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餐飲人外出打工人數的日漸增加,留守兒童成了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本期我們將探討爲人父母的餐飲人,如何與他們的子女面對這個難題。

(視頻素材源自網絡)

“爸爸,你回家開一次家長會吧。老師說每次開會都是‘老’面孔,沒有年輕人。”視頻那頭女兒懵懵懂懂的請求,讓陳亮既想哭又想笑。是啊,女兒在老家都上二年級了,自己還從沒參加過一次家長會呢,一直都是老父親替自己去的。

陳亮只是數百萬外出謀生的餐飲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彷彿是一切節日的絕緣體,總是“完美”錯過所有本該和兒女在一起的“大日子”,生日、兒童節、開學典禮,還有一次次的家長會……

多少餐飲人的娃,是留守兒童?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羣體,他們的父母爲了生計遠走他鄉,用辛勤勞作換得家庭溫飽,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據2018年相關數據顯示,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下的農村兒童多達697萬餘人,而父母中至少一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農村兒童則多達6100萬,接近英國全國人口。

對相當數量的餐飲人來說,他們就是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正是“留守兒童”。

紅餐(ID:hongcan18)近日針對餐飲人的子女狀況作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

65%的餐飲人選擇離開家鄉到外地打拼;

45%的餐飲人每年和孩子見面次數不超過3次;

84%的餐飲人的子女年齡在0—12歲之間。

這意味着,大多數餐飲人爲了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從而選擇了長時間和自己的孩子分離,哪怕孩子還只是處於嬰幼兒時期。

生計無着,陪伴再多也難說幸福

王芳原本已經在餐飲業幹了七八年,這兩年因爲生娃,辭職回了老家。可是這些日子光靠丈夫在工廠打工,實在無法養活一家老小,奶粉、尿布都要買不起了。

就近找份工作吧,王芳想着幫補家裏,可是一打聽工資心就涼了,月薪3000塊還毫無保障。無奈之時,她剛好收到了之前上海老東家在招店長的消息,工資差不多是這裏的3倍。

怎麼選?一邊是孩子需要陪伴,一邊是生活需要保障,這讓初爲人母的王芳糾結不已,和丈夫商量幾個夜晚也沒個定案。有時她甚至會懊惱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小縣城,經濟水平很一般,連個工資稍微像樣點的工作都沒有,不然她也不至於非得去外面打工。

輾轉難眠幾晚,她終於想清楚了——沒有生存,就沒有生活;沒有生存,陪伴也不幸福。她決定了,去上海打工!

離啓程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自從當媽以來,她從未有一刻像現在這樣想要把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刻在腦海裏,娃還不是站得很穩呢,說話也是咿咿呀呀的,夜裏還常常要起來兩三次給他把尿……

她知道,自己這次外出,很可能就會錯過娃兒的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會跑、第一次自己上廁所、第一次自己拿勺子吃飯,而這些錯過,就真的是永遠錯過了,哪怕她以後能“常回家看看”。

返城後的王芳,又開始過上了集體生活,晚上下班太晚,她沒機會在電話裏哄娃兒睡覺,只能在白天空閒時舔屏思念。試用期結束後,王芳正式成爲店長,終於沒有辜負她當時離開娃兒的“狠心”。現在只要一有機會,她就會趕緊訂個車票回家看娃。

送孩子回老家讀書,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3年前,陳亮東拼西湊湊夠10萬元,來到廣州加盟了一家麻辣燙品牌開了一家小店。雖然自己成了傳說中的那類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但是他很滿足,因爲能和妻子、女兒生活在一起。

可惜麻辣燙的生意一直起不來,儘管陳亮夫妻已經非常勤懇。這可咋辦?陳亮不甘心一直這樣下去,他曾在來廣州之初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

有一天,他受到來店裏取外賣的騎手的啓發,和妻子商量自己身兼兩職,早晚在店裏備貨、盤點,中午則去送外賣。既當老闆又給人打工的陳亮,一天工作不低於14小時,這樣一來收入確實高了一些,可是這離他的目標還很遠很遠呢。

待女兒快6歲時,他很遺憾地發現這個目標算是實現不了了——他還是沒能攢夠錢把女兒留在廣州讀書。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像他這樣沒有本地戶口的外來人士,孩子要留在身邊讀書並不容易。私立學校太貴,一年光學費都要好幾萬,實在供不起;好點的公立學校,也動不動就要十幾萬贊助費;而農民工子弟小學,教學條件又一般,還不如老家的學校。

左思右量,陳亮和妻子最終不得不忍痛,把孩子送回老家讀書。

離別的場面陳亮至今都忘不了,女兒大聲哭鬧,一邊拼命撕扯着他的衣襟,一邊求他們不要拋棄她。甚至等妻子和他上了大巴車後,女兒還跟着車邊跑邊哭喊。

陳亮夫妻心中滿是不捨、疼惜、愧疚,回到廣州後好一段時間,他們常常因爲想女兒想得默默流淚,尤其是看到店裏有客人帶小孩來用餐的時候。讓他們夫妻倆略爲欣慰的是,女兒開學後很快就融入了班集體,不但愛和同學玩耍,也會回家跳舞給爺爺奶奶看。

現在陳亮兩口子比以前更勤快了,他仍然沒放棄當初那個目標——既然不得已錯過孩子的一段成長,那就儘可能縮短這段時間。“爸爸雖然現在不能去陪你開家長會,但是請相信爸爸,這一天很快就會來的!”

唯有奮鬥,才能讓子女不留守

在前述紅餐(ID:hongcan18)進行的調查中,面對孩子成爲留守兒童這一現實,高達79.5%的餐飲人表示“錯過孩子的成長,非常無奈和遺憾”。

是的,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他的任何一個階段,爲人父母的你一旦錯過了,那就是永遠錯過了。而且孩子越是年幼,就越是需要父母的陪伴;而這種陪伴一旦缺失,尤其是長期缺失,就很容易對孩子日後的性格乃至人格的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被問及“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會怎麼選”的時候,僅有18%的人選擇了“還是會出去打拼,儘管要忍受和孩子分隔兩地的痛苦”,而高達76%的人選擇了不管怎樣都要陪在孩子身邊,儘管其中有34%的人表示寧願轉行不做餐飲都行。

其實,這樣的道理,王芳當然懂,陳亮當然也懂,誰願意讓自己的心肝寶貝變成留守兒童呢?然而迫於生計,他們還是不得不選擇了讓子女留守。對他們來說,現在的留守,是爲了在不遠的將來不留守

廚師長王吉善堅持把兒子帶在身邊,他到處借錢東拼西湊了十幾萬,終於給兒子交了贊助費,上了省級公立小學。此後的每一天他都瘋狂地工作,常常在下班後幫助老闆分析營業額,晚上回家還爭取在網上向同行請教廚政管理。

而不管凌晨忙到幾點,第二天早上他都一定會早早起牀給孩子做早餐、送孩子上學。

很累很累,但他心滿意足。他知道在這一行,永遠不能停下來。他一直都相信:只有自己好了,兒子的生活纔會好。下個月,他就要去應聘一家餐飲集團的行政總廚了,他說爲了自己和兒子,他一定會好好表現的。

有位餐飲朋友曾在紅餐後臺留言,講他當時面對小孩上學的問題時,也是猶豫徘徊了十天半個月,最終才下定決心選擇了他工作所在地(某沿海城市)最好的私立學校,“一年學費兩三萬”。字裏行間,滿是艱辛不易,他爲之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人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成爲留守兒童,似乎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其實不是的,孩子現在是留守兒童,不代表一直是留守兒童;何況現實的真相是,你奮鬥的終點,纔是孩子成才的起點

生活再難,但餐飲值得。人間再難,但兒女值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