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只有早早出名,你才能享用名譽給你帶來的一切!這就是張愛玲的世界觀,而她也是這樣做的。

據說,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已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20剛出頭,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而紅,成為中國文壇上一顆新星。隨後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一舉奠定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

張愛玲一生中的確有許多方面是令人不齒的。最大污點有兩個,一是與漢奸胡蘭成的畸戀。不過這只是個人感情上的問題,還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二是在上海淪陷時,高調參與日本侵略者主持的各種文化活動,為日偽文化刊物撰寫了不少文章,雖不都是對侵略者明目張胆的歌功頌德,但諂媚之作不少。比如1944年她在淪陷區期刊《天地》發表的散文《雙聲》就說:「同西洋與中國現代的文明比起來,我還是情願日本的文明的」……在「文明」的日本人正在大肆屠殺中國人時,她竟說出了這樣的話,當時就引起許多有正義感的文人的抨擊。所以,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編撰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將張愛玲列為文化漢奸,也無怪乎楊絳先生會看不起她了。

所謂一俊遮百丑,不可否認,張愛玲的確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女作家,特別是她的《傾城之戀》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男女之間愛情的美妙與無奈,是能打動很多讀者的。其實這種現象古而有之,比如唐代詩人宋之問,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盡多少他鄉遊子的人間至情,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也是一個以面首邀寵武則天甚至是殺外甥奪詩的無恥之徒呢?


我覺得楊絳對張愛玲無所謂喜歡不喜歡,她只是吐槽。這種吐槽在我們普通人之間不也是存在嗎?一吐槽就說是不喜歡某人,也有點上綱上線了。

首先,她說不喜歡張愛玲的長相,說她高中時代「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同學都看不起她」。這是事實,張愛玲自己也說過,自己高中時代是最自卑的時候,只能穿繼母的舊衣服,而自己上的偏偏是真正的貴族學校,在一群公主中做一隻醜小鴨,被人看不起也是正常現象。

其次,楊絳說張愛玲「文筆不錯,但是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張愛玲描寫人生的荒誕,和楊絳、錢鍾書不是一個路子,儘管他們都善於諷刺,但是張愛玲對人性嘲諷的更徹底更不留情面,吐槽她筆下的角色只能代表一家之言。更何況,楊絳誰不吐槽?她還曾吐槽巨著《紅樓夢》,說曹公筆下的林黛玉「一雙似笑非笑含情目」寫的莫名其妙,認為沒有一點深閨淑女的樣子,這是「招徠男人的目光」。

最後,楊絳說到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舊事,說自己對漢奸不能寬容。張愛玲相當於孤身一人,沒有家庭溫暖,孤立無援,在這樣的情形下,遇到一個知冷知熱的人墜入愛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經歷過日據時代的人來說,不能接受也實屬正常。

最重要的一點是,楊絳評價張愛玲的語言都是在和別人的私信中暴露的,其實,在私下吐槽別人是人生樂趣啊,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人後無人說?這兩位本身沒有交集,就此說不喜歡有些不嚴謹呀。


沒怎麼讀過楊絳先生的作品。聽說她也不是平凡之輩。至於她不喜歡張愛玲我不太知情。如果有,那也是女人之間的嫉妒心吧。女人和女人之間,很微妙,越欣賞,她可能越去損兩句;不如她的,她可能去讚美幾句。

楊絳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賢妻良母,豁達通透。給我們現代人很多有用的啟示。對於張愛玲,我們更多的是欣賞,就像欣賞一個藝術品一樣,欣賞她,被她吸引。她們兩個不能相提並論。

每個女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也沒有必要去過於糾結吧和評價。聽從神的召喚,只尋找自己的,不要理會別人的。


張愛玲與楊絳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在她們的人生態度便可以看出來,一個是與誰爭都不屑,一個是出名要趁早。

張愛玲的早年經歷大家都知道,生在一個滿屋子的前朝遺老遺少的家中。母親因為實在受不了丈夫,便選擇了與姑姑一起去國外留學,只留下了年幼的張愛玲與弟弟。之後父親再娶,繼母對待張愛玲與弟弟也是百般可待,姐弟二人便只能夾縫裡求生存。

這樣的童年經歷又怎麼能與自幼在愛中生長的楊絳先生互相喜愛呢?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他們夫妻除了標榜自己的所謂愛情,喜歡過誰?


張愛玲和楊絳都是我國近代的才女,張愛玲以小說著稱,她的《沉香屑》、《傾城之戀》、《半生緣》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作品,而且文字細膩,又充滿著鋒利的尖銳感,這很符合她高傲的本性;

而楊絳先生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本身才氣斐然,《幹校六記》、《走到人生邊上》、《我們仨》是她的經典作品,不僅如此,54歲那年她還翻譯了《唐吉坷德》,直到今天也是最好的翻譯版本。世,享年75歲。對比起來,楊絳比張愛玲大9歲,多活近40年。

同時代的兩位傑出女子,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性格特徵,又皆學貫中西,博聞強識,涉獵面廣,聰明絕頂,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視。更為有趣的是,兩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間「美譽」,時刻與塵世保持距離,潔身自好不可逾。

把她倆放一起,不管是楊絳還是張愛玲,估計誰都不願意。

大家可能覺得楊絳先生是依附丈夫錢鍾書才被世人所熟知的,其實恰恰相反,楊絳比錢鍾書出名得早,1943年——1944年,楊絳的作品《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就在上海公演,而且場場爆滿,而此時錢鍾書只是一個無名之輩,是後來楊絳自己為了扶持錢鍾書寫作,自己一個人承擔家裡所有的體力活,還時刻勉勵錢鍾書寫作,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圍城》,所有楊絳先生是一個很偉大的女人。

但就是這樣兩個才女,之間居然也產生過摩擦,張愛玲很欣賞楊絳,但是楊絳對張愛玲卻並不看好,這倒是有點出乎意料,和一貫的溫文爾雅的楊絳相去甚遠,楊絳曾經也直言自己對張愛玲心存偏見:「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敵人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

楊絳已經說得很明顯了,不喜歡張愛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張愛玲跟胡蘭成之間的關係不一般,胡蘭成是臭名昭著的「文化漢奸」,所以當時所有有骨氣的文人都以其為恥,可是張愛玲偏偏深愛胡蘭成,因為難免受到「池魚之禍」,在楊絳看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放在一起,自然應該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頭一等的位置,可是張愛玲卻不是這樣,哪怕胡蘭成是漢奸,她也愛她,這就是她的觀點,相比個人愛情,國家利益她也不放在眼裡。

放在今天我們可能會對張愛玲有所理解,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楊絳是錯的,正如她所說的「你們沒有經歷過日寇侵略的日子」,我們怎能理解她心中的憤慨呢?

除此之外,楊絳對張愛玲的作品評價也並不好,她曾經說張愛玲的小說:「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

關於這一點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為張愛玲的小說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張愛玲的小說跟她本人一樣,以一種冷漠的筆調描寫這個世界所有黑暗的角落,給人一種陰沉感,像《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從一個善良的姑娘變成一個「惡人」,她被這個黑暗的世界所改變,張愛玲筆下的人大都是這種形象,沒有幾個完全善良的好人,這自然和她從小的經歷有關。

張愛玲從小就是個「天之驕女」,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父母的關愛,母親黃逸梵是個只懂得享受的女人,父親張廷重又是個典型的封建大家長,兩人離婚之後,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很快就娶了後母,可是後母卻時常虐待她,父親不但不幫自己還毒打她。

張愛玲曾經在自傳中寫到父親「一把拉住我的頭髮把我摜到在地,抬腳使勁踹我的腦袋」,張愛玲險些被踩出腦震蕩,毒打之後又被關進小黑屋,不見天日,生病也不請醫生來給她治療,她當時的願望就是每天聽著天上日本飛機飛過,幻想著一個炸彈扔下來能將這個家給炸毀……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張愛玲寫出這樣「卑下」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她的眼光著眼於人性的卑鄙與無恥,難免會落到「意境卑下」之列,而從格局上看,楊絳曾經翻譯過《唐吉坷德》巨著的人而言,對待人生的境界上比張愛玲要高出一層,所以她對張愛玲文章只有「卑下」很看不過去。

張愛玲做到了前句,她臨死的時候自己把各種證件整理好,自己穿上漂亮的依附躺在行軍床上悄悄死去,一個星期後才被人發現,她臨死都不給別人造半點麻煩,留下遺言將自己的骨灰撒了;

而楊絳則做到了後句,她老年之後卻從不放棄學習,整理書籍,自學西班牙語,出書,什麼都不落下,還將自己和錢鍾書的全部稿費捐給母校清華大學做「好讀書獎金」,將給喜歡讀書的學子,她在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為這個世界做貢獻……

真是孰是孰非,任由憑論。


實話說,當年的正經女人沒有喜歡張愛玲、林徽因這類的。


楊絳是個躲在一個男人身後玩所有人的女人。而張愛玲則是一個在所有人面前玩一個男人的女人。

為人處世之道相距甚遠,但從骨子裡她們倆是同一類女人,同類型的女人只能相互欣賞,怎麼會喜歡彼此呢?


謝邀。

兩位都是上世紀的傑出女子,熟讀中西文化,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並且都非常聰明,在文學造詣上有著非凡成就和地位,恃才傲物,清風高雅,知世俗而不世俗。

但她們成長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性格特徵也不同,看待事物和觀點自然多有不同之處。

至於楊絳是否有表明不喜歡張愛玲,還有待考證,不可隨意杜撰。


喜歡不喜歡這原於兩個人的磁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對於和自己相似的人大多都會喜歡,或是對自己比較傾佩的人也會由衷的喜歡。楊絳和張愛玲本就不是同類人,不喜歡也是很正常的。楊絳先生務實賢惠,骨子還是很傳統的。而張愛玲時尚自我,自我意識畢竟強,骨子裡很是倔強,對於外界的評價都不太在意,我行我素,自己喜歡就好。那種傲慢與楊絳的那種傳統正是相衝突的,所以呢,只能說不是同類不相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