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理解為:遠離領導開展工作,在遇到情況有變化時,可以在不請示、不彙報的情況下果斷處置;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還有一個戰術配合戰略,不能背離戰略的問題。

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

可謂「闖禍」不斷,卻總能「逢凶化吉」的高手。他具有敏銳的戰場「嗅覺」,他違令幹掉日軍「觀察團」,隱瞞上級調動兵力偷襲偽軍騎兵營,擅自攻打平安縣城等等,這些「違令」都是在不違反大原則、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進行的,雖談不上受表揚,但最低也就是個功過相抵。

當然,當戰術影響了戰略,那就是錯誤。李雲龍違命從日軍正面突圍,造成重大損傷,當了幾個月被服廠廠長;他因報私仇把等待改編的土匪殺個精光,被降級。也就是上級「惜才」,按孔捷的說法,換做他,腦袋不知掉了幾回了。

如果說李雲龍是「泥腿子」出身,不懂規矩,一定會出現「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但他稱不上優秀的戰術家;如果說二戰中諸多戰術家中,最能詮釋這句話的,一定是北非戰場上的隆美爾。

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沒有金剛鑽,非要攬瓷器活。進攻北非,讓英軍一路狂打,最終不得不求助「陸軍下士」。希特勒也從全局考慮,他認為拿下北非,切斷英國的「生命補給線」,有助於加速倫敦的投降。

於是,隆美爾來到北非收拾殘局,讓軸心國在北非的局面迅速得以改變。

剛到非洲,他就進行了空中偵察,發現非洲地區環境險惡,補給困難;而且浩瀚的沙漠中,遮掩少,不利於步兵展開。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這裡的戰事和別處不同。常常一個補給點的陷落,全軍就不得不後退幾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

因此,在這位崇尚速度與進攻的戰術大師眼中,進攻永遠是最好的防禦,坦克就成了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作戰工具。

但他更是一個有戰略思想的戰術家。為了控制非洲,不能坐等命令和請示彙報。眼看著已有為數不少的英軍被徵調到了巴爾幹半島支援希臘,他不顧希特勒按兵不動的命令,向阿蓋拉發動了襲擊,並佔領了該地,英軍不戰而退50公里。

一週後,他察覺到退守梅爾沙隘道的英軍,正源源不斷的得到增援,再次不顧義大利司令加里波第堅守不出的命令,率領第五輕裝甲師再次對他們發動了進攻,激戰一天後,英軍敗退。

加里波第對其擅自行動大為光火,命令停止前進,但他對這項命令採取了無視的態度。他率軍一路追擊潰逃中的英國人,在班加西俘虜了西蘭尼加的英軍司令,並乘勢對失去統帥的西蘭尼加發起進攻,俘虜2000人。英國人萬萬沒有想到,從義大利手中奪取西蘭尼加後,僅僅佔領了10天,就被遠道而來的隆美爾搶走了。

優柔寡斷的性格,只會讓你錯失良機。哈佛勵志箴言:由於過分審慎,人們對與時機就會重視不夠,就會坐失良機。隆美爾在給妻子的信中也這樣寫道:「此時羅馬和柏林的統帥部一定會對我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是這機會稍縱即逝。我相信我的戰果將會得到尊重。」

一個優秀戰術家共有的特質,就是心有所想,當機立斷;付諸行動,不會錯失良機。因為他們知道戰略是大局,勝於一切;戰術是細節,決定成敗,一味服從,是盲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於缺少大局意識的戰術家,或許能夠很漂亮的贏得眼下,但很可能會影響全局。

李雲龍稱不上優秀戰術家的原因,就在於此。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說到二戰的著名將領,有一個名字不能夠被忽視,這個人就是有著沙漠之狐稱號的隆美爾了,這個人算是德軍中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他最出名的戰鬥都是在北非戰場上獲得的,這個人在來到北非之後,也就帶著他的裝甲部隊直接扭轉了局勢,原本在這裡英軍是追著義大利軍隊猛打的,但是在他來到在這裡之後卻是追著英軍的屁股在打,而且這一路打下去的話,差一點就達到了開羅了,也正是憑著這這一路上的表現,這個人獲得了丘吉爾的高度讚揚,甚至給了他這個沙漠之狐的稱號了。

而且隨著不斷地獲得勝利,他的軍銜也是一路飆升,最後成為了陸軍的元帥,這個是對他的實力的有力的肯定了,而他的一個軍事著作《步兵進攻》,也是完美的詮釋了這個人作戰的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一個詞,進攻。

這一點最能夠體現在他帶領著德軍發動二戰的時候最新組建的一個裝甲師,那個時候由於剛剛組建,這個戰鬥力絕對是最弱的一個,但是在他的手中卻發揮了最大的威力,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他可是一馬當先了,帶著這支部隊一路向著巴黎進軍,甚至已經將他的側翼部隊都給摔在了身後,最後也就是最先攻打進入了巴黎城了!

這些都是能夠看得出這個人在指揮裝甲作戰方面的能力了,這一點是不用質疑的,所以這個將才絕對是實至名歸的,這個人在戰術方面絕對是一個大師,但是在戰略上卻一個侏儒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件事情就是能夠看得出來了!

在他去往北非之前,這個希特勒是親自交帶了這個他十分中意的將領的,那就是隻要穩住北非的局勢不在惡化也就可以了,因為北非戰場不是一個主要的戰場,德國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放在這個戰場上,但是隆美爾這個人來到北非戰場之後,也就忘記了當初希特勒的囑咐,反而大肆的進攻,最後希特勒為了支援他,也不不得不把其他戰場上的軍隊和物資調集到北非戰場上,這一件事情就是能夠看得出隆美爾的大局觀並不強,所以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


將纔是戰術層面上的,考慮的是短期的局部的得失,帥纔是戰略層面的,考慮長期的全局。二戰義大利在北非失利,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本來安排隆美爾象徵性的去北非援助一下盟友牽制一下盟軍,主戰場還是以東線為主,沒想到隆美爾在北非打出彩來了,不得不改變原先戰略規劃向北非增兵。北非的爛地一點用都沒有,亞歷山大港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拿下來的,德軍只能被被活活拖死,損失大批本應該增援東線的兵力。我覺得這間接導致德軍的全局失敗。將纔打仗只知道贏,帥纔要考慮局部的現時的輸還是贏。


不知道你眼中"將"和"帥"是如何定義的?隆美爾的地位有英國佬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而拔高他的因素,沒有經過東線地獄的檢驗也使他比曼施坦因等人的成色略顯不足。但不可否認隆美爾的才能,至少比豎子成名的蒙哥馬利之流要強出不少。作為北非軍團的統帥,獨當一面的隆美爾在有限的資源下表現得已足夠優秀!二戰中能蓋過他的將領不會達到2位數,這樣還夠不上"帥才",難道麥克阿瑟那種裝逼蠢貨夠?


軍事尚右,意即上等將軍能徵善戰;帥者,軍中最高指揮官,將者次之。韓信對劉邦說:「公將將,臣將兵。」是在說漢高祖劉邦足統領文武羣臣的最高首領,而我韓信只不過善長打仗而已。


拋開立場應該說,隆美爾是一代戰神


這個說法可以成立。想知道原因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