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與夫差這的故事,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一個是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振興了一個弱國的有志者;一個是驕奢淫逸,濫殺忠臣,最終真正成為亡國之君。成者為王敗者寇,所以一直以來,褒揚勾踐的多,喜歡夫差的少。

這兩個人中,我是喜歡夫差的。

夫差身上,透露出來的都是人之本性。他率性敢為,講信義、仁義且有憐憫心。要沒有他的信義基礎,也就沒有吳越春秋的曲折故事。他以重兵圍勾踐於會稽山時,文種就認定他有「婦人之仁無丈夫之決」,所以能因憐憫而接受勾踐的投降。當勾踐給他切草喂馬,給水除糞,三年無慍色時,夫差太宰伯嚭說:「越王小國之君,范蠡一介之臣,雖在窮厄之地,卻不失君臣之禮,寡人為他們傷感。」伯嚭就說:「願大王以聖人之心,哀窮孤之士。」夫差說:「那就放了他們吧。」是仁義與憐憫促使他放勾踐。他當然想不到後來發生的事,畢竟他不能看到後來的事。

  勾踐是個英雄,真的能忍人之不能忍。夫差得病三月未愈,勾踐居然以探病嘗糞的方式來討夫差歡心,還恬不知恥的說:「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這等不擇手段,下賤到此等地步,既然王者尊嚴盡無,就算奪到了江山又如何?

  後來的故事不多說了,勾踐滅亡了吳,逼夫差自殺,算是報了仇了。

滅吳後,范蠡寫信給文種,「夫越王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明矣。」

  文種沒聽他的,果然被勾踐用夫差當年賜伍子胥的屬鏤劍賜死。勾踐問他:「你有七術,寡人用你三術已經滅吳,還留四術,有什麼用呢?」文種說:「臣不知所用也。」勾踐就說:「願將此四術用於地下吳國的前人嗎?」於是文種只有自殺。這樣 過河拆橋的人,我是怎麼也喜歡不起來的。

相比之下,夫差有能力,為人比較爽快,是個性情中人,又有同情心,還好色(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哈哈),但他卻可以做我們的朋友。 勾踐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看到他都有寒意,陰森森的。不錯,他更像一個王者,但我絕對不想和他認識,更不想和他做朋友。


謝邀@超越文體社

兩個人都不欣賞。

夫差假如是為了愛情而丟掉江山,我會欽佩他,因為為愛情而不顧一切的做法雖然不現實,畢竟也是浪漫的行為藝術。

可惜他不是,他只是好色而已,個人私慾,為私慾而放棄國家社稷,並非大丈夫所為。在好色這一點上,後來的漢武帝要高明得多。

而且他不辨忠奸,作為領袖,不能知人善用也叫人欣賞不起來。

勾踐臥薪嘗膽,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春秋戰國時這樣忍辱復國的例子很多。再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些話源於范蠡對勾踐的評價,由此可見,勾踐也不是有德明君。

如果要強行在他二人中欣賞一個,我欣賞夫差。原因有三:

1.相對於勾踐臥薪嘗膽,夫差之前也讓人每天指著鼻子罵他,提醒他報仇。

2.夫差臨死之前,用布遮住了臉面,說他無顏面對地下的伍子胥,雖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也有部分良心未泯。

3.據史書的記載。勾踐把西施沉湖的可能性要遠大於夫差,憑這一點,就對勾踐沒有好感。

主觀問題,主觀回答,就不擺長篇大論的歷史資料和分析了,僅僅代表在個人品德上的意見,不是技術層面的。


這兩個人其實超級像。

我為什麼這麼說,請看下文。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情仇真的是很難弄明白。所以我們就從吳王闔閭,也就是夫差的父親開始談。闔閭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伍子胥孫武等人幫助下差點把楚國滅國,而楚國是當世有數的大國之一,可想而知當時吳國有多強大。吳王把其他國家吊打一通後,看到了身後的越國。

這個越國總是不聽話。雖然大家都好紋身,但吳國在季札(就是延陵季子,李白詩「季子掛劍處,諸侯盡西望」 那個季子)出使魯國之後已經被中原承認了。而越國整天在山林裏,民風剽悍,總是給吳國添亂,野蠻又愚昧。於是闔閭大王率兵進攻越國。當時越王剛去世,太子勾踐繼位。

勾踐臨危不懼,讓一隊死刑犯到吳王面前自己砍掉自己的頭。趁吳王被驚駭到的時候,率兵殺出,哀兵必勝,勾踐還在戰鬥中砍下了闔閭的腳趾。闔閭在回去後就因為傷口感染去世了。

在這種情況下夫差繼位。他每天讓人在宮殿前三次喊:「夫差,你難道忘了你父親的仇了嗎?」他聽到就留下眼淚,大喊:「不敢忘,夫差不敢忘!」用這樣的方法來提醒自己,他修養國力,之後發兵滅越。這和勾踐臥薪嘗膽多像!

之後就是我們熟悉的臥薪嘗膽的故事了。

但不要以為勾踐是個完全正面的君王。

他在滅吳之後就寵幸美女,荒唐朝政,大夫文種怎麼勸也不聽,甚至最後還逼死了文種。

這一幕和夫差逼死伍子胥是多麼像!

范蠡當年說勾踐只可共貧賤,不可共富貴。果不其然。

接下來我們來比較兩個人。

有人說夫差是愛美人不愛江山,很浪漫。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幼稚,夫差忘記了吳國基業,忘記了父仇,去荒廢朝政愛女間諜,殺害忠心耿耿的老臣。只能說是愚蠢而荒唐,和他當年的英明睿智堅韌完全不同。

而勾踐也是睿智又能忍耐,但一太平就開始行桀紂之舉,殺害功臣。這是個小人。

兩人一面是英明的大王。一面卻是蠢材和小人。不能說更欣賞誰,我欣賞他們當初的睿智和堅韌,唾棄他們的愚蠢和心胸狹隘。


喜歡歷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問題。

夫差愛美人不假,但絕不是失去江山的主因。勾踐臥薪嘗膽,確實意志堅強受人欽佩。那麼,至於欣賞誰,我只想說,看待歷史人物並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憎惡去評價這個人,而是要客觀的去認識當時他們所處的背景之下而作出的行為去加以判斷。所以,老夫子就針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說說自己的觀點。

首先說夫差,自打吳王闔閭被勾踐射傷而死,夫差時刻都在準備著為父王報仇雪恨。機會出現在吳越兩國夫椒大戰,越王勾踐兵敗率五千兵馬退守會稽山。在夫差圍困之下,越王勾踐聽從范蠡、文種計謀假裝向吳國稱臣祈求寬恕。夫差仁慈,放過勾踐,令其為奴,因此埋下了亡國的種子。勾踐攜夫人、帶范蠡在吳國為奴,把吳王夫差哄得心花怒放,因此夫差放還勾踐歸國。而與勾踐為奴的同時,范蠡又向夫差獻出西施、鄭旦兩大絕色美女。這纔有了夫差愛美人丟江山的說法。其實,真正讓夫差丟掉江山的是他不聽從伍子胥的屢次勸諫,以婦人之仁的仁慈為自己埋下了勾踐復國滅吳的禍根。而他的剛愎自負則是他妄想稱霸的野心讓他迷失了自我,在最應該清醒的時候,夫差置最大的危機於不顧,卻貪圖虛妄的幻想妄圖稱霸諸侯。當國力即將被他的愚鈍耗盡之時,被勾踐滅國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說,夫差丟了江山,主因還是自己,並不能歸於紅顏禍水。

再說勾踐臥薪嘗膽。若沒有范蠡、文種的忠心輔佐,勾踐即使整天喫苦膽也不會等到滅吳的那天。但就其本身的行為來看,逆境之中能夠忍辱負重而終成大事,也和他自己的意志品質有極大的關係。綜合了自己堅定信念以及忠臣的輔佐,勾踐滅吳稱霸也是蒼天不負的結果。而後來勾踐稱霸之後,卻將文種逼死,原因竟然是文種的計謀多得用不完。范蠡英明,看出勾踐的為人,過早隱退保全了自己。

那麼,這兩人到底誰更令人欣賞?說句客觀的話,夫差可做朋友而不可作臣屬。勾踐即不可作朋友更不可作臣屬。話說到這份兒上,欣賞誰不欣賞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欣賞君王實在是一件讓普通人很難做到的事情。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吞滅吳國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都有他們各自的特點。吳王夫差在性格上更感性,他更喜歡瀟灑地活著,不像越王勾踐那樣能夠隱忍。不得不說,越王勾踐在滅火之後能夠更加理性的分析對手的弱點,能夠忍受屈辱,臥薪嘗膽,這樣的生活必定是艱難的,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唯有不斷隱忍,纔有機會重整旗鼓,達到復國的目的。就我們目前的生活環境而言,我更欣賞夫差的那份知性和灑脫。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更欣嘗夫差,率性開為,雖因美人而丟了江山,只能說明他不懂除惡務盡,留下一條毒蛇,然後被毒蛇所傷


誰都不喜歡自己都顧及不來哪有空閑時間想些不存在的人????


勾踐,他臥薪嘗膽,能喫苦能忍,才能笑到最後,


夫差??

「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