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於休斯頓舉行的「百年星艦」討論會上,有關專家認為執行打造一艘恆星際飛船前往另一個恆星系統進行探索不僅能提升人類的宇航技術,也會對地球產生新的認識。第一位非洲裔的美國宇航員梅·傑米森(Mae Jemison)認為太空探索是人類迫切的需要,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太空探索一直都是人類發展計劃的一部分。梅·傑米森正在領導著「百年星艦」計劃倡議,其目的是在100年內將一艘宇宙飛船派遣往另一顆恆星。

恆星際航行的主要障礙是動力系統:反物質發動機最大功率可使飛船以40%光速前進

為了實現該計劃,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聚集在休斯頓,從9月13日至16日探討恆星際宇航飛行的目的性、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等。根據美國前總統、本次專題論壇會的名譽主席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介紹:「我很興奮我們有機會作為未來宇航技術領路人,並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我只希望100年後我們能起航。」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為「百年星艦」計劃投入了基礎資金支持,目前由多蘿西·傑米森基金會進行運行。

該計劃的領導者旨在通過這些資金不但要召集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且還需要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宗教領袖和哲學家等,來解決星際旅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各方面問題。由於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超過了4光年,即半人馬座α星,即便是目前飛行最快的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需要7.5萬年才能到達。因此前往另一顆恆星系統進行探索需要新型的宇航動力系統,還需要新的宇航飛行生命支持技術和社會結構等,人類進行恆星際航行將需要多代繁衍才能延續這趟旅程。

前宇航員梅·傑米森認為執行人類首次恆星際宇航飛行需要全人類的參與,並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改變外層空間是屬於火箭專家和宇宙學家、新生億萬富翁羣體領域的概念,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該計劃。「百年星艦」計劃不僅是項空間計劃,地面上的能源建設也將從中受益,比如恆星際宇宙飛船的動力系統主要思路之一是研發核聚變推進發動機,這也是一種未來潛在的替代能源技術之一,這樣的航天技術在發明過程中也可以應用於改變地球。

即便是目前速度最快的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速度為17.05公里每秒左右)也需要數萬年才能接近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只有將速度提升至75倍以上才能在一百年內完成半人馬座α星的恆星際旅行。如果要了解星際旅行的困難,必須理解宇宙空間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概念,僅僅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座α星,這趟星際旅行的路程大約是日地距離的26.6萬倍,即26.6萬個天文單位。如果考慮下光的速度(這是目前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太陽光需要花八分鐘才能到地球,而光從地球到半人馬座α星需要花四年以上。

手槍子彈的速度為每小時720英里,按這個速度需要400萬年才能抵達半人馬座α星,最快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需要7.5萬年才能抵達。目前宇航技術使用的化學能火箭的速度明顯太慢,在一百年內抵達半人馬座α星需要打造每小時300萬英里速度的宇宙飛船,科學家認為核聚變動力和反物質推進技術的火箭才能完成這項任務,但這些技術還處於發展之中。此外,物理學家發現宇宙飛船可能藉助空間的翹曲進行恆星際航行,利用該原理的動力技術被稱為「曲速引擎」,可實現超空間、超光速航行,同時也不違法物理法則。


我們不可能使用高速航行方式,那樣即使一個原子也會讓飛船受不了,在大氣層裡面速度都上限,宇宙空間也一樣,主要是相對運動產生的動能。要說安全也就超空間了,或者飛船足夠大,高速下經的起粒子的碰撞,但到了目的地也千瘡百孔了,雖然說星間是真空的,但在原子級別看到處都是危險。


目前人類進行星際旅行最大的短板是能源,化學能源遠遠達不到進行星際旅行需要的速度,如果未來人類能將核能應用在飛船上,或許有希望抵達太陽系以外的星球


星際旅行可以看成一件簡單的事就是用雙手(引擎)拽著一根綳直的繩子(動力來源)前進,這根繩子是關鍵(也許是暗物質,也許是星系引力波,也許是穿越空間維度(最簡捷的方法),也許是反物質,也許是宇宙間未被人類發現的其他自然力場)


星際旅行,目前還停留在科幻,如果在漫無邊際的星空穿梭,以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如果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利用大自然的動力資源有可能實現星際穿梭,比如磁場、黑洞等原理。希望有一天去太空旅行,就像現在坐飛機一樣方便,科學家們加油吧。


我對科技知識瞭解並不多,有些事隨年齡增大出現光怪離奇的幻覺,人類在深空探索中阻力主要是重力場,我想;如果成立反重力實驗,在未來取得一成功,離開地球,進行星際旅行就會容易多了,發明一個反重力平臺,人類想到哪裡就到哪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