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12歲孩子的求知慾

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這4個字

是最好的教育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個公益短片刷屏了,很多人看了後都爭相轉發,也瞬間明白了:

這4個字,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短片中,小女孩珠珠陪媽媽一起在菜市場賣菜。

她們的攤位生意慘淡,因爲賣不到錢,母女兩人的生活甚是清貧。

一天,珠珠看到隔壁賣豆芽的攤位生意很好,便提議媽媽:“我們也可以種豆芽

芽來賣嗎?”

經營着本小利薄生意的媽媽,看了看自己的攤位,又想到種豆芽會遇到的困難,臉上浮現了一絲的停頓與猶疑。

就在觀衆都以爲媽媽不敢嘗試,而拒絕女兒的想法時,媽媽突然看着女兒,堅定的說:“我們試試。”

於是,她們便有了第一次嘗試。

可毫無經驗的母女倆,將豆芽種植在陽光下,這根本無法種植出好的豆芽。

看着枯死的豆芽苗,母親微笑着告訴女兒:“沒關係,我們再試!”

有了第一次的失敗,堅韌的媽媽找來書本,希望從中得到訣竅。

儘管母親只上過小學,書上的字都認不全,但她仍陪着女兒一起研究。

很快有了改進方法,她們找來布料蓋在豆芽上,渴望成功的珠珠問:“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依然信心十足:“我們試試!”

但結果讓母女二人又陷入了沉默,第二次嘗試又失敗了。

原本貧窮的生活,因種植豆芽變得更加窘迫,而媽媽還是沒有放棄,擡頭又對女兒說出了那句充滿魔力的話:“我們試試!”

終於,她們找到了失敗的關鍵原因,沒有給豆芽按時澆水,在第三次嘗試後,母女二人大獲成功。

在欣喜若狂的同時,媽媽還不忘鼓勵女兒:“要不要去嘗試種植別的東西?”

而此時的珠珠,已經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這一次,變成了她勇敢而又堅定的對媽媽說:“我們試試!”

正如短片中女孩說的那樣: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

這份養料不僅滋養着豆芽茁壯成長,也將一個貧窮家庭的女孩滋養成爲一位博士生。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在緊急情況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韌勁去迎接挑戰。”

父母不壓抑孩子的天性,經常對孩子說“我們試試”,並帶着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培養出孩子堅韌勇敢的品行,終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一直被很多幼教老師奉爲經典。

動畫的內容是這樣敘述的:

兒子帕特第一天上學,蹦蹦跳跳地走在街上,突然被路邊的小提琴演奏吸引,興奮地開始模仿起來。

而爸爸卻不爲所動,遞過來了書包,提醒他說:“這不是你該做的,快去學校纔是你現在該做的。”

於是帕特依依不捨來到學校,他想起剛纔的一幕,便興奮地畫在了紙上。

儘管很有繪畫天賦,也畫得很逼真,卻被無情地指出:“這不是你該做的,ABCD纔是你該學習的東西。”

日復一日,帕特被“規定”着,禁止嘗試新事物,禁止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

但漸漸地,帕特越來越不開心,一直到最後,原本有天賦的帕特,也變成了一個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人們常說:藝術源於現實。

短片中的爸爸其實就的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他們不顧及孩子的想法,看不到孩子的天賦,甚至阻礙着孩子開發興趣。

孩子想學小提琴,覺得孩子是瞎折騰;孩子想看漫畫書,覺得孩子在做無用功;孩子想做家務,還覺得孩子是幫倒忙;

上週末,我帶着女兒去她同學思思家做客,玩了沒有倆小時,淨聽思思媽在咆哮了。

思思,不要亂畫了,你畫的都是啥呀,又不能成畫家。

思思,不用你摘菜,竟在這添亂。

思思,你說想學游泳,還是算了吧,你也成不了運動員;

一直到喫完飯,我都沒看到思思笑過一回。

我去安慰她,反倒被她說的一句“我真沒用”嗆得說不出話來。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獲得一次次成功的體驗。”

孩子的很多天賦都需要開發,很多品行也需要培養,如果第一次嘗試就被打壓,那他一生都會活在自卑之下,更不會有大出息。

上世紀七十年代,紐約有個叫愛德華的牙科醫生,他有一個從小就愛鑽研的兒子,名叫馬克。

在電影《星球大戰》大熱時,小馬克被電影的藝術效果深深吸引,突然有了拍電影的想法。

“那我們試試吧!”這是愛德華對馬克想法的第一回應。

說幹就幹,愛德華不惜重金爲兒子買來了一臺手持攝像機。

機器很重,幼小的馬克哪裏能扛得動,繁忙的愛德華就抽出時間,主動扛起機器,和兒子合作拍了第一部影片。

又有一天,10歲的馬克突然告訴爸爸,自己對編程很感興趣,想學習編程。

在那個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代,10歲孩子想學編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然而對於兒子的新奇想法,愛德華再次迴應說:“那我們試試吧!”

要知道,愛德華對編程一竅不通。

然而在他的教育理念裏,只要孩子感興趣,願意嘗試的事情,他都可以支持,不做任何阻攔。

後來兒子馬克考上了哈佛大學,在父親鼓勵精神的影響下,大學期間他創建了一個社交軟件,後來僅用幾年時間,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帝國。

這個社交網絡就是衆人皆知的Facebook,而這個敢於嘗試新事物的孩子,就是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徐小平說:

“人生就是永不停息的探索,要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尋找自己的天性。

父母要尊重並呵護這種天性,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顯然,正是愛德華的“我們試試”的教育理念,才讓扎克伯格擁有勇氣去創新,開拓了一個新的社交時代。

人們常說:“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事情都會發生。”

在育兒理念上,父母看似支持的僅僅是孩子的一個想法,其實,支持的是孩子的一生。

在一季《爸爸去哪兒》中,吳尊作爲父親,就曾因爲女兒neinei的一句話情緒失控,淚流滿面。

村長問neinei:爲什麼以前離開爸爸會哭,這一次離開爸爸卻沒有哭?

neinei天真的說:“因爲爸爸告訴我,你要勇敢。”

其實,看過節目的人都知道,吳尊不僅僅是嘴上告誡女兒要勇敢,他更是在女兒面對新事物時,一邊鼓勵嘗試,一邊和女兒一起去挑戰。

之前網上就流傳着一則,吳尊爲女兒示範玩滑滑梯的視頻。

起先是女兒站在滑梯前,想嘗試,又害怕而止步不前。

吳尊沒有說教,更沒有嘲笑,而是放下明星身段,親身爲女兒示範了一番。

看到爸爸的示範,女兒終於有了勇敢的第一次嘗試。

遇到挑戰,一起嘗試,吳尊的這種育兒理念慢慢地根植在了neinei的內心,短短的幾年後,就讓neinei從愛哭怕人的小蘿莉,長成勇敢愛助人的大姑娘。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孩子可能不記得你說了什麼,但始終記得你做了什麼。

父母帶着孩子一起嘗試,更能教會孩子自己揮動翅膀飛向天空。

白巖鬆曾說:

“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

成長應該是立體的、真實的,不斷犯錯誤的。”

如果孩子突然有新奇的想法,有求知的意願,父母最該做的,就是在靠譜的範圍內,給與他無盡支持,並身體力行地帶領他去嘗試。

不壓抑孩子的天性,不束縛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的思維和性格,在成長路上自由而奔放地生長。

那些嘗試,那些經歷,那些風景,全都會融入孩子的骨子裏,成就孩子一生的高度,照亮他一生的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