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個月去了澳大利亞參加活動,順便拜訪了我的朋友立夏和她的先生Victor。

立夏是中文系畢業的才女,曾在北師大就讀博士,之前在上海一所一流的雙語學校工作過,這十多年來一直專注兒童教育和認知發展的研究。

而Victor是漢學家、專業桌遊設計師和語言系統設計師,不僅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連四川話都說得特別溜。Victor爲劍橋大學翻譯過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千古文人俠客夢》,現在正在翻譯《論語》。之前我在《暖暖5歲認識800多個字,我是怎麼做到的?》裏推薦過的,暖暖的識字神器《翻對對》就是Victor設計的。

Kitablo《翻對對》

體驗過體制內的教學方式,也熟悉澳大利亞的教育環境,所以跟立夏夫婦很自然就聊到了關於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教育問題,聊到興致處,Victor還特意開車帶我去悉尼幾所私立學校參觀了一下。

在與立夏夫婦的暢聊中,我能感受到現在中國的很多教育理念越來越與國際上先進的理念接近了,當然,在目前仍然還有一些不同,有一些澳洲教育的理念,我覺得印象特別深刻。

“5歲以下的孩子我不教”

在跟立夏夫婦吃午餐的時候,Victor接聽了一個電話,是一名家長打來的。

因爲Victor非常熱愛漢語,也希望把漢語推廣給更多的孩子,所以他編著了海外孩子使用的卡通版中文教材《大大中文》,也開設了系列中文課程,當天就是一位家長來詢問漢語課的事。

Victor在禮貌詢問孩子的姓名之後,第一個問題問的是:“孩子多大?”待對方回答後,我聽到Victor回覆說:“不好意思,5歲以下的孩子我們不收。”

Victor告訴我說,他非常不贊同孩子在5歲以前,用坐在教室,使用教材系統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澳大利亞所有5歲前的孩子(就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只有一個教學方式,就是玩。

立夏說,她的兩個兒子小時候幼兒園的活動多得她這個中國媽媽有點受不了,三天兩頭幼兒園校就有各種的活動不說,還幾乎每週都會去校外,但從來沒聽孩子說過,學校學過什麼字母、數學等等。立夏一開始總擔心孩子的黃金啓蒙階段,這樣下去會不會玩傻了?

但事實證明,孩子是玩不傻的。兩個孩子在學校的活動中學會了辨認各種植物與昆蟲、垃圾如何分類、各種生活應急措施、甚至學會了當地土著的舞蹈。語言能力與邏輯思維也在這過程中發展得飛快。

澳大利亞每所幼兒園的教學遊戲都是自主設計,並且因爲每個老師的不一樣,可能會衍生更多的教學方式,但所有的幼兒園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教學評估標準。

我當時很疑惑的問立夏說,既沒有適齡課程,也沒有評估標準,那孩子的能力發展階段怎麼判定呢?

立夏說,雖然沒有評估標準,但全澳洲有一個學齡前的教學大綱,EYLF(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澳大利亞幼兒教育框架),所有的幼兒園都會按照這個教學大綱來設計給孩子的教學。(立夏還貼心幫我找到了ETLF的中文版,在公號後臺回覆“ETLF”就可以看到,公號:暖暖媽愛分享)

我仔細讀了這個大綱,其實各個細則都是圍繞着一件事,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在學齡前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認知並接納自我,欣賞每個孩子的不同。

立夏說,雖然家長收不到老師對孩子任何“硬標準”下的評估報告,但你會發現學校還是會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溝通能力、自我認知、自理能力、社會能力等等有要求,只是每一個要求都很巧妙的隱藏在了“玩”裏面。

孩子最重要的第一課是體育課

在澳大利亞的時候,我看到絕大部分人都有很好的身材,不論男女老少,都很勻稱緊緻,非常健康。而且在下午4、5點以後,會發現大量的人從各個寫字樓中出來,基本都拎着運動包。

澳大利亞人非常熱愛運動,澳大利亞也提倡體育成爲孩子最重要的第一課。在澳大利亞,基本所有戶外活動的場地,都養護得非常好,而且全免費。但要想在室內做一場文化活動,收費就相當的高了。

在澳大利亞,孩子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紀,社區就會有各種體育活動可以參加了。

悉尼幾乎每個區都會有一個叫做“小小田徑運動員”的組織,每週末舉辦田徑比賽和訓練活動,很多孩子剛會跑就開始參加了,一羣小朋友搖搖擺擺很努力地在跑道上你爭我趕的可愛景象,常常引得周圍的家長忍俊不禁。

除了週末之外,這個組織在週中還會爲孩子們免費提供由專業教練指導的培訓,立夏的小兒子就是在這個活動中愛上了田徑,已經堅持了幾年,除了週末參加集體培訓以外,自己也會在週中找到教練加課。每次看到兒子在運動場上酣暢淋漓投入訓練的樣子,她也能感受到兒子的熱愛。

目前其實國內的家長也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但是相比起澳大利亞人對於體育的狂熱,確實還有一段距離。

在澳大利亞,但凡週末和課餘,澳洲的很多父母都會帶孩子參與到各種體育運動裏去,會爲了孩子的一場比賽,跨省跨州的參與陪同。在他們的眼裏,運動是貫穿整個人生的一件事,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之前在主持Dr.魏的新書發佈會的時候,也聊起過關於運動的問題。Dr.魏說,其實體育運動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特別重要的促進作用,“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句話不知道給了多少家長誤導,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你會發現,運動好的人,往往工作生活也不會差。運動給他們提供了不僅僅是體力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在心智上潛移默化的歷練已然貫穿終身,越到人生後半程,這個優勢就會越顯現。

我覺得這也許就是爲什麼澳大利亞這個僅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早早的穩定在了發達國家的隊列裏,教育質量位列全球top 10內的原因。

多選擇的精英教育

澳大利亞跟很多發達國家一樣,同樣是屬於精英教育

比如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的教育體制下,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公立學校一般按區招生,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就近上學;但橫跨這三種學校之上,還有一種叫做精英中學。

全州800所中學裏,只有21所全制精英中學,宗旨是招收學業上有天賦的孩子,集中起來因材施教給與更適合他們學習能力的教育。精英中學的閱讀、寫作和數學平均成績據說一般在全州的前百分之二十五,2018年全州高考成績排名精英中學就佔據了前十名裏的八個,而且大部分精英學校還是免費的公立學校,所以想要進入精英學校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

立夏也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那就是最頂尖的精英學校裏的孩子相當多是華人子女。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學業教育,很多父母會花大量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課後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學習的強度雖然跟國內不能相比,但孩子的學業負荷也還是相當大的。

但隨着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很多的澳大利亞父母,也包括部分的華人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不侷限於上“精英學校”追求純學業優秀一條路。

立夏的孩子小升初的時候,在她看來可以有三個選擇:

一是公立精英中學;

二是較爲昂貴的私立學校;

三是家門口的普通公立中學。

立夏的兒子報考了精英學校,而兒子的好朋友Jason,曾一起被學校推薦去參加奧數比賽的孩子,卻沒有去考精英學校,直接進了家門口的普通公立學校。

立夏在跟Jason媽媽聊起來的時候,Jason媽媽說:最近的精英學校離我家單程也要四十分鐘,而公立學校就在我家街對面,孩子每天節省下一個多小時的旅行時間,去打打球做點別的感興趣的東西不好嗎?

其實,澳洲人重視孩子的教育,像中國父母一樣,家庭的相當部分開支也都會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不是想象中的“散養”。

但他們不認爲精英路線是唯一的。能進入精英中學當然好,但也不必過分勉強,因爲孩子的心理、情感、體能、社交各方面的發展也同樣重要。

而且他們認爲,不是隻有全方位人才或者學術上有成就纔算精英,在某個領域突出,比如:音樂、藝術、體育等等,也都是另一種“精英”,孩子完全可以多元化成長和發展,而家長更有責任爲孩子和家庭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這次是我第一次去澳大利亞,不論是澳大利亞的風光還是每個人傳遞出來的樂觀和熱情都讓我覺得非常喜歡,這次跟立夏夫婦瞭解到的澳洲教育也讓我覺得感受頗深。

教育有時是個很複雜的課題,有時又非常簡單,我並沒有覺得西方教育就一定很好,中國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優勢。不過在“因材施教,獨立思考,人格塑造”這個方面上,我覺得澳洲的教育還是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起點都不一樣,但對於我們父母來說,我們想要的是過好屬於孩子他自己的人生。

所以,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僅僅是侷限在高分與名校,還有更多的品質可以教給孩子,比如自信,尊重,溝通,生存技能,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這些纔是孩子能適應未來的優秀品質,也是教育的本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