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是!劉伯溫在評書或民間傳說中被神話成諸葛亮一流的人物,能掐會算,善卜陰陽,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不過實際上,他在朱元璋軍中地位,以及在開國功臣中地位有限,理由如下:

1、朱元璋建國後,論功行賞,最有名的當屬「開國六公爵」(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盛、鄧愈、常茂),其後還有二十八侯爵,而劉伯溫被封誠意伯,僅僅是伯爵,排在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之後,可見其地位並不高。

2、戰爭時期,劉伯溫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受到朱元璋寵信。然後參與謀劃(僅僅是參與)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1367年被授予太史令(史官而已),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以上就是劉伯溫主要功績,與開疆拓土,建軍立國的功臣們自然沒有可比性。

3、劉伯溫確實有一定的才能,不過僅僅被朱元璋當做謀士,內心深處卻是瞧不起。劉伯溫生前不過做到二品,御史中丞。朱元璋瞧不起劉伯溫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劉伯溫是元朝的遺臣,朱元璋認為忠臣不事二主,劉伯溫品質上先天就存在了瑕疵;其次,劉伯溫的功績、名氣和能耐遠遠不及朱元璋的兩個丞相李善長和汪廣洋,這兩個人後來因為胡惟庸案被殺,朱元璋廢三省分權六部,成為明代甚至封建時代最後兩任中書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丞相、宰相或首相。當時的明朝人稱此二人為朱元璋開國的蕭何、張良。而劉伯溫僅僅是一般的謀士而已!

4、作為謀士,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基本定位也就是個算命的。朱有國家大事問他,也多是從星相、異象等方面問他,對他的治國能力基本不認可。劉伯溫罷官回老家的時期,朱元璋給劉伯溫寫過幾封信,問的都是某某地出現了日食,某某地井裡面沒有水了這樣的事情。劉伯溫給朱元璋寫了幾封信,都是「xx頌」這種,朱元璋做了什麼事情傳到劉伯溫那裡,都會「頌」一下。

5、後期朱元璋抬高了劉伯溫的地位,一方面是因為比他牛的人都被殺了,跟他差不多牛的比他差一點的也都殺的差不多了,瘸子裏挑將軍也就是他了。另一方面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要辦胡惟庸的鐵案,抬高一下劉伯溫也可以反證拿下胡惟庸的政治正確性!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這是沒有錯的。但第一功臣的說法,是談不上的。

每朝每代都有許多大臣,名臣,功臣。開國功臣與之不同之處在於,開國之功在於打天下。後來的名臣在於治天下。道理古今一致。故開國功臣,其功大都與戰爭相關。以現在為例。提起共和國的開國功臣,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十大元帥,十大將,五十七員上將,再到中將,以及一千多名開國少將。不在將帥之列的功臣當然也有,但其人數就少的多了。

明朝的開國功臣,大體也有相似之處。所謂的開國功臣,大都與爭奪天下的戰爭相關。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的第三國,國家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朱元璋對開國功臣進行了封賞。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從漢代之後,劉邦就立下了一個規矩,「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從此之後,中國封建王朝中,就很少有異姓王了。一般異姓王的出現,大都是兩種情況,一時開國時期因功勞很大,朝廷無奈封王,做為權宜之計。這種情況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於漢初的韓信,與清初的吳三桂,但這些異姓王大多沒有好下場。

另一種情況是權臣勢力很大的結果,一般是改朝換代的先兆。著名的如曹操,司師家族等。明朝時異姓封爵的最高標準是「生封公,死封王」。人活著的時候,封公就是最高的爵位了,等死了時候,加封一級,做為死後哀榮。這與現在副處級幹部在退休之前調個正處級調研員是一樣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一個封了六個公,他們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和鄧愈。之後,還有封候的若干,再後纔是伯爵。而劉伯溫所得爵位是誠意伯。在功臣的排名中,應該進不了前十,大約應該在二十名左右。(具體史料不去查了,只略言大概)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劉伯溫是明王朝開國第一功臣的說法是不對的。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時候,明王朝開國第一功臣是李善長。與他同時封公的五個人中,其它都是武將,他是唯一一個文臣。開國之時,戰爭為主,指揮戰爭,克敵制勝,攻城掠地,才能打下江山。開國功臣武將為主,是自然規律。但在六個封公的人中,李善長位居第一。為什麼會是這樣?朱元璋曾親自做過解釋:「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歲四千石。」這話就說的很明白了,李善長雖沒有直接帶兵打仗,但也與戰爭有關,他負責後勤,給部隊提供給養。對於戰爭的勝利,也是至關重要的。

朱元璋與歷史上的劉邦一樣,都是底層起家。用人做事,有很多相似之處。李善長之於朱元璋,與蕭何之於劉邦的關係。但朱元璋與劉邦還是有所不同。蕭何到去世,一直做著漢朝的宰相。而李善長在幫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沒過多久,就被安排退居二線了。這雖然是歷史條件的不一樣,但也可看出朱元璋與劉邦氣量的不同。

政治地位當然不全靠爵位的支撐。但劉伯溫在大明王朝的政治體系中,始終是一個謀士一樣的人物。因此,排位自然不會太靠前。劉伯溫在朱元璋跟前,與漢代的張良相似,在開國過程中,立功雖然不少。但最終是靠謀略和嘴皮子喫飯的。與現在的政治相比,李善長,汪廣洋,胡唯庸等都做過宰相,相當於政府首腦,而劉伯溫的職務大抵是在監察系統,基本上相當朱元璋的參謀顧問之類。政治地位並不靠前。

劉伯溫在朱元璋通一天下的過程中,出了不少主意。立了不少功,最著名的大概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的時候,朱元璋在劉伯溫的提醒下換了坐船,之後,原來的坐船被擊毀。這相當於救了朱元璋的命,但朱元璋做為馬上皇帝,這種在戰爭中面臨生死威脅的事,根本算不了什麼。

劉伯溫還有一個功勞也與陳友諒相關。當陳友諒被打敗逃跑之後,他手下的大將胡美派兒子來與朱元璋談判投降,同出保持他們原來地盤和軍隊的條件,朱元璋臉上露出很為難的表情。這時,劉伯溫在背後踢椅子提醒朱元璋。朱立刻醒悟答應了胡美的條件。接受了他的投降。這個情況與韓信向劉邦請封齊王是一致的。所以,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

劉伯溫是很厲害的人物,開國功臣是當之無愧的。但第一,確實談不上。他之所以被神話,是在民間流傳中被一步步提升的。因為民間有一個行業,稱為術士,也就是打卦算命的,他們要謀生騙人,就需要有現成的例子。於是,諸葛亮、劉伯溫等人,就被他們一步步神話了。

劉伯溫的政治眼光和謀略,當然與傳統文化的吸取有關係,但與江湖太士口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半仙之體決不是一回事。那是騙人的。看看《明史劉基傳》就會明白,劉伯溫的謀略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上對現實的深刻理解得出的。決不是什麼江湖祕術。當涉及到這些的時候,劉伯溫有時候也會不靈。比如《明史》記載,有一次天不下雨,朱元璋詢問劉伯溫原因。劉伯溫以儒家的天人感應理論相答。這在明朝是有很多人信的。劉伯溫說,天氣旱是因為打仗時抓了許多俘虜,他們與家人夫妻分開心中有怨氣,導致陰氣凝結。所以天不下雨。朱元璋按劉伯溫說的方法做了之後,天還沒下雨。搞得朱元璋很生氣。正在這時,劉基的妻子死了,他請假回家辦喪事去了。臨行之前,他對朱元璋說了兩件事。當時,朱元璋想在老家鳳陽建都,而且也沒把王保保太當回事。劉伯溫說,鳳陽非建都之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其後不久,劉伯溫的兩個預言全部應驗,朱元璋定西戰役失利,王保保(就是金庸《依天屠龍記》中趙敏的哥哥)逃到大漠中,成為明朝大患。

這就是劉伯溫的大體情況。功臣當之無愧,第一談不上。

按正史的排列,明朝的開國功臣,以徐達為第一,常遇春第二,李文忠第三。之所以有這個排名。是因為朱元璋收拾功臣的原因。李善長、胡唯庸、汪廣洋、楊憲等人都被收拾了。不能進入排名。徐達等人的排名就前挪了一位。這與運動會中第一名違規,亞軍變成冠軍是一樣的。劉伯溫雖然不是功臣第一,但在功臣中卻是絕對有重要地位的。而且劉家是很少幾位因開國功臣把爵位傳承了明朝一代的。明亡的時候,還有子孫繼承劉伯溫的爵位,這種情況大概只有徐達一家可以與之相比。


劉伯溫不是大明王朝開國第一功臣!

大明王朝開國第一功臣:

文功臣為李善長

武功臣為徐達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的隊伍比較遲,因為劉伯溫當時是元朝的科舉出身的官員並且在元朝當了官,也鎮壓過農民起義軍(正是因為劉伯溫在元廷中鎮壓過農民起義軍,後來在明朝中一直被以李善長為道的淮西集團爭鋒相對,被穿小鞋與陷害),後來因為看不慣元朝廷的官場黑暗,回到老家浙江當了隱士,也是個很有名、並且名聲在外的人,是個人才。

劉伯溫是朱元璋和馬皇后(大腳皇后)請出山的。

劉伯溫在性格上也屬於是個嬌情的人,在大明王朝的官場中每因心情不好就想辭官,而朱元璋對劉伯溫也不放心、是亦防亦用。

劉伯溫不是"淮西集團、淮西黨"中的人,常被大明第一丞相李善長排擠,在大明王朝官場中劉伯溫做得並不開心。

可以說劉伯溫是個有才能的高人、也是個淡泊名利的人,在官場中做得並不開心,因為劉伯溫不貪不佔、心懷民眾、是個好官吧,又文才出眾、腹有韜略,是民間和小說中把劉伯溫的形象給拔高了,所以只是在民間一直認為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第一開國功臣。

劉伯溫的確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能出奇謀,在能力和才智上是比大明第一丞相李善長更高!


漢初三傑,劉邦把第一位給了蕭何。歷史上劉邦和朱元璋幾乎一致:白手起家,眼光獨到,手段狠絕。如果硬要選三個人出來,說他們對明朝的建立功勞最大,那麼這三個人應該是李善長,劉伯溫,徐達。這三人,我相信,普片讀過歷史的,都沒有異議。而對位漢初三傑,李善長對應蕭何,劉伯溫對應張良,徐達對應韓信(當然,我說的位置對應,並不是能力對應,徐達怎麼可能跟韓信比,所以大家不要過於執著)。所以,從歷史學家還是朱元璋本人來看,第一位還是李善長,至於為什麼,劉伯溫比李善長出名,那是劉伯溫流傳的故事比較多,好比韓信,張良比蕭何出名,一個道理。


謝謝提問!明朝正史和野史都記載劉伯溫為明朝開國功臣(沒有第一),應該說蓋棺定論了,但仔細分析,是否名符其實,還是有疑問的。

第一:朱元璋起勢中期之前與劉伯溫素不相識,沒有手足之情也沒有同道之誼。

第二:劉伯溫進入朱元璋團隊後,實際上一段時期內無足輕重,無一兵一卒之權,也無上馬殺敵之功,更無扭乾坤之謀。

第三:劉伯溫憑一諫之謀而成名,當時太祖受陳友諒、張士城左右進攻威脅,無計可施,劉伯溫進言獻策,太祖依計而行取了天京,隨此劉伯溫才入了他的法眼。

第四:開國後,朱皇封官行賞,伯溫次於李善長。

可以說,劉伯溫為明朝立國立了關鍵一功,說是第一功臣,過譽了。


李善長。劉伯溫被民間傳說神化了。劉伯溫確實給了朱元璋一些大方向的建議,料敵先機,但都是對人性和形勢的綜合判斷而已,這一點朱元璋本人就很強。劉伯溫投朱元璋的時間並不是很早,要說第一功臣肯定是李善長了,甚至排名的話劉伯溫會是在常遇春徐達甚至是李文忠諸人之後。


第一功臣應該是徐達,劉伯溫是個幕僚給朱元璋出謀劃策的。


其實討論誰的功勞大本來就是個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兒,都是各司其職。劉伯溫是總參謀,徐達就是統領兵馬的「大元帥」,常遇春等人就是衝鋒陷陣的「先鋒官」,還有一個就是李善長他負責糧草屬於總後勤。大明建立李善長是「開國六公爵」裏唯一的文臣,比劉伯溫還高一級。除去其他政治因素你能說劉伯溫的功勞還沒有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高嗎?


劉伯溫,被後世過於神話的人物。有謀略有遠見,卻不善於韜晦。與朱元璋這樣的人同伍,能發揮的也僅是高參這樣的能力,至於所不聽還兩說。

從他大手筆罷相,殺功臣的行為分析,只要有礙政權一統的人或事,一屢不妥協。所以我猜在他潛意識中,自己不僅是開創大明之主,還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功臣。


謝謝邀請,開國功臣裏很少有人敢以第一自居,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都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劉伯溫料事如神,也只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