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初,印度的笈多帝國建立。在笈多帝國時期,婆羅門教演化成印度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廣泛傳播。幾個世紀後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四處征伐,入侵北印度,在該地先後建立了多個王朝,為之後的德里蘇丹國奠定了基礎。德里蘇丹國是印度第一個較為穩固的伊斯蘭政權,歷時很長,從1206年到1526年。在此期間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在雙方互相碰撞、影響的時候,巴克提教派運動誕生。

錫克教標誌

巴克提運動又稱虔信運動,12世紀興起於印度南部。13世紀以後,巴克提運動傳入北方各地,主要流行於城市和下層群眾中,強調眾生平等的原則,強調一神信仰,反對偶像崇拜和種姓制度,支持簡化宗教儀式,還稱印度人和突厥人(德里蘇丹國由突厥人所建)是用同一種黏土做成的。巴克提提出了各種折中主義觀點,希望能消除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隔閡。

錫克教的金廟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錫克教創始人古魯那納克走上了歷史舞台。他生活於德里蘇丹統治後期和莫卧兒王朝前期的過渡階段,那時國家動蕩、社會不安,很多人希望能出現聖人、神明來拯救他們。那納克屬於剎帝利種姓,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痴迷於神學,一直鍾情於花費大量時間與聖賢探討問題。

在蘇拉坦普爾,一位穆斯林吟遊詩人和那納克結識。《聖人的傳記》中記載他們時常在一起吟誦神曲,每天清晨那納克都要到河裡洗浴。有一天,他在沐浴時與神進行了對話,神賦予了他神聖的使命。之後他就在河裡消失了三天三夜,等第四天他終於出現時他講的第一句話是:「世無印度教徒,也無穆斯林。」此事發生在1499年,那納克終於找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真理,這也標誌著一個新宗教——錫克教的誕生。

帶著錫克教頭巾的卡梅倫

得道的那納克便開始四處遊歷向人們傳教。他在1500年踏上旅途,共出遊5次,花費24年的時間,足跡甚至遠達阿富汗、土耳其、巴格達等地。他將他的教義概括為三個詞:工作、敬神和分享所得成果,對很多民眾很有吸引力。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期,他把自己的宗教領袖位置傳給了一位最忠實的信徒,從此錫克教不斷發展,到今天生命力依然旺盛,教徒遍布全球。

參考文獻: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張占順:《論印度錫克教的產生》,《上海商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看到阿米爾汗了么?類似。他是穆斯林,不崇尚印度教,想改變印度教,又想和印度教和平相處融合印度教徒,怎麼辦?搞個中間中和教派,避免相互衝突。這就出現了錫克教,是穆斯林中的和平人士的思想做派。另外一派權力貴族則想辦法直接統治印度教徒,搞血統控制,混血印度權貴,掌控婆羅門。這一派成功掌權至今,是新印度教,比錫克教更能讓老印度教徒接受。前兩天的電影鬧事事件說的就是這個情況,印度教徒不肯揭開這個傷疤,不允許上映什麼王妃電影,這在他們心裡是永遠的痛。國家教派被人家偷偷的給串種了,還不能反對信仰,真悲痛。有點狸貓混太子的意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