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真米哥。

  喜歡荷花與旗袍、喜歡傳統文化的麥蘭姐

  教會了我一年四季的“廚房錦囊”

  現在,她又將對應各個節氣,

  推出可口的茶飲,

  既美味,又養生。

  大家快來和我一起學吧!

  大寒:防風禦寒爲重

  文/至靜德方

  “心藏後凋節,歲有大寒知。”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2019年1月20日16:59:27,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0°,“大寒”節氣正式登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就是見前面小寒的解釋。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逸周書·時訓解》稱:“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這大寒三候,說老實話,我一個也沒看懂。

  “它的意思是說,到了大寒節氣,歇冬的母雞就開始產蛋,準備孵小雞繁衍後代;再過5天,鷹隼之類的鳥兒盤旋捕食更加猛烈,一方面是抵禦寒冷,另一方面是儲備能量,等待開春展翅高飛;又過5天,連河塘中央都會結起堅硬的冰層。”麥蘭姐的解讀,讓我彷彿看到天地閉塞的時節即將過去,欣欣向榮的時節即將到來。

  “過完大寒,又是一年!”清晨喫着早餐,我不由感嘆道。不知不覺,又快過年了。

  “是呀,大寒是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也是從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這時的養生保健重點是防風禦寒。”說着,麥蘭姐給自己斟了一小杯酒。

  “您怎麼早上就開始飲酒啊,酒量真夠大的!”我開玩笑道。

  “我喝的是人蔘黃芪酒”!說着,麥蘭姐也給我倒了一杯:“古語云‘小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可是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養生智慧哦! ”

  喝一口,辣乎乎、熱乎乎。

  “需要注意的是,防風禦寒不僅是指防止冷風的侵襲、抵禦寒冷,更是說要防止風邪、寒邪對人體的入侵。冬季是寒邪最活躍的時期,春季則是風邪最活躍的時期。”麥蘭姐邊品着酒,邊詳細講解:

  “古人倡導此時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主要是爲了滋陰補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讓風邪和寒邪沒空子可鑽。”

  “哦,明白了!但爲什麼非要在早上喝人蔘黃芪酒、晚上喫杞菊地黃丸呢?”

  “這是因爲在早上陽氣上升時喝下前者,可以補氣壯陽;在晚上陰氣較盛時服用後者,可以滋補腎陰和肝陰。”

  接着,麥蘭姐還補充道:“冬天時,很多人會迎風流淚,被冷風一吹就淚流不止。中醫認爲,這種情況多是肝腎兩虛、精血虧耗招引外風所導致的,喫滋陰固精的杞菊地黃丸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雖說人蔘黃芪酒和杞菊地黃丸有很多與大寒節氣相適應的養生用途,但也並非人人適用。如果沒有明顯的氣虛或是腎陰、肝陰虧虛症狀,就不宜多服用。

  聽麥蘭姐這麼一說,我趕緊在手機上搜了搜這些症狀表現:

  氣虛症狀,主要表現爲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語聲低微等;

  腎陰虛症狀,主要表現爲腰膝痠軟、兩腿無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等;

  肝陰虛症狀,主要表現爲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等。

  對號入座,最近有些失眠多夢、精力不濟,那是腎陰虛的症狀,適合服用!我便放心大膽地又喝了兩口人蔘黃芪酒。

  “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大寒依然是進補的好時節。不過,無論是藥補還是食補,此時都要注意調整強度。”麥蘭姐要走了我的酒杯:

  “大寒時進補的量應逐漸減少,以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適當喫些雞肉、狗肉、羊肉還是挺不錯的,但在喫溫補的肉類時,不宜再多喫生薑、大蔥等辛散的食物,也不適合大量飲酒,況且這是補酒。

  “可我感覺還沒補夠呢,開春怎麼打虎?”實話實說,我還沒有解饞癮。

  “不如這樣,小真米,我們做一道節氣美食怎麼樣?”麥蘭姐取出1只約1斤重的童子雞,搭配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朮10克,加入姜蒜鹽酒等調料,開始文火慢燉起來。

  “這叫芪杞燉子雞,是大寒節氣的傳統養生美食,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1個小時後,雞肉香伴着中藥香瀰漫了整個房間。

  “酒少喝,雞肉管夠哦!”麥蘭姐笑吟吟地端上一盆雞肉,我大快朵頤,頓覺酣暢淋漓。

  歲月流轉,大寒是天地萬物循環往復的節點,是酷寒的結束,也是新生的開始。

  除舊佈新,是這一時節的主題。

  雖然堅冰猶在,但是厚厚的冰層下面,已經有了融化的跡象。

  雖然萬物震動,但是人們更要定下心來,磨鍊心性,提高能力;清理過往,期盼未來,靜待春暖花開。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