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A股市場震盪幅度加大,前期牛股紛紛進入調整,新的題材概念成爲資金追逐的目標,在市場振幅擴大的背景下,該如何看待和操作?本期的《聚焦金牌分析師》欄目將爲讀者帶來最新的市場觀點。

海通荀玉根:估值熱 流動性剛入牛市第一階段

1月4日以來市場一直在上漲,其中2月以來上漲開始加速,進入3月後各種概念主題炒作不斷,於是有人調侃市場上漲過快,以目前的漲勢來看,2015年都算慢牛了,那麼近期這一段時間的市場到底有多熱?

01

從漲跌角度看,市場熱度類似歷史上牛市中後期。

第一,漲幅方面,2019年2月上證綜指漲幅爲14%,創業板指漲幅爲25%,上證50漲幅爲10%,滬深300漲幅爲15%,各個指數2月漲幅均較大,歷史上單月漲幅超過2019年2月的月份均處在牛市第二、第三階段,如2006年11月~2006年12月以及2015年3月~2015年4月,其中創業板指2019年2月漲幅更是創指數誕生以來新高。

第二,從漲停個股數看,2019年3月以來日均漲停板個股佔全部A股的比重已經接近4%,歷史上該比值接近或超過4%的月份均處於牛市中後期,如2006年6月、2007年4月~2007年6月與2015年3月~2015年6月。

第三,從換手率看,3月以來全部A股與創業板指的日均年化換手率分別爲540%、1317%,2005年以來全部A股換手率的高低點分別爲1714%和83%,2009年以來創業板剔除成立初幾周的極值後換手率的高低點分別爲5107%和336%,目前萬得全A與創業板換手率分別處在各自80%、83%的分位,接近2015年3月~2015年4月的水平。

第四,從融資交易佔比看,3月以來日均融資交易額佔A股成交額的比重爲10.2%,2013年以來融資交易佔比最低爲3.8%,最高爲19.5%,目前處於2013年以來從低到高70%的分位,接近於2014年3月~2014年5月即牛市第二階段全面爆發期的水平。從創業板成交額佔比看,3月以來創業板日均成交額接近1700億元,最高爲2000億元,處於2015年5月~2015年6月牛市後期的水平,成交額佔全部A股交易額比重超過17%,處於歷史上87%的高分位。

因此從漲跌角度看,市場熱度類似歷史上牛市中後期的熱度。

02

從溢價角度看,市場也已較熱

第一,看分級基金B溢價率。分級基金的B份額可以在公開市場交易,因此B份額有兩個價格指標,一是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二是該份額的實際淨值,價格和淨值的差額除以淨值就是溢(折)價率,而當市場較熱時,溢價率往往會走高。以滬深300B基金爲觀察指標,滬深300B的五日平滑溢價率從2月底以來顯著上升,從最低的4.6%上升到目前的10.8%,2012年以來該溢價率的高低點分別爲-5%和43%,目前該溢價率位於兩年來高位,與上一輪牛市相比,目前的溢價率等價於2015年4月~2015年5月即牛市第三階段泡沫瘋狂期的水平。

第二,看次新股相對行業的溢價。當市場較熱時,一些新上市的個股往往會相對行業獲得更大的估值溢價。比如中國人保2018年11月上市後其PE相對行業一直穩定在0.7倍左右,PB相對行業約在1倍左右,但是2019年2月中以來,其PE相對行業的比值衝高到最高的1倍,PB比值最高到1.4倍,均創上市以來新高,但是最近一週中國人保估值開始回調,其PE相對行業的比值已回落到0.8倍,PB比值回落到1.1倍,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因此從基金溢價與新股溢價的角度看,目前市場熱度也處在較高位。

03

資金面來看,處於牛市第一階段

歷史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月度資金流入均值爲660億,2019年1~3月股市資金流入分別爲160億元、1080億元與760億元,三個月月均(三月用半個月推算全月)爲800億元,目前只是略高於均值,處於2013年底2014年初比較溫和的水平。

另一方面,1萬億元的資金淨流入大約能推動2~3萬億元自由流通市值,而年初至今可以統計到的資金淨流入規模約2000億元,同期A股自由流通市值從最低的16.9萬億元上升到目前的21.7萬億元,4.8萬億元的自由流通市值變化對應着只有2000億元的增量資金,資金量還遠遠不夠。市值的增長需要量價的配合,目前換手率已經處在歷史高位,上升空間有限,之後更大的行情如牛市第二第三階段的啓動需要大量資金持續不斷地入場,而資金的大量入場離不開基本面的支持,只有基本面見底回升,大量資金纔會跑步入場,牛市才能從第一階段走向二三階段。

廣發戴康:“新經濟、新制造”行業迎配置良機

本週引發市場震盪的導火索或許來自於配資清查風向收緊。覆盤2015年上半年配資監管對股市的影響,將2015年的槓桿資金清查概括爲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券商檢查(自查)、叫停違規、阻斷端口。監管逐步收緊的過程中對股市的影響從風險偏好傳導至流動性。

金融供給側慢牛已經啓動,在積累大量獲利盤的情形下,當前配資監管升級會對風險偏好產生擾動、帶來短期震盪。但“核心邏輯未破壞”。

借鑑“實體供給側慢牛”對A股DDM三因素的影響路徑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市場逐步認知與接受這一概念帶來的估值擡升,第二階段來自於去僞求真驗證期的“盈利牽牛”。當前配資監管升級將抑制垃圾概念股、高風險個股的炒作行情,市場逐漸迎來“去僞求真”的階段。

因此建議堅決摒棄垃圾概念股的炒作,利用高風險成長股的休整期配置“新基建+民企製造”受益的“新經濟、新制造”行業——“金融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寬信用”供給側,(新)基建也是“新經濟寬信用”體系需求端的主要發力方向,1~2月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反彈,而從項目、融資及工程機械和重卡領域的高頻信號來看,政策逆週期調控使未來基建升溫可以延續。從籌資現金流處於歷史底部、而資本開支逐步擡升的角度篩選,工程機械、重卡、電氣設備等製造業的“寬信用”需求將率先受益,且逆週期的盈利增長將在市場震盪期經受考驗。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本文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