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生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卒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山東蓬萊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考中秀才,翌年因指責男女同臺演戲,被革去功名。逃到北京後以寫春聯、卜卦為生。同年,吳佩孚得堂兄吳亮孚資助投天津武衛前軍聶士成部。民國四年(1915),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少將旅長。民國十年(1921),吳佩孚被北洋軍政府任命為兩湖巡閱使,官職與曹錕相當。翌年,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授為陸軍上將,擁兵數十萬,其勢力影響大半個中國。

書法

1927年,吳佩孚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夾擊下徹底失敗。民國二十一年(1932),吳佩孚定居北京,以種花、養鳥、信佛安度晚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欲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吳佩孚堅決拒絕。四年後,吳佩孚因牙齦受傷到日本醫院治療時,在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指使下,日本牙醫將吳佩孚殺害,後葬於北京。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贈吳佩孚為陸軍一級上將。

竹石圖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拍賣標的中不時會出現吳佩孚的書畫作品,其中書法作品多於繪畫作品。書法作品中以草書居多,繪畫作品中以畫竹居多。吳佩孚曾為秀才,可知他不僅飽學詩書,還應兼擅書法。僅從目前所見吳佩孚書法來看,他早期擅長館閣體,並於劉石庵書法下過功夫,否則吳佩孚也不可能在逃到北京時以寫春聯為生。有記載,吳佩孚在書畫方面得到蔣羅賓的指導。吳佩孚能書法毋庸置疑,至於繪畫則水平應有限。吳佩孚投筆從戎後忙於軍務,故他的書法似應有代筆。至於繪畫,凡屬戾家畫則可能為親筆,凡行家畫也有代筆之可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