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1-_DSC2708

从Art aNew转型之后,公开谈论些甚么的机会变少了,一方面是很认真的让我们的Bar和Tapas被更多人接受,一方面是减少了展览和特定社交活动数量。

从2011年开始,以Art aNew之名,我谈了许多关于美感与生活相关,连结与鉴赏的本能,即便是不同风格所属意的,都是一种很明确的象征。
而我坚信美感除了表面的品味,更重要的是从内而外的投射,所以在视觉展览越来越多的当下,毅然将Art aNew转往读书会与沙龙文化的发展。

当Art aNew进入了Espresso Bar x Tapas的阶段以后,慢慢将浅层的和深层的耕耘分开的好处是:深层的部分透过读书会和论坛可以谈地更多,而关于生活美学的部分,透过一楼更完整的餐饮氛围则不言而喻。  



上周接受了台湾经济研究院(底下简称台经院)的访谈,就新型态展演空间的部分彼此交换了许多意见。正好从去年开始,店里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哲学的读书会,于是在这种带著一些学术性讨论的场合下,也从台经院的观察与数据分析得到了许多收获。借此机会,也与各位分享就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台经院:近年国内出现许多小艺廊、复合展演场所等新兴展演空间,这些新兴复合展演空间的经营内容,有别于公立大型展演空间,亦不同于画廊、非营利替代空间等传统艺术展示空间。请问从市场需求和展演空间供给的角度,对于近年国内出现各种新兴展演空间的现象,请问您对于此一现象的观察和解读为何?

Art aNew:艺术、设计、音乐等创意型人才不断地在增加,每年该领域的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当的产业链进入就业,也因为网路技术上的革新与消费模式的改变,促起一波工作室与SOHO族的兴起,而对应这类型族群,无论是艺术或设计取向的小型展演空间则成了该族群发表、交流与建立品牌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呈现出以往创意人才选择投入的产业诸如广告公司、商业艺廊、大型设计公司、唱片业或其他娱乐业等无法吸纳与消化新一批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公部门政策上并没有预期到或适应这一批新的需求,原有的公共展览场所已经不符合当代创意人才所期望的发表场合,因此才有了许多民间新兴的展演空间,配合著资本规模不大的新创业族群,不同于上一个世代追求的规模经济,反而以区域化、社群化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台经院: 观察新兴复合展演空间之经营内容,通常包含餐饮服务,而这部分也是支持空间经营的主要营收来源之一。请问您,新兴复合展演空间的经营,如何在商业化手段与发展艺文的核心目的之间取得平衡?

Art aNew:非营利性展演空间在以往,有很大的部分需仰赖政府补助(文化局、文化部、国艺会等)。然而补助的名额有限,加上台湾目前常见的补助办法,又以本身具有一定能见度与知名度的团体或空间为主要对象,在新兴空间与团体中反而不见得能够获得补助,因此商业营运势必成为无法取得补助的单位的重要题目。商业看似与艺文冲突,毕竟前者强调快速利润,后者强调缓速积累;然而随著行销手段的进步,如果能良好的运用行销方式,反而是推广艺文的一大助力。只是经营者在掌握资本流动的时候,目标仍须明确,过于期待普遍化与大众化,容易在发展上失衡;若是能够精准的掌握族群,以艺文发展类型的特性,创造出商品的差异化,反而客群的忠诚度高、品牌特色明确,只是相对来说投资期长,在资本的掌握上难度较高,最难以平衡的应是人才取得和人力支出,高度的商业性才能够保障营收在支出上的压力,并且给予人力更好的给薪,但是许多艺文族群往往又排斥商业性比重过高,而使得高端人才不容易进入民办体系。如果不希望进入公办体系,又希望能够维系艺文的核心品质,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剥削自己了。

台经院:新兴复合展演空间亦经常有艺术创作者的个展举办,请问相较于非营利之传统替代空间及营利导向的画廊,新兴复合展演空间的经营策略是否有所不同?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关系,除了场地提供之外,是否有开展其他合作关系?

Art aNew:新兴复合空间其实也能够细分为多种类型。有一些是以提供场地,配合展览合作与艺术家展出作为其品牌特色与行销,而艺术家则能够降低展出成本,算是双方透过小型资本达到互利的结果;另一些则是兼具画廊特性,有专业的策展、艺术行政团队,但是预期无法从作品贩售获得营利,因此结合其他营收方式的复合空间。以前者而言,有利于无资本支持或素人出道的展出;后者则有利于尝试市场前端与新兴艺术家。一般而言,前者由于没有专业的策画人员或团队,仅止于场地提供居多;而后者则可能开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国际艺博、计划型进驻或委托制作、现地制作等等。所以要订定相关政策,可能还必须从复合展演空间中去细分有无策展能力、经纪艺术家能力等等。

台经院:展演空间之经营通常会透过伙伴或联盟等馆际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品牌行销。请问,新兴复合展演空间的经营是否也有采取类似的做法?(例如与其他新兴复合展演空间、专业型公立场馆、画廊等合作。)

Art aNew:以目前的情况来说,有许多与其他新兴复合空间的合作,联名制作或联展等等已经很常见;也有许多是企业合作,例如台中勤美这两年的绿圈圈夏日艺术季,会寻找周边地区的复合空间一同举行相关活动;或者台南艺术节,除了在公办场馆之外,也延伸至民间艺廊与复合空间。除去大型(企业或公办)活动之外,新兴展演空间的联盟也将会是一种趋势,无论在宣传上、策画上、人力上,都能够符合低资本的需求,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台中,我们也试图跨越视觉艺术、音乐、文学、剧场等界线,举办聚会和沙龙,邀请不同空间的主持人来讨论关于合作或联盟的可能性;只是相较于商业性联盟或非营利性联盟而言,所要面对的问题又更加复杂,其包括了各领域间的彼此认知与需求差异,还得面对艺术性与风格的主观感受,更不用说一般商业联盟会面对的成本与投资报酬。

后记

除了访谈题目之外,其实还多聊了许多,包括现阶段文化政策对于补助对象的想像,和面对新兴空间法规上的定义与问题等等。台经院的两位研究员在讨论上是非常专业且明白市场状态,也不曾错用如文创产业等词汇来描述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难免聊到发生中的台中花都艺术节。

一个好的艺术节/艺术祭,势必要有个好的主题性,而这个主题性也同样可以成为培育台湾策展人的良好路径。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听闻国外的艺术节/艺术祭如斯成功,有主题、有艺术性、有观光也有产值,那必须要关注的不只是发生的表面,而是筹备的过程。

他有没有一个好的统筹者,是知晓这个活动所包括的领域的各个层面,并且将之能够包裹在一个题目底下而发生的;好的统筹者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包裹,来确保活动和题目的品质,并且有发展的后续可能性,或者与地方的连结;好的统筹者有没有足够的权力,在处理一个庞大包裹的时候,不会被官僚或预算体系绑架,不会被地方关说,来违反此活动和题目的目的;好的统筹者有没有足够的预算,在必须执行一个以国际化为前提的专案时,得以得到国际化的预算。

这些不只是发生在花都艺术节,也发生在台湾所有举办各种节庆的地方。一个文化活动,他必须先是一个文化活动,才有创造产值的可能性,这始终是Art aNew强调的观点与价值。

我们看见了,台湾不是没有人才,不是没有发展的可能性。
当两位研究员能够很清楚地针对问题提出好的处理方式与政策方针的时候,在体系内的政府单位与执行官僚能不能落实,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文/陈小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