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冤吶。實錘在文末。

有一種史料上沒有記載的推測是:劉基自己樂意,他對朱元璋說不要一切爵位,減薪也是自己申請的,什麼樣的好處劉基會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縣,朱元璋開恩不加稅,劉基美美的接受了。(本文的推論部分我會特意加粗字體)

另一種說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陰謀論,論調很多,原因多種多樣。

民間神仙劉伯溫雖然沒有江湖傳聞中的那麼神奇,但起碼的形勢還是能看懂的,這也是作為謀臣所必備的個人基本素質之一。

堅辭不受是劉基的一貫作風

劉基對待功勞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辭賞賜也是他的一貫作風,比如:

龍灣戰役,太祖為了表彰劉基把攻克敵軍的獎賞都賞給劉基。劉基非常堅決的推辭了。

鄱陽湖大戰,如果沒有劉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轟死,事後劉基並沒有以此吹噓,更別提要什麼賞賜了。

朱元璋斥責李善長,劉基:李善長算是從龍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調和眾將之間的關係,言外之意就是這人有用,不必過分苛責。朱元璋問,李善長很多次想害你,你還挺為他著想的,我要拜你為丞相。

劉基一個頭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勸朱元璋,說:就像蓋房子一樣,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會坍塌的。堅辭不受!

您說這樣的劉基會在乎什麼公侯伯子男麼?

真想苛待劉基,老朱需要搞這種不入流的小動作麼?

咱們再回到幹部待遇的問題上來,民間都說劉伯溫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這個本事劉基恐怕是沒有,但博學如劉伯溫,漢太祖劉邦的段子肯定是聽過的,想忽略都不成,連朱元璋都說劉基是自己的漢張良,問題是那個時期的功臣良將可沒幾個得善終的,功如蕭何又怎樣?不充分自黑的話,命也不得長久。

劉基深知這段歷史,肯定會如履薄冰,對各種好處都是堅辭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劉基的個人意願,三等伯我們不說,就說這俸祿也是同級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氣,弄死個把人不需要那麼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祿上耍這種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裡是什麼謀反,無非就是以前有過黑歷史,從張士誠那裡進貨倒騰點私鹽,沿途都不敢管,後來大局初定,又為害一方太過造孽了,強搶民女,膩了直接都投井裡,搞得怨聲載道,還有就是拒絕監管,朱元璋的話都不聽,最後被老朱(鐵)鞭殺,這一條我不加粗字體,這是史實,朱文正可不是在獄中鬱鬱而終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為丞相朱元璋會和劉基商量,封侯這事私下就沒提?我覺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雖然對劉基有些忌憚,但幾乎可以說是無話不談的,第一次辭職朱元璋還沒事通信讓劉基出些主意呢,可見朱元璋對其信重,劉基在朝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兩個虛擬場景依據劉基一貫作風,大家自行選擇

一、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伯可好?劉基:嗯!(老朱羞的臉通紅,拿得出手,說不出口啊,自己為啥那麼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見劉基談事,事畢。老朱說,我給你封公可好?劉基:嗯?不行,再三推辭才封伯減俸。

開篇我所說的的實錘是什麼呢?

以前的禮制是這樣的:

《明會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不能亂推。

劉基長輩們是怎麼封的呢?

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同為公,比國公低一級)

所以朱元璋絕對是有意願要封劉基為「郡公」的。不然不會追封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郡公。

至於朱元璋方面的考慮,太多文章論述過,內容重複,且出於篇幅考慮我就不多寫了,劉基的推辭是一貫性的,從龍之初就有意規避這種可能會奪命的實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孫,但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職來說,還是缺了些分量,無論是否出於保命需要,態度上劉基對這些看的都比較淡。至於以朱元璋為視角來剖析問題,前文說過,老朱想辦誰直接就辦了,不會那麼小家子氣,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這些小動作。


我是小小,關注我將有更多精彩的回答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這裡說的是劉伯溫就是劉基,劉基的功勞明明可以封公,最起碼也應該是封侯,為什麼最後朱元璋只封其一個「誠意伯」的伯爵爵位呢?今天我就聊一聊明初兩大派別和朱元璋的帝王之術。

奇才劉伯溫的發跡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劉伯溫幼年時就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出其它同齡的孩童。後來在十七歲時接觸民間反元宗教社團—明教,並找到失傳已久的《奇門遁甲》,並學會精通術數之學。六年後,劉伯溫參加當時元朝的科舉考試,考中進士,後被元朝政府任命為江西的八品縣丞,後來因為元朝政府腐敗,奮而辭官歸隱。

後來天下大亂,天下各路豪傑紛紛起兵反抗元政府。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成為朱元璋的謀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輔佐朱元璋先後滅掉陳友諒、張士誠等當時割據南方勢力最大的兩個軍閥,朱元璋能夠鼎定江南、消滅北方殘元勢力,劉伯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把朱元璋當做劉邦,那麼劉伯溫就是張良。

淮西派與浙東派的爭鬥

朱元璋建國大明三年後大封功臣,封劉伯溫為誠意伯的伯爵爵位,為什麼明明以劉伯溫的功勞可以封公,只封了個伯爵而當時的做後勤工作的李善長功勞沒有劉伯溫大,怎麼就可以封為公爵呢?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說一下明初統治集團的淮西派和浙東派

1. 淮西派:因朱元璋是淮西人,李善長、湯和、徐達、常遇春等人都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都是帶兵將領,為創立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人以講淮西話為榮,其實就是一個老鄉會,會長起初是朱元璋,但朱元璋是皇帝不方便參與,於是就以李善長為首,大都是武將。

2.浙東派:這個派別以文官居多,其中成員有大儒宋謙、楊憲等等,由於這個派別都是浙江人,於是又稱其為「浙東派」,其會長是劉伯溫。此派人員任職多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

俗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於雙方的政治理念不同,而且淮西派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與浙東派明爭暗鬥,雙方你來我往的過招,但矛盾還是爆發了。當時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犯了法被劉基抓住,李善長找劉伯溫求情,但劉伯溫軟硬不喫不肯放人並殺掉李彬。經過此次事件,李善長對劉伯溫恨之入骨,此後淮西集團一抓住浙東集團的把柄就不肯放過。

劉伯溫不能封公封侯的原因

劉伯溫功勞可以封公封侯卻只被封伯爵的原因:

1.當時的皇帝朱元璋是淮西人,當時的開國將領也是淮西人,大家都是老鄉,老朱自然對李善長、徐達等人比較親近。

2.當時軍隊的重要將領,大都是淮西人,他們在軍隊的威望很高,朱元璋為了安撫淮西勛貴,自然要將重要的爵位和官職留給淮西老鄉。

3.朱元璋不能站在任何一派,讓兩個派系互相爭鬥,老朱就能穩固皇權,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總的來說:朱元璋都是為了穩固皇權,因為如果臣子們太過團結,對皇帝實施統治是很不利的,所以老朱必須挑起臣子們互相內鬥,但又必須掌握在一定尺度上,才能使自己能更好的駕馭羣臣。

以上觀點,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一起討論明朝的那些事,聽說點贊評論和轉發的人運氣都比以前好很多了哦!


朱元璋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劉基是飽讀詩書的謀士。古代越是有才的越自傲自負,而且謀士太過聰明,就會導致主子的嫉妒,猜忌。因此朱元璋要壓壓劉基。


按照扶助朱元璋建立政權的功勛,劉基的定策之功不輸於任何一個明朝開國功臣,完全可以授予公爵,朱元璋為什麼沒有給他這一待遇哪?我覺得有如下原因:1朱元璋不想「浙東派」勢力坐大。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開國倚重的武將大都是朱元璋家鄉附近的人,又稱「淮西派」。朱元璋是個桑梓情節很重的人,他建國後覺得還是應該依靠「淮西派」,對於以劉基為代表的「浙東派」文官羣體,他認為應該給以打壓,讓其不成氣候,難以和「浙東派」抗衡。2安撫「淮西派」的作用。明朝初立,朱元璋雖然稱帝,但全國許多地方仍未統一,還需要家鄉「淮西派」為此出力流血,因此拜將封侯,首先考慮「淮西派。以此用高官宣爵來收買人心。3從保護劉基的角度。授予劉基較低的爵位,就是從保護劉基的角度出發,使其不能為「淮西派」所忌!4看看「淮西派」封爵後的表現。對於「淮西派」,朱元璋其實也是太放心的,他覺得應該通過封爵這件事,對「淮西派」內部進行分化,尋找自己最「信賴」的人。


歷史上朱元璋是想給劉伯溫分公爵,可是劉伯溫拒絕了,劉伯溫早就看出朱元璋只可共患難,相對大部分封公和侯的不但被殺還被滅九族劉伯溫是幸運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