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支奎、楊潔 圖片 / 網路來源:課程·教材·教法

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挑戰,深入貫徹實施《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6年9月,教育部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當今時代發展對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從根本上回答了「立什麼德、育什麼人」的問題。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歸根結底需要通過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來實現,課程化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倡導學生在行動中探索,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從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契合了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題要義,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條重要路徑。

1

研學旅行: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學旅行的課程化嵌入

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在旅行過程中以增進技藝、增長知識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它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並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方式。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由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國家在研學旅行領域不斷釋放政策紅利。

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閑發展綱要》明確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2014年8月,《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千意見》首次明確研學旅行要納人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範疇。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支持研學旅行發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範疇」。2016 年年初,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在工作要點中將加強研學旅行工作、建設研學旅行試驗區和建立研學旅行統籌協調機製作為年度工作重點,並將之作為「堅持創新發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舉措。同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頒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要把研學旅行納人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

至此,研學旅行由原先的「校外活動」上升到「校內課程」,實現了課程化嵌入學校教育的飛躍。

(二)研學旅行的課程定位

從形式上看,研學旅行是「研學」與「旅行」的合成,而實質上,研學旅行是教育與旅遊的一次親密接觸,是兩者深度跨界融合的產物。研學旅行通過旅行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讓學生在直面現實社會生活、感悟自然萬物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和薰陶。研學旅行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旅遊,要做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實現育全人的價值追求,就必須課程化。而課程化研學旅行實質上是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生長點,旨在

「強調學生通過實踐, 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眼學生實踐意識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指向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綜合實踐活動還打通了兒童與生活世界的屏障,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人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即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研學即「研究性學習」的簡稱,它本身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模塊。課程化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特質。有研究認為,

「研學旅行的主體具有自主性、內容具有開放性、方法具有探究性、取向具有實踐性,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徵不謀而合」。

具體來說,課程化研學旅行強調學生在行動中探索世界,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在自然空間中去體驗和感悟,是達成學生知識轉化和情感升華的基本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的基礎上開發和實施的課程,其精神實質是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而研學旅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物理空間的束縛,走進更加廣闊的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並在與自然和社會的交往互動中獲取成長的養分。

因此,研學旅行不僅能有效地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與價值,而且在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研學旅行契合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題要義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領域,具體劃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十八個細目要點。

而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倡實踐、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知識與經驗的整合,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獨特價值。

(一) 研學旅行夯實學生文化基礎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報告》指出:文化基礎重在強調學生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文化基礎夯實的著力點體現在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大核心素養上。

研學旅行是通過組織學生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對封閉的校園,走進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去了解、感受鄉土鄉情、縣情市情、省情國情;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等。通過活動,讓學生能在旅行的過程中陶治情操,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提高學習興趣,提升中小學生的人文底蘊。

此外,研學旅行中的「研學」,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通過旅行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的精神品質得以彰顯和提升。

(二) 研學旅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重在強調學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 有生活品質的人,從而成就精彩人生。學生自主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依託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大核心素養的培育來完成。

研學旅行直面學生的現實生活,倡導學生在生活中,通過生活來獲得教育。正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混的人是死人。」

字裡行間透視出生活與教育及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教育是基於生活並為人的健康生活和意義生存護航的。

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鮮活的生活中去,通過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約束等自主方式開展學習,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及健全人格的修習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學習方式上,學生擺脫了純粹書本學習的束縛,學習伴隨著活動自然進行,自然世界的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五彩繽紛內在地驅動著學生去探究、追問,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自主學習佔據主導,此時,學生的學習超越了學會的層面,走向會學、樂學的更高境地。可以說研學旅行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養中學會學習的主題要義。

(三)研學旅行推動學生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重在強調學生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學生社會參與集中體現在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大核心素養上。

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山水遊覽、文化體驗、民俗體驗等將極大地促進學生對祖國文化、傳統和山水的熱愛,激發其愛國、愛鄉情懷。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言,

「研學旅行是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是拓展學生視野、增進學識、錘鍊意識的好舉措,也是讓學生了解認識祖國的魅力山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好方式」。」

學生通過研學旅行,瞻仰革命聖地,考察社會民情,走進博物館、博覽會,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體會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瞭解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研學旅行中的所聞所見能夠深深鼓舞學生的鬥志,激勵學生擔當責任。同時, 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可以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應對各種挑戰,在問題解決中不斷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3

基於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現實路徑

秉承學校「育人要活動化、活動要課程化」的理念,基於研學旅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可通過資源整合、教學改進及管理創新等路徑來達成。

(一) 資源整合:主題統整多學科課程資源

核心素養是一種跨界素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多維度的,涉及人文、科學、生活、實踐等多方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無論是學校課堂教學還是社會實踐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設立明確的主題。課程化研學旅行既是門課程,也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它兼具知識傳授和實踐創新的雙重任務。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可通過創設各具特色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主題鮮明的教學活動中得到薰陶和發展。

比如,創設提高學生文化基礎的主題,可通過設計專門的文化路線,包括參觀博物館、古城、古鎮、歷史遺址等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景點,讓學生以史為鑒、以人為鑒,知興替、明得失,在潛移默化中薰陶人文素養,汲取歷史文化中的知識和智慧。

為此,要打破現有的文本常規格局,圍繞主題整合多學科課程資源。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整合應當體現綜合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使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學懂」,不僅要讓其「知」,更重要的是促進其「智」的發展。儘管現在的教材越來越精緻,內容越來越充實,課堂教學形態也趨向多樣化,但「紙上得來終覺淺」,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並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可藉助研學旅行的特殊性和趣味性,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拓寬和延伸學生的課堂學習,在學習內容中融人多學科、多領域、多視角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樣化、多渠道、多方面地汲取知識、經驗,發展能力。可見,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不再是一些簡單的、既定的、被完全安排的學科(科目),而應該是走出固定的教室空間,豐富教材內容,將學科綜合化、學習內容實踐化。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必須面向所有學生、面向獨立的個體,關注他們發展的可能性與潛在性,為他們提供不同的觀點,讓他們有機會親身感受書本之外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整合多學科、多領域的課程資源,結合研學旅行的實踐性,使課程呈現多元化的形態,為學生提供立體的學習空間和真實可觸的學習內容。實現這一課程開發目標的前提是教師能夠打破學科界限,發展種跨越邊界的策略,即以跨學科、跨文化的課程內容與組織來容納多重敘事與文化差異。

此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還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作用。研學旅行可以將文化薰陶與知識能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實施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遵循教育規律,注重知識性、科學性、文化性以及趣味性,將區域特色文化有機融入到活動教學中,突出活動的教育目的和學生,成長指向,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薰陶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研學旅行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妥善安排,將自然文化、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融合起來,充分挖掘文化的內隱性和旅行的趣味性,讓學生素養在輕鬆愉悅的文化氛圍中得到發展,使學生可以感受、吸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課程文化,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內化。

(二)教學改進:革新傳統學習方式和課堂形態

研學旅行革新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和課堂形態,有利於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一方面,研學旅行超越了學校、教室、教材的侷限,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向自然和社會延伸,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充分融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研學旅行可以有效整合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內置於活動準備和實施過程中。

比如,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展之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選擇研學的路線、研製活動方案以及制定各項預案等前期工作皆有學生自主完成。

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面對陌生的環境及各種情境性問題,要激發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發揮學生團隊的力量,羣策羣力,集體攻關,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有力地提升。

另一方面,研學旅行有助於變革課堂形態,實現從「生本課堂」向「自本課堂」的轉型。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化研學旅行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關注學生個體,它開拓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將課堂形態自由化、自主化,印證了由「生本」走向「自本」的發展趨向。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校或教師可以利用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和主題教學活動,為學生個體的發展營造氛圍,給個體提供塑造自己的機會,提供認識自我、治理自我的際遇,實現符號化、抽象化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與具體化、靈動化的學生個體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機整合。

學習方式和課堂形態的變革也彰顯著研學旅行突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一旨趣。研學旅行恰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突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交流的平臺。研學旅行是綜合目標、綜合手段、綜合知識的融合,將部分彌補傳統學校教育分科學習帶來的弊端,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在研學旅行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善於運用活動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要精心設計多樣化的研學活動,將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嘗試解決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但要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和指導。

(三)管理創新:提升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

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的課程形式,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必然內含新的理念、新的育人目標。研學旅行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是學生髮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育過程中,

要靈活運用研學旅行來促進學生行為習慣和行為方式的養成,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學習和工作;

啟發學生在「做中用,用中學」,從而形成運用、解決、生成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主意識,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一方面,轉變學生的角色定位。基於研學旅行實現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就必須變革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將固定的一套學校管理模式直接運用於研學旅行上,而是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要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首先需要轉變學生的角色定位,由過去教學中的被管理者、被領導者成長為一個團隊的管理者或領導者,做到管理自己、領導別人。

研學旅行應區別於傳統的學生旅遊活動,在旅行過程中,要突破教師或導遊帶隊領導的形式,更多地賦予學生自主管理的許可權,激發學生的領導意識、自主管理意識,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設計旅遊路線、組織團隊活動,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當然,學生角色的轉變要建立在學生自信、可為的基礎之上。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要關注每位學生,要增強學生的團隊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揮所長、貢獻力量、提升自信。要讓學生感受到研學旅行帶給自己的成長,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自信,以此促進學生角色的轉變。

另一方面, 教師要實施轉型領導。轉型領導又稱為轉化型領導、超越型領導、變革型領導,伯恩斯提出這一概念並對其進行了系統闡釋。

轉型領導是一種強調道德維度的領導類型,強調用高級需要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注重挖掘人們的潛在動機,激發人們的內部驅動,建立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機制。

在研學旅行中實施轉型領導,即在滿足學生低級需要的基礎上發展並利用其高級需要來促進學生的成長,保證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自我管理能力。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通過鼓舞、刺激、關懷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動機反映其自身的意識觀念,直接影響學生的外在行為。在研學旅行中實施轉型領導,要轉變學生動機,由受外部驅動轉向內部驅動,自主、自動地參與到活動準備和實施過程中,凸顯他們自主管理的意識,用正向價值觀引導他們不斷進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