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期喝以深度烘焙爲主的意式咖啡的朋友來說,第一次品嚐耶加雪菲往往是顛覆性的,因爲它的「酸」太鮮明瞭。

  若提前預設了咖啡該有的風味,甚至還會覺得這樣的酸難以下嚥,簡直像醋。但是,倘若對它多一份耐心,不急於排斥,細喝兩口便會發現,這樣的酸分明是一股令人愉悅的柑橘香呀。它層次分明,回甘充盈,花香四溢。

  這種鮮明的風味特徵,讓耶加雪菲成爲踏入精品咖啡世界後,必須嘗試的明星咖啡。也難怪會有咖啡店,把用耶加雪菲製作的拿鐵命名爲「香水拿鐵」

  通過品嚐耶加雪菲,我們很快能發現,原來咖啡還可以是一種果汁。它不是苦而醇厚的,而是酸爽多汁、新鮮馥郁的。

  水洗耶加雪菲科爾:

  一杯橘子糖味的輕盈果汁

  耶加雪菲,來自咖啡的發源地埃塞俄比亞。而耶加雪菲(Yirga cheffe),其實是埃塞俄比亞的一座小鎮的名字,這座小鎮位於埃塞俄比亞境內重要的產區——西達摩產區。

  埃塞俄比亞產區圖

  在過去的咖啡訂閱中,紅櫻桃、白櫻桃以及夏奇索都來自舉世矚目的西達摩產區。

  不過,因爲耶加雪菲小鎮產出的咖啡帶有經典的花香、明亮的酸質、優雅的柑橘香氣,所以被專門獨立出來,稱爲「耶加雪菲產區」。如今,耶加雪菲已經成爲埃塞俄比亞精品咖啡的一張重要名片。

  在地理環境上,耶加雪菲產區與西達摩地理環境非常接近:

  海拔高度爲1700米-2100米,全球海拔最高的咖啡產區之一。

  來自圖爾卡納湖等周邊三湖的豐沛水汽,以及複雜的地形,使這裏微氣候迥異,終年溫潤如春,從而孕育出屬於耶加雪菲的獨特風土氣息。

  如今我們所指的耶加雪菲咖啡,除了小鎮本身以外,還包括鄰近的子產區,如Wenago和Kochere。

  本期咖啡訂閱,爲了給大家帶來口感最佳的耶加雪菲,在測試了18支耶加後,我們選用了子產區Kochere(科契爾)的豆子。在中國,科契爾在許多杯測中,也被公認爲最好喝的耶加雪菲。

  而在耶加雪菲產區,科契爾也是幾個子產區中條件最優,產量也最大的區域。當地居民依靠咖啡生產和出口,已取得了不錯的經濟發展,公共設施遠遠好於周圍的村莊。

  科契爾的處理廠同樣引進了先進的處理設備,整個過程嚴格遵從生產G1等級咖啡豆的作業標準。所以,在地理條件和技術管理的雙重加持下,科契爾地區產出的咖啡豆一直有着高水平的表現,它口感乾淨,甜感及風味複雜程度也比普通的耶加雪菲更勝一籌。

  在烘焙師的演繹下,本期水洗處理法的耶加雪菲科契爾就像一杯輕盈的果汁。

  它清新宜人,帶有鮮明的檸檬佛手柑橘子糖的香氣喝完之後,這股宜人的香氣還會在杯中持續很久。

  烘焙師張宏濤:

  “比起烘焙師,我更願意成爲一位生活家”

  因爲同在北京,早在去年年中,我們便有機會提前認識本期烘焙師張宏濤。見面前便已得知他是一名世界體操冠軍,所以,這讓採訪前的我們好奇又忐忑。畢竟,一個曾經在領域裏觸摸到最高點的人,會不會特別高冷?

  但一見面,我們就發現自己想多了。張宏濤爲人親和而單純,並不會主動提及過去令人矚目的成績,對做咖啡烘焙這件事兒,也非常謙和。當我們好奇地詢問他,做烘焙師和做體操運動員有什麼不同時,他還笑着說:“做烘焙師就像在度假一樣,畢竟不用跟地心引力做抗爭,老是把自己倒掛起來。

  運動員時期的張宏濤,曾多次獲得體操世界盃鞍馬金牌

  與許多人不同,張宏濤參加系統的咖啡學習,並不是出於職業需求,而是純粹的好奇心。

  那時,還在做體操運動員的他,非常愛喝咖啡。不過,當時精品咖啡並不如現在流行,普及咖啡知識的渠道也遠不如現在豐富,周圍的咖啡館,大多是貓貓咖啡館或是小資咖啡店。所以,張宏濤便萌生了去專業機構學習咖啡的念頭。

  13年,因工作原因,張宏濤去上海溜達了一陣子。無意中,他走進了一家14平米的小咖啡店——質館咖啡。也是在那,讓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嘗試了精品咖啡。

  當時,店員正好爲他推薦了耶加雪菲。第一次嘗試埃塞的淺烘焙咖啡,他只覺得酸到不行,“因爲從來沒有接觸過帶有酸味的咖啡,感覺這杯簡直跟醋一樣”,完全顧及不到裏頭的香氣。於是,他便和咖啡師聊起了咖啡知識,並決定在上海蔘加咖啡課程。

  一來二去,他還和質館咖啡的店員成了朋友,甚至會鑽進吧檯,興致勃勃地幫店員們洗杯子。

  儘管去學習咖啡純粹是興趣使然,但咖啡無疑爲張宏濤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十多年的運動員生活,讓他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可畢竟生活圈子特殊,對外界也難免畏懼:“那會兒不敢自己一個人逛街,自己在馬路上走會覺得很尷尬。”

  即便是參加咖啡課程時,他依然很害羞:“在自我介紹時,感覺和大家有說不出的不同。還經常會有不太熟的人想看我翻跟頭,覺得自己像是從動物園裏出來的(笑)。”

  不過,這份尷尬與不適,迅速成了的重要出口,讓他從較爲封閉的運動員世界,走向了一個更加開闊的圈層。也正是在上海的咖啡課堂上,他認識瞭如今的妻子美麗。這一系列連鎖效應,逐漸讓他決定放棄體操冠軍的光環,成爲一名咖啡職人。

  而這一過程,無疑要付出巨大的勇氣,用他的話來說,就像死了一次一樣。

  因爲作爲職業運動員,他們從幼年時期進入體制,直到結婚以前,都沒有太多生活閱歷。而想從這個小社會裏跳出來,意味着捨棄冠軍光環,捨棄20多年的努力換來的認可,甚至是朋友。可他知道,自己並不想一直呆在運動員的圈子裏。

  2015年7月,張宏濤和妻子於美麗一起在北京開了屬於自己的咖啡店A.omenCafe。很快,A.omen 成了兩人的小小烏託邦,爲新朋舊友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

  在經營上,他與美麗更是傾注了心血。爲了讓顧客更好的咖啡體驗,倆人從不噴香水和用有香氣的護手霜。夏天,每次喫飯,他們都會去馬路上,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會打開窗戶坐在通風處快速喫飯,以免讓客人聞到飯菜味道。爲了獲得更專業的知識,張宏濤開始系統學習烘焙,正式走上烘焙師的道路。

  就像最初學習沖泡咖啡一樣,烘焙豆子的過程,對他來說美妙萬分。

  第一次接觸生豆時,他會好奇地琢磨生豆的氣味。他說,品質好的生豆氣味非常香甜,比如有些巴拿巴的豆子,有一股哈密瓜剛切開的甜香氣;哥斯達黎加的日曬,帶有葡萄乾的氣息。那種香氣,是食材的天然氣息,非常有魅力。

  烘焙的過程也同樣充滿喜悅:

  把生豆放到爐子裏面,透過視窗,觀看豆子在裏面發生變化的過程。香氣不斷釋放,像是一部交響樂,從最初慢慢地代入,到後面的高潮迭起,讓人心生愉悅。

  而這種嗅覺上的享受,其實和沖泡咖啡非常相似。不過,與咖啡衝煮相比,咖啡烘焙是一套更復雜的體系,除了認識咖啡本身,還要掌握化學氣體、燃燒溫度和基礎機械工程等知識,這裏頭,可以說充滿了危險。

  張宏濤說,有一次烘焙機剛裝好,還沒有等到烘焙外部環境處理的設備時,他就把排煙管甩出窗外試起機器,因爲沒考慮到風向的問題,一爆後整個操作間都瀰漫着白煙,二爆後又變成了青煙:“當時我覺得窗外的行人肯定會報警,都想好了怎樣向消防員道歉了。”

  開店這件事,讓張宏濤順利地走上了烘焙師的道路,但咖啡店卻因城市規劃的原因關了門。

  這讓倆人都非常不捨,至今,那條衚衕的風、樹葉縫隙下漏出的光斑、A.omen大窗子外瓢潑的大雨、門前的老太太還一一印在倆人的腦海中。

  儘管店關閉了,可倆人卻把那種生活狀態延續到了家中,他們把店裏的咖啡機、綠植都挪到了家裏,並對房子做了改造,方便朋友們來家中小聚。

  貓咪小露娜

  “我們現在的烏託邦,就是我們家裏。”張宏濤說。

  比起成爲一名咖啡師或烘焙師,他更希望成爲一個生活家。童年時,長期喫集體食堂,過集體生活,讓他特別想擁有自己的生活狀態。而成爲一名烘焙師,在他看來,是直抵生活本質的不錯路徑:

  “一直到最後,我發現面對體制的那種無力,我被咖啡拯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