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題幹說的都是事實,史冊上從來沒有記載過商代大規模的人殉,彷彿夏商周的氣質是一脈傳承的,最多是孔子說的「始作俑者」(把人俑代替活人殉葬)。

但事實畢竟是事實,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蛛絲馬跡確是不少。

商代殘酷的人殉

商朝留給今天的映像無過於精美的青銅器、神奇的甲骨文和神仙打架的《封神演義》,而史冊上的商人無非是善於做生意以及「好鬼神」,甲骨片都是祭祀占卜後留下的記錄。

▲殘忍的人殉直至明朝才徹底廢除

而近代考古發現的大規模人殉遺跡則是嚇壞了現代人的小心肝,如此大規模毫無人性的屠殺足以讓後來者頭皮發麻,這是史冊上歷代暴君都沒能完成甚至不能想像的暴行。

殷商的殘暴從考古密密麻麻的人殉坑就可見一斑,甲骨片多有用活人獻祭的記載,其中有記錄一次性獻祭了三千人,而這顯然不會是最多的。

商代人殉剖析

其實屠殺自古有之,數千年歷史上滿滿的都是屠殺甚至屠城的記錄,但這些畢竟都是有目的的行為,比如震懾敵對方、消滅有生力量甚至僅僅為了邀功。

那麼,將如此多的精壯勞動力不厭其煩、代代沿襲而又毫無意義地殺死在殉葬坑裡,又是為了什麼呢?

第一,人殉的目的。

關於這一點或許我們可以從大洋彼岸的阿茲臺克帝國找找答案。

▲阿茲臺克帝國也熱衷於掠奪和獻祭

阿茲臺克人異常好戰且在與周邊部落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他們特異習俗之一是以活人為祭品,每年有數千人被祭神靈。

他們的獻祭儀式中有很多種殺人的的方式,通常是用石刀挖出心臟,或者被斬首,用箭簇或者標槍射殺。當然,也有比較文明一些的,這種被稱為為「剝人皮」。

為何要獻祭神靈呢?自然是尋求上蒼的庇護。

因此商人的祭祀行為也是如此。在商的文化中歷代先王都將成為天上的神靈,而大小貴族的先人也將成為小神,二者的法力自然是有區別的。獻祭人牲是為了尋求神靈(先祖)的庇護,而作為起碼的指標--數量,自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

商朝善於經商,祭祀在他們眼中也許就是在於神靈(先祖)做生意。用無數的鮮血來獻祭祖先換來部落的強大,而強大的部落則可以捕獲更多的人口來進行獻祭。

第二,如此大規模的人牲從何而來?

至少不可能是殷商的子民吧。

這個問題其實也簡單,奴隸來自戰俘,人牲也都是戰俘或者奴隸,他們在當時是被當做畜生甚至還有所不如的生物,他們來自殷商的對外戰爭或周邊國家進貢的戰俘。

▲西漢古滇國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

從考古來看,殷商文明的發達程度在華夏大地首屈一指,較之二里頭等疑似夏代遺跡要高出一個等級,而通過對同時代西岐所處關中渭河平原考古,發現他們還處於石器時代晚期,毫不誇張地說,殷商的對外戰爭如同降維打擊。

因此這是商人持續數百年將異民族當做祭品的資本,考古發現中,殉葬坑的冤魂除了中原人種,還有高加索人種,南亞人種、愛斯基摩人、甚至澳洲黑人。

史書上的痕跡

《封神演義》裏比如炮烙、挖心等專屬於商紂王的變態刑罰其實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史記》裡面就明明白白地記載過「醢九侯」(剁成肉醬)、「脯鄂侯」(做成肉乾)以及」剖比干,觀其心」的行為,還有被做成了肉丸子的姬昌長子--伯邑考。

其實這是有學問的。

疑點之一在於九候、鄂候和此時被關在羑里的姬昌都屬於四方諸侯長的重要位置。帝辛只是殘暴而並非昏庸,他應該知道這些人對於穩定邊疆的重要性。而諸侯長們也不是傻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尚且照顧不來,誰犯得著去觸怒一個殘暴的君王呢?

其實,商紂王敢拿這些貴人下手在於有恃無恐和有必要。

有恃無恐的依仗在於殷商強大的武力和天子的權威,但為何說必要呢?

▲方伯長子是個優質的祭品

因為祭品這個東西是有高下的,三牲齊備的排場絕對要比堆成小山的蔬菜看上去要有誠意,那麼一個身份高貴的祭品絕對要超過一堆自己都沒放在眼裡的奴隸。

當時天底下最高貴的人莫過於商天子,當然這肯定是不能上祭壇的。除此之外就是王叔(比干)和王弟(箕子、微子)等皇室近親和本部落最為高貴的四方諸侯長血脈了。

疑點之二在於這花樣百出的死法。自古殺人不過頭點地,一個頗有勇略才氣且在位數十年的帝王用如此幼稚且荒唐的手法殺人顯然不合常理的,僅僅用泄憤來形容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但換個角度想想,也許這就是人殉的不同手法呢?

人殉並非是一味的排隊砍頭,這在近代考古中就有許多發現。

▲「卯」的字面意思是屠宰並清空內臟之後並對半剖開掛起,類似於掛在在肉架上的豬羊,把人做成這個樣子真是難以想像的噁心和殘忍。

▲婦好墓中的青銅甗裡面有一個煮熟的頭顱

因此,所謂的肉醬、肉乾和肉丸完全可能是這些高級貴族上了祭壇之後的定製工藝,精細的處理恰恰應對他們高貴的身份,是否獻給最高等級的神靈亦未可知。

也許根本沒有《史記》或《封神演義》裏那麼多的故事,而僅僅是商紂王的一個念頭:借你們的生命和軀體來溝通一下我們家的先祖如何?沒有「否」的選項。

無獨有偶,宋襄公在曹南會盟時曾將鄫國的國君在睢水郊外祭祀天神,這與殷商威懾四方諸侯的手法如出一轍;而以賢能著稱的秦穆公在臨時死拉了半個朝堂殉葬,導致「士子百年不入秦」,都是給嚇壞了。

很湊巧的是,宋是殷商遺民,而秦則是商代將領惡來的後裔,說他們跟先祖一脈相傳貌似不為過。

西岐的黑歷史

通常來講,戰俘也不一定要親自去抓,比如15世紀的黑奴許多就來自非洲的部落戰爭,找一個代理人往往能節約很多精力。

「王今入大邑商。」《殷虛書契續編》3·24·1

「王纔在大邑商。」《殷虛書契後編》上18·2「告於茲大邑商。」《小屯殷虛文字甲編》2416

「大邑商」即是「天邑商」,是商人對於國都的美稱,同時於周邊民族而言也是一個不亞於後世「天可汗」的存在。

▲商代青銅文明的巔峯--四羊方尊

而周部落的祖先則從中原遷徙到蠻夷的世界,幾乎已經不分彼此了,後來遷居關中之後方慢慢進入半牧半耕的狀態。跟他們自誇的農業始祖民族不同,考古發掘發現這個時期關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態大同小異且非常落後,他們還在使用磨製石器作為主要農具,粗糙的灰陶則是居家必備,人口規模也都不過幾千或萬餘人,靠種植穀子、高粱和飼養牛羊生活。

當處在新石器時代的周人第一次見識商都的繁華和熱鬧時,想必是開了眼界的震撼和嚮往,還包含了一閃而過「彼可取而代之」的奢望。幾乎不敢產生絲毫違逆的念頭,轉而尋求了與殷商的合作。

▲西岐長時間成為了奴隸販子

「西伯侯」意味著殷商賜予的西方總代理職務,作為片區負責人的帶給周部落的好處是實在的,不光通過戰爭兼併了周邊許多部落擴充實力之外,還最終接觸並學習到了殷商先進的冶金工藝和社會制度,這也讓周人逐漸成長為能夠與殷商分庭抗禮的存在,進而找準機會取而代之。

但他們的義務並不輕鬆,甲骨文中經常有獻祭羌人的記載,而這個散落分佈於西方的民族恰恰是西岐的鄰居和世代聯姻的盟友,這些人牲的來路可想而知。

背負著道義上的內疚,「西伯侯」這位獵奴隊長必須源源不斷地將曾經的盟友送往朝歌的祭壇。

西周的虛偽

明確地講,殉葬、活人祭祀在《周禮》當中是明文禁止的,而整個社會也很少有大規模的屠殺奴隸行為,因此孔子貌似都不知道這段往事,反而揪著人俑陪葬來批判。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乾淨的。

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逸周書.世俘》

在祭臺下(也許就是傳說中的封神臺)西周武士將紂王的一百名倖臣用斧鉞砍斷手腳,任由他們在血水裡翻滾掙扎。同時送上祭壇的還有在牧野戰場上頑抗的武將、殷商的四十名族長,他們也被剝光衣服扔進了沸水翻滾的大鼎中,基本承襲了商代的人殉行為。

也許哀嚎聲越大,掙扎翻滾的越劇烈,就能夠說明奉獻給上帝的祭禮越豐盛吧。

▲伐紂的預演--孟津觀兵

上述是武王得勝返回西岐之後的事情,從屠殺的系統性和手法來看應該是輕車熟路,也許是周部落從殷商學來的,也許是在朝歌的耳濡目染,又也許是對於帝辛殺兄囚父之仇的報復。但絕不可能是曾經石器時代周部落的行為習慣,畢竟對於他們而言太奢侈了。

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乃適二女之所,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逸周書.克殷解》

周武王甚至將曾經的頂頭上司帝辛的頭顱一會掛在城頭,一會參加祭典,一會有送入太廟。這種赤裸裸的行為昭示了武王伐紂的真相其實是兩個部落不同文明間的死鬥,而非是拯救蒼生。

總之,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將他們和被推翻的殷商拉到了同一道德維度。而這樣的黑歷史是無法向世人和後人解釋的,唯有將黑鍋推給不能再說話的殷商並適當抹去某些記錄方可。

周公的天才構想

伐紂事件第二年周武王匆匆去世,周公得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了。

姬旦絕對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他制定的《周禮》以及配套的分封禮樂制度成功讓周成了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雖然大半時間都在苟延殘喘,但這也是所有曾經強盛一時的王朝所不能望其項背的記錄。

▲禮樂文化

西周政治文化體制的特點在於通過分封強化了姬姓氏族和功臣後裔對於廣袤領土的直接掌控和從屬關係,通過禮樂打造了天子高高在上而諸侯眾星捧月的思維方式。

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夏商對於鬼神的崇拜,西周的文化充滿了人文的氣息。

西周也喜歡占卜,甚至演繹出後世風水家、卦師以及街頭騙子飯碗的文王六十四卦,但擺脫矇昧之後的西周更多則選擇用天命來解釋政權合法性。他們從商之代夏和周之代商中吸取教訓,在不動搖「天命」的前提下,強調人的重要性並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強調兩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君權依然神授,但不能「敬天保民」的天子是不配得到天下擁護的。這舉意味著「上天」的本質是「愛民」的,而非商代諸神喜歡人牲的嗜血形象,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人殉和人牲必須被廢除,大家各司其職,各為其主,絲毫不得逾越,這包括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甚至奴隸。

但這種思想是有漏洞的,既然殷商的罪惡已經持續了整整六百年,那為何老天授予西岐的雷霆手段會姍姍來遲呢?因此在史書中,殷商的先王們大多都是好樣的,他們跟周天子一樣愛護百姓,而唯有帝辛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混蛋。

▲商紂王

因此諸如敲骨驗髓、破腹取胎之類的情況有可能是事實,卻不一定是帝辛的傑作。當然,一個殘忍民族的諸多罪惡都由他的君王來承擔(背鍋),這也許是不合理中的合理吧。

對於西周已經進行了的人殉行為,周公選擇將所有的污水潑給了帝辛和他寵信的臣子們從而彰顯殺戮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對於今後,則將絕大多數的人殉人牲行為進行了禁止。至於二者曾經的大規模殺人祭祀行為,還是當這種事情從來就沒有過吧!

從此,殷商和西周前期的罪惡都一併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天下的諸侯和百姓從此生活在了周禮的童話當中,三千年來無人知覺,直至近代考古的那一鏟子。


人殉在史冊上偶有見之,但如殷墟那樣的大規模殺人殉葬,中原史書中卻沒有見過。僅僅只有《後漢書·東夷傳》提到東北亞北部的索離人有「殺人殉葬,多者以百數」的記載。這是唯一一條大規模殺人殉葬的中文記錄。

殷墟西北岡殉葬坑

1934年,中央研究院發掘了安陽西北的西北岡祭祀區,以後陸續發現1400多個祭祀坑,一般認為殉葬者總數約為14000人。據體質人類學統計,這些屍骸包括了各類人種。然而,人們在中文文獻中可以很明顯看到「人殉」制度,但看不到大規模殺人祭祀或者殉葬的蛛絲馬跡。前者有很多例子,最著名的是秦穆公的良將子車氏三英,這種做法,一般俗稱為「陪葬」,是主人對侍從奴僕的一種賞賜,也是士人對君主的最高級別的效忠,見於《史記》、《詩經》、《左傳》等信史。後者,即大規模殺人殉葬,卻沒有文獻可證。唯一可以參照的中文文獻是《後漢書·東夷傳·夫餘》關於索離人的記載。

《後漢書·東夷傳》:初,北夷索離國王出行,……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土宜五穀。出名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棗。以員柵為城,有宮室、倉庫、牢獄。其人粗大強勇而謹厚,不為寇鈔。以弓矢刀矛為兵。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屬諸加,食飲用俎豆,會同拜爵洗爵,揖讓升降。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時斷刑獄,解囚徒。有軍事亦祭天,殺牛,以蹄佔其吉凶。行人無晝夜,好歌吟,音聲不絕。其俗用刑嚴急,被誅者皆沒其家人為奴婢。盜一責十二。男女淫,皆殺之,尤治惡妒婦,既殺,復屍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則有槨無棺。殺人殉葬,多者以百數。其王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焉。

這條記錄很重要,因為按照通說,殉葬制度廣泛盛行於歐亞草原遊牧民族之中,但索離國卻是一個定居民族,也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但卻同時實行大規模殺人殉葬。這與殷商不是很相似嗎?被認為草原民族的匈奴,實際上殉葬時卻更喜歡用「頭髮」作為象徵物。

殺人祭祀和殺人殉葬

大規模殺人殉葬的具體情形,按照殷墟西北岡祭祀坑的屍骸來推測,也並不是活埋,或者集體排隊進入墓穴而後填土等等想像中的方式。實際上,殺人殉葬是有著一整套儀式的,具體方式按照甲骨文有「卯」、「用」、「伐」等,都取法於動物殺牲祭祀的種種方式。這套方式見於甲骨文的一系列特定動詞。但是,所謂殉葬,無論是忠僕的殉,還是俘虜奴隸的陪葬,或者是活埋或者殺了以後埋,總是要埋到墳墓裏的。而仍有大量的屍骸並沒有埋在墳墓裏,而是安放在祭祀坑裡,這就不能稱為殉葬了,只能說是「大規模殺人祭祀」。

大規模殺人祭祀,文獻中可見於《逸周書·世俘解》,武王抓到了一百多個紂王臣子,在周廟的燎祭儀式中,舉行了大規模的殺人祭祀活動,其具體方法為「廢」、「伐」兩種,一些學者考證,「廢」可能是肢解,「伐」就是斬首,「卯」就是剖開。殷墟之中還有銅器烹煮頭顱、斬首等方式,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文字動詞。

《逸周書·世俘世》: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庚子,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陳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百謂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武王狩,……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於國周廟,翼予沖子,斷牛六,斷羊二。庶國乃竟,告於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於天於稷。用小牲羊犬豕於百神水土、於誓社。」曰:「惟予沖子,綏文考,至於沖子,用牛於天、於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於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

逸周書的這段文字罕見地還原了大規模殺人祭祀的現場,殺人祭祀伴隨著動物用牲一起舉行。武王本人明確說這就是「商人典」,即殷商的大規模殺人祭祀的儀式法典,也就是「燎祭」。實際上同時也是一次獻俘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喜歡將殷商與阿茲特克對比。但這有明顯的漏洞,阿茲特克殺人祭祀的宗教色彩和旨趣相當明顯,殷商殺人祭祀卻是與動物用牲一起舉行的,其意義是將某些特定的人,如戰俘、奴隸、罪犯、仇人、敵國君王等,像殺祭牲口一樣獻給祖先和社稷,其旨趣是軍事宗教、戰利品等等,與阿茲特克人的癲狂有所不同。

最後,殷商與索離人有如此相近的風俗,當然也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值得關注著繼續追尋下去。


從遠古奴隸社會(或更早)起,人類就有殉葬的習俗。中國歷史上沒有反奴隸制的社會革命,只是隨著人們文明觀唸的提升,蓄奴少了,一些帝王貴族逐漸以人俑代替大規模奴隸殉葬,最典型的如秦始皇兵馬俑。

但是在中國歷代的貴族官宦家庭中,蓄奴的事始終存在,只是慢慢地不叫奴隸了,叫家奴、奴才,但家主對家奴沒有生殺大權了,否則官府要追究的。

而在帝王家庭,給帝王殉葬一直到明朝前期都存在。有記載,如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死時有多名妃子殉葬。直到明朝中期有位皇帝(不記得名了)夫妻情深,一直拒絕納妃。他年老後想到,等他駕崩下葬時,若要讓他的皇后殉葬太不能接受了!他因而下令,從他開始,今後中國再不許搞活人殉葬。中國的殉葬之風到此為止。

至於考古發現殷商時的大規模殉葬為何沒有文字記載?我想應是,殷商時中國的文字(甲骨文)處於初創時期,還沒用於詳細記述歷史,只用於占卜。所以殷商的歷史屬口傳歷史,和周以後人們根據口傳用文字記述下來的歷史,有錯漏是必然的。所以國家才開展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考古發掘,對過去根據口傳後用文字記述下來的歷史中可能的錯漏進行驗證和訂正。


首先,商朝主要使用甲骨文,大規模的人殉在甲骨上其實有所記載的。另外,在人殉再一次以大規模的形式出現在明朝時,史書也是有記載的。

在後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記錄人殉人祭的甲骨數量可達1350片,卜辭達1992條。

從殷商建立到滅亡的數百年間,根據甲骨文可考的人祭數量多達14000餘人。

據載,有商一代,陪祭人數最多的一次發生在武丁時,陪祭奴隸人數高達500人。除了人數上可觀的殘忍外,人祭的各種方法也是駭人聽聞。因為過於血腥,筆者在此就不展開描述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殉制度開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陶俑、木俑殉葬制度。所以纔有了孔子的「始作俑者」一說。

當然,這一時期因為處於承接夏商周文明的特殊時期,所以人殉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馬上消失。比如,各諸侯死後還是以人陪葬。

秦始皇時期,根據秦二世胡亥的說法,凡是沒有給先帝秦始皇誕下子嗣的妃嬪都陪葬了帝陵,那麼這個人殉數量肯定也是不小的,但是由於秦始皇陵到今日也未發掘,所以具體數量仍然不可知。

之後一直到兩宋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官方的陪葬制度逐漸由繁到簡。而人殉制度也開始由明處轉向暗處,且規模越來越小。

明代,人殉走向復興,其規模直接攀升至商朝同等水平,朱元璋算得上是人殉陪葬皇帝中的佼佼者了。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命先帝後宮中無子嗣妃嬪一律陪葬孝陵。但具體陪葬了多少人,明代官方史籍也未明確記載。而根據當時的有關筆記顯示,此次人殉數量應該在40人左右。

其後的明朝皇帝基本上繼承了妃嬪陪葬的先制。明成祖死後,陪葬妃嬪30多人,即便是倡導後事從簡的明仁宗,其死後也殉葬了妃嬪7人。

明英宗朱祁鎮在被瓦刺囚禁期間,只有錢皇后一人服侍左右,嘗盡了人間悲涼,所以他繼位後就廢除了妃嬪殉葬的舊制。至此,明代人殉制度由明轉暗。

有清一代,雖然前期也實行人殉,但往往就是一二人陪葬,所以到此人殉制度基本上已經是逐漸走向衰亡了。


葬是藏,讀音西藏的藏,不讀收藏的藏。

葬的藏是防猛獸食肉動物將人納入食譜的禁絕方式方法,屬馴獸時代的產物。

尊者厚葬已接近文字產生時段了,即由標的記號式轉為符的符號式。

無尊卑時段裏,我們的人一個都不少,從而死者須歸一處葬。

葬本意,支木為架,藏屍架上,屍上遮草與木枝,漢字字型有示,北美洲人在歐洲人進入前仍用此葬的。

歸葬在1970年前河南省黃土塬區,是用土洞式集收幾年後,同輩人全齊後才埋入同墓穴地下的,上封土包為標號,名墳,墳下坑穴稱墓,極高大封土曰冢,冢圍出院,院內冢旁及前建享堂供堂列堂而名陵。

民僅家墳場,貴族王族壟斷冢與陵。通稱墓,但王族壟斷昭穆式。

墓園神聖禁地,閑雜人不得入內,否則殺滅。不潔不許靠近,否則殺伐。

潔凈是血統正統正宗,無其它無關。

廣義我們正統,你們.他們歸不正統。

墳墓享供祭處,又葆子孫後代永福享有處,外雜者禁近附近的。屬自人羣龍脈.龍穴的龍穴眼地點處。不可打撓幹撓的,莊嚴神聖之地。而神廟可任何人隨意進出的。可見比神廟高一等的。

近現代仿歐歸國的權威專家沿用毆制奴隸式,套解古中國一切,因將歸葬言成殉葬陪葬。

古中國有殉葬陪葬式,但純凈者及常隨侍者為陪為殉,其家榮光無限的,且多轉為不必勞做的食供糧的守墓專職人家了。

陪殉葬者本身更榮光無限的,因享墓主人同獻祭貢品的,且受墓主家族人眾頂禮供拜祭祀的。

奴與俘虜及仇家入不得祖墳宗墓家墳場邊處的,僅相當遠處作為祭品用的。且僅用頭顱,身軀及血只能臨戰伐前誓師用於祭旗用的。用畢埋於污地內,從而有亂墳崗或坑存在。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因為任何一個統治者關心只是如何去為自己歌功領,而決不會允許任何把它醜惡的一面寫入歷史的,所以史書上可信的不多,要看考古中的史實!


即使是真有此事,這麼多年,骨頭都會腐蝕殆盡!理論上所有的東西都不可能永恆存在!即便是黃金,鑽石!黃金即便曾經存在,也會被尋到的人溶成另一種模樣存於世間!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模樣和曾經記載的故事!只不過比一般的東西存在的時間更久一點而已!所以考古的遺跡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破毀掉就基本上永久消失!即便是轟動世界的兵馬俑,原來的樣子是鮮艷的彩陶色彩和光滑的釉面,而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黑白世界,原有色彩非常難以彌補,人為染色又失掉原有韻味,而留下永恆的遺憾,這也是現在遲遲不肯打開秦始皇陵的原因之一吧!


讀過史記嗎?司馬遷在武王伐紂中有一句,商軍不戰。知道為什周以後再無人殉了嗎?歷史書中,商王大墓的記載很清楚。讀書切忌一知半解。


近代也有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一說,何況千年前的商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