殺計劃,即使成功了,也難以改變局面。毫無疑問,隆美爾把自己置身於了一個巨大的危險中,他遲早要被希特勒幹掉。可惜了,他沒看透啊。


北非地區,自一戰結束以後就長期處在英、法、意三國的共同瓜分之下,相互之間犬牙交錯,非常熱鬧。

二戰爆發後,特別是1940年法國投降後,再加上「豬隊友」義大利的不堪,德國的勢力開始湧入了北非。可以說,希特勒進入北非,更多的是無奈。不是他不想佔領北非,而是不想現在分兵佔領,因為他想一心一意對抗蘇聯。可就在1940年11月時,「豬隊友」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已經下令盤踞在利比亞的意軍要展開新的軍事行動。

     他們的目的,是要挑戰英國人在埃及的存在。

義大利的格拉齊亞尼元帥率50多萬大軍,氣勢洶洶的攻入埃及境內,揚言飲馬蘇伊士運河。結果不到一週,就被英國人打得滿地找牙。順便提一句,英國人有5萬軍隊。

         義大利軍隊由進攻轉為了防禦,又由防禦轉向了逃跑,他們的戰鬥力,當真無愧「豬隊友」的稱號,墨索里尼只能向靠山德國求救。

          希特勒此時本來顧不上管他,也不想管他。可是,好歹也算是自家人,你要不管他,真被英國人全殲可就麻煩了。不得已,只好打出了自己的王牌——埃爾溫·隆美爾。

        隆美爾是一名富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統帥,40出頭的他,尤其擅長指揮裝甲兵作戰。此時臨危受命的他,到達北非後立即開始聚攏人馬,穩固防線,以圖東山再起。

         而此時的英軍,隨著戰線的拉長,軍事補給已經是捉襟見肘,非常喫力。而更糟糕的是,遠東和東南亞戰場又急需他們增派援軍。權衡再三後,英國人被迫減弱攻勢,進行戰略收縮。隆美爾乘機發力,佔領了班加西等英軍的軍事要塞,開始了「以攻為守」的策略。

        1941年夏,隆美爾派出了自己精銳的第15和第21裝甲師,帶著「豬隊友」義大利軍隊,一起向東進攻,逐步包圍了英國人據守的託卜魯克要塞。英軍一看形勢不妙,集結了七萬五千餘人的兵力,發起了代號為「十字軍」作戰行動。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越過沙漠,直逼隆美爾的軍團殺來。

    隆美爾沒有慌亂,在正面精心構築了雷區和反坦克炮組成堅固的防禦陣地,並派自己的裝甲軍團,悄悄地從兩面迂迴包抄進逼的英軍。可惜!此時隆美爾手上的軍隊和坦克嚴重不足,身邊的「豬隊友」義大利人又不敢依靠。

        英國人此次戰役集結了700多輛坦克,而隆美爾僅有300餘輛坦克,處於絕對的劣勢。不僅如此,隆美爾還要從這為數不多的人馬中,分出一部分來繼續圍困託卜魯克內的英軍。在英國人的內外夾擊之下,隆美爾的處境非常危險。

       隆美爾左右權衡之後,果斷開始向西轉移,尋找新的戰機。英國人的攻擊也並不順利,近一半的坦克都被擊毀或擊傷,眼看全殲德軍是再無可能了。英國人於是草草退兵,給了隆美爾喘息和休整的機會。

        1942年初,得到了重新裝備和補給的隆美爾,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全面反攻並一舉攻克了託卜魯克要塞,實現了戰場形式的反轉。受此鼓舞的德國軍團,再接再厲,繼續攻擊英軍,將戰火燒到了利比亞。

        埃及的英軍統帥奧金萊克,因為作戰不利而被撤換,以「穩紮穩打」而著稱的蒙哥馬利將軍,成為了新的英軍統帥。由於燃料不足,德國的坦克軍團被阻擋在了距離亞歷山大港不遠的阿拉曼一帶休整。

        此刻,德國人已經喪失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裝載隆美爾所需補給的船隻,大部分都被擊沉。僅有很小的一部分送達隆美爾的軍中,這無異於是杯水車薪。隆美爾已沒有選擇,只能不顧一切的拚命向前推進。他派第21裝甲師和一部分意軍向南試探性出擊,想要威脅阿拉曼的側翼——阿拉姆哈勒法,可是卻被蒙哥馬給予了重創。

      蒙哥馬利抓住機會,開始了大舉反攻。為了應付英軍的裝甲部隊,隆美爾集中自己手裡僅剩的所有家當進行阻擊,可仍然無濟於事,根本抵擋不住英軍的進攻。

果不其然,隆美爾的防線果然崩潰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沙漠之狐」,不得不開始全線後撤。之後,隆美爾被希特勒調往義大利收拾殘局。剩餘的殘留德意軍團,終於在1943年5月,被登陸的美英聯軍圍殲。

曾經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再也沒有回到過北非戰場。

歡迎關注:文史不假


隆美爾是二戰著名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很可能是二戰所有將領之中排行前三的。隆美爾在二戰之前就寫了一本書,叫做《步兵攻擊》,這本書被先後出版了十幾次,連美國的巴頓將軍都對這本書讚不絕口,甚至以背誦其中的章節為榮。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說,隆美爾是「最可怕的對手」。

在性格上,隆美爾比較固執,做事情講究原則,可以說沒有什麼「情商」,甚至得罪了不能得罪的權貴,這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希特勒曾經視察格丁尼亞,隆美爾站在馬路中間親自指揮交通,卻只讓希特勒的汽車過去,拒絕讓希特勒辦公室主任馬丁.鮑曼一行人通過。而馬丁.鮑曼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納粹黨的核心高層。任憑馬丁.鮑曼的憤怒咆哮,隆美爾就是無動於衷。因為得罪了他們,隆美爾必將付出代價。5年之後,發生了希特勒在「狼穴」遇刺的事件,馬丁.鮑曼立即向希特勒進了讒言,最終導致隆美爾被迫自盡。

隆美爾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家,也是一個讓部下敬重的將領。他非常類似中國古代的傑出將領吳起。隆美爾非常的愛兵如子,他和普通士兵喫一樣的配給餐 ,絕對不搞特殊化。他還親自給陣亡將士的遺孀寫安慰信。在戰鬥打響的時候,身為最高指揮官的他,佩戴醒目的勳章和軍禮服,若無其事的站在指揮車上率領軍隊衝鋒陷陣。有一次,向埃及長途奔襲的隆美爾率領的第21裝甲師被一片雷區阻擋,隆美爾當先跳下指揮車,跪在沙地上親手排雷,他的參謀們也趕緊效仿他們的長官。於是,第21裝甲師很快就衝出了雷區。

值得一提的是,隆美爾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對其他都不感興趣,什麼奢華的生活享受,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他都無感。他參加帶領部下路過著名的景觀比薩斜塔。很多參謀都想起參觀一下,可是他頭都沒有抬,「沒什麼好看的,等戰爭結束了,它依然會斜著。」


這個問題,韋老師來回答。

隆美爾,戰術上可圈可點,但對比曼斯坦因、莫德爾、古德里安等名將,隆美爾遠談不上是一位戰略大師。他被封帥,是因為運氣好,合元首的胃口。

有著「沙漠之狐」美譽的隆美爾,想必每一位小夥伴都相當熟悉了。

隆美爾身上,確實有很多優秀軍人的品質,比如忠誠、盡職、珍惜士兵生命、尊重對手、反對虐待和屠殺等。

再比如,勇敢、善拼,狡猾,機智......

總之,這樣一位又帥又能打的騎士,一直是很多人的偶像,也被認為是與曼斯坦因、古德里安並列的納粹德國最優秀的三大名將。

但其實,縱觀二戰期間隆美爾的整個戰績,以及指揮軍隊的規模,似乎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曼斯坦因滅法國、揍蘇聯的數次封神之作,不用多說了;

古德里安的裝甲戰略,也對整個二戰產生重要影響;

隆美爾呢?是有過一些勝利,但基本都沒達到顛覆之作的級別,

相對於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隆美爾應該說頂多算是個集團軍司令。

那為啥這麼多年來,隆美爾一直那麼受歡迎呢?

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是自己包裝

二是對手包裝

用現在職場上的話說,就是隆美爾還算稍微有兩把刷子,偶爾能給到老闆意外的驚喜,又能做得一副好的PPT,能把7分的成績包裝成9分或10分,老闆自然一路欣賞,一路提拔。

1.

千里馬遇伯樂 又善於擺拍

隆美爾算是幸運的,也還算有點文采,寫了本《步兵進攻》的書,雖然書裏的經驗主要還算一戰時期,但有幸入了希特勒的法眼。

1937 年,還是警衛連長的隆美爾,按照元首的命令,觀光車隊,無論是誰的車隊,都只能每次放行兩輛車,於是,隆美爾以德國人自古的嚴謹性格為出發點,不管是誰,諸如黨衛軍頭子希萊姆或者納粹二號人物戈林,都只能按部就班的通過隆美爾把控的門口。

此舉讓希特勒認為自己發現了一位滿載「忠誠」的國防軍軍人,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就這樣上演了。

從此,這匹千里馬從大本營的警衛連長,華麗變身成為德國裝甲師師長,法國戰役時成為德國劍指英吉利海峽時最鋒利的箭頭。1942年,隆美爾就閃電般升到了元帥。

後來的非洲戰場,無邊的沙漠成為他自由發揮的舞臺,英軍一度敗退到阿拉曼。僅有七萬人的非洲軍團,成為整個大不列顛的夢魘。

戰場上,隆美爾隨身帶著攝影師,拍的照片,姿勢一定要帥,坐著斯圖卡俯衝而下,盤旋在坦克上方,神情安然,運籌帷幄......只能說,攝影師的技術也是棒棒的。

2.

德國需要造英雄,隆美爾是合適的榜樣

時代需要塑造一些英雄,但希特勒從來就與國防軍上層高級將領們格格不入,相互看不順眼。

隆美爾,相對於參謀部裏那幫貴族軍人,只能算是草根階層;對於擺拍王子隆美爾,參謀部裏的高官不知是厭惡還是嫉妒,對隆美爾也是相當不屑。

希特勒把隆美爾塑造成神,正好也可以羞辱一下那幫自以為是的陸軍高官。

在戈培爾的宣傳策劃下,隆美爾成為戰時德軍的最佳代言人。

一個陽光、帥氣、紳士的條頓騎士範兒,不斷出現在德國人民眼前,什麼重複一千遍都能夠變成真理。

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隆美爾戰後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

3.

對手出於不可告人目的的包裝

和美蘇不同,英國在二戰初期的主要戰場是北非,蒙哥馬利和他的二十萬軍隊幾乎是英國所有的陸軍精銳。

為了體現「大英帝國」的面子,丘吉爾在不同場次,多次稱讚隆美爾,藉機來襯託英國的存在感。

同時,塑造一個強大的對手形象,也能部分推脫自己失敗的責任,這是丘吉爾的狡猾。畢竟,隆美爾還算是個有優秀素質的軍人,尊重敵人,沒有虐待戰俘,所以,他沒什麼不能誇的。

4.

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

其實,最初的非洲戰場,希特勒沒想過大打,價值不大,在戰略上採取守勢。

所以給隆美爾的指令是用最少的兵力守住北非義大利人的據點,用儘可能少的兵力去牽制儘可能多的盟軍。

不料,好大喜功的隆美爾就像老虎從籠子放回了森林一樣,精力無限旺盛,不顧自身實力和資源有限的情況,對英美窮追猛打,取得的一連串勝利連元首都感到驚訝。

只是,隆美爾打得越猛,取得的勝利越多,德國原本就不多的資源就越是不斷被消耗,用沙漠上虛幻的勝利,逼迫希特勒不斷的把寶貴的戰爭資源持續不斷的投入到錯誤的戰略方向。

最終,自己丟了非洲戰場,又影響了其它的戰場。


軍長的水平,被捧出來的名將。

隆美爾一個只在北非打過仗還沒有參加過蘇德戰爭的將領,硬是在戰後被英美碰到了三大名將的地步,真的是讓人有點無語,歷史有的時候還真的像打扮的小姑娘一樣。

為啥英美要捧隆美爾?無非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存在感和壓低自己的恐蘇症而已。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纔是讓德國人折戟沉沙的地方,英國牽制德國人有限,北非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纔多少人?5萬人,你打英國人20萬,讓英國人在北非拿出主力決戰的態勢跟一支偏師死磕,好不容易纔把隆美爾打出去,於是乎英國人表示不容易不容易。

先說說存在感的理由:法國人完蛋了,英國人也就在歐洲成為孤家寡人了,丘吉爾發現自己的部隊屢戰屢敗,總得宣傳宣傳吧,於是就把蒙哥馬利派到了北非,真正積蓄力量的奧金萊克反而不起眼,經過實力的碾壓蒙哥馬利終於獲得了阿拉曼的勝利,為了體現英國陸軍的英勇善戰,光吹蒙哥馬利是不行的,還得把對手(已經死了的對手給抬起來)給炒作上去,襯託勝利來之不易,一個隆美爾硬是成了炒作的工具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恐蘇症:跟德國人打仗,蘇聯硬是扛住了幾百個師的德國人 可是英美面對的才幾十個是的二流軍團,那請問美蘇對峙的時候美國人怎麼讓自己的部隊有勇氣和接受過二戰洗禮的蘇軍去對峙呢?兩個辦法,一個就是黑蘇聯的戰力(從巴巴羅薩初期一直黑到兵臨城下),還有一個就是像自己的老百姓證明咱們也很強。歷史上西線美英軍的對手德國將領能打的就那麼幾個,莫德爾是不能說的,市場花園的兵敗擺在那裡,更何況莫德爾這號猛人在東線表現的也很出色。那隻能把隆美爾推出來了:咱們把隆美爾給吹成一個牛逼無雙的大神,然後咱們把他還打敗了,不就證明瞭咱們戰力也很強嗎?於是一個名將隆美爾就這麼誕生了。

事實上隆美爾能打嗎?這傢伙指揮一個軍還是不錯的,但是指揮整個西線和全局呢?諾曼底很快就崩盤了,實操打起來甚至還不如阿爾貝特凱瑟琳元帥。

沒辦法,英美的英雄都是造出來的,尤其是造對手的英雄,通常都得是那種悲劇的失敗的英雄才會給吹捧,比如日本的慄林忠道,山口多聞,至於有實力的小澤治三郎,山下奉文一個個不被罵的跟惡魔似的,誰讓這些真正能打的把他們給打怕了呢?


隆美爾是二戰著名將領,若只論軍事水平的話,隆美爾甚至比麥克阿瑟等美國五星上將更優秀。

隆美爾是非常忠於希特勒的軍事天才。在北非現場,隆美爾的軍事才華得到了極致發揮,一度將盟國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區的盟軍打的亂竄,怎奈德國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加之二戰後期希特勒對隆美爾的信任度降低,一代梟雄煙消雲去,值得後人回味


戰術,戰役專家,戰略上不如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對元首不忠,被賜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