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是個不簡單的男人。

相信大多數人對紂王這個角色停留在多數的影視劇的表現之中,前有呂良偉、梁家輝等著名演員,近來在於正的新劇《朝歌》中保劍鋒所飾演的紂王就更加有感。不過,大多來說紂王給世人印象的關鍵詞還是:殘暴無度、沉迷女色、不辨忠奸。事實上,一直以來於正劇總被人稱為雷劇,但這一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歌》中塑造的紂王,人物性格更加地立體,更加真實。且先別噴,來分析一下帝辛真實的性格。

首先,紂王其本名為「帝」,子姓,歷史上給他的名號,叫「帝辛」。

桀紂,歷來是暴君的代名詞。這對組閤中的「紂」,近些年爭議很大。《說文解字》裏解釋為「殘忍捐義」,而在《古文尚書》裏通「受」,意思是大壞蛋。誰會把這樣糟糕的名號主動加在自己頭上呢?很顯然,紂,只是後人對這位商朝末代國君強加的惡謚。於正在介紹朝歌時的微博中也有說到,他的故事中的帝辛,有情有義,尤其在表現帝辛和武庚的父子情誼中,二人各持己見下深愛對方又無奈糾葛的一面令人動容。

其次,眾所周知,夏朝君主稱「後」,周朝君主稱「王」,商朝君主裏,只有少數幾位具有「帝」這樣霸氣的字眼。帝辛就是其中之一。顯然,霸氣的名號,本不該跟暴君的臉譜劃等號。歷史文獻記載,帝辛「長巨姣美」 ,「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不僅高大威猛,長得帥,力氣大,而且博聞強識,「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說,帝辛其實是一個帥哥。不得不承認,在這一點上,大部分影視劇都邀請了帥氣的男演員飾演這個角色(當然啦,影視劇的男主總是要好看纔行)。包括這次保劍鋒版的帝辛,嚴肅霸氣之中,顯得多了幾分柔情。

另一方面,周武王在《牧誓》裏,曾經列舉了帝辛的三大罪狀:一是聽信婦人之言,二是不祭祀祖宗和神靈,三是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隸而不任用同宗兄弟。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哪是罪狀,分明是優點。

一來,為什麼聽女人的話就不對?為什麼牝雞司晨就一定是家國敗落的先兆?如果女人有正確的見解,憑什麼不能察納雅言?這一點在影視故事裡體現的最大一點就是他對妲己的專寵,說白了,就是帝辛對妲己愛得深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難道不也體現了帝辛的多情溫柔。

二來,雖說殷商信奉鬼神,但如果鬼神觀念淡一些,祭祀鬼神不那麼按時,難道就是十惡不赦的罪責嗎?階段性地忘記鬼神,追求務實,不也是思想的進步嗎?帝辛的文韜武略尚且不說,一個傳說中的暴君能做到這般高瞻遠矚嗎?

三來,能夠將地位卑賤的奴隸提拔使用,本身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定範圍內的解放奴隸,這樣固然觸犯了貴族利益,但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武王列的三條罪狀,正是帝辛對傳統奴隸制的三方面改革。他成功了。至少,很多人在唸他的好,無論何時何地。畢竟有600年的傳承,殷商遺民對商朝印象至深,懷戀不已。一些歷史文獻將帝辛塑造成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但實際上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一個國君,被後人罵了三千年,背著暴君的黑鍋,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地名和歷史遺跡為人們傳誦,留下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的傳奇經典。這是何等精彩,何等壯烈!相比之下,被周天子封在朝歌的衛國,存在了八百多年,卻沒有哪位國君給人們留下印象。這不再次說明帝辛其實不簡單嗎?

說完這些,回到我最開始說到的話題,為什麼我覺得於正版的朝歌本身吸引到了我對帝辛本人更多的認知和關注。惡名背後的英姿,暴君背後的柔情,殘虐之下的無奈和更多不為人知的真情,或許能在朝歌這樣的新劇,注重人物本身的情愫與個性之下才能想像出一個真實的帝辛吧。所以拋開以往甚至朝歌劇情本人的主線,我只是為帝辛這樣一個傳奇人物正名。


帝辛也就是商紂王,他自焚而死後,兒子武庚被周朝封在朝哥,後來起兵造反,兵敗被殺。

帝辛,就是商朝的末代天子商紂王。史書記載的他只有一個兒子,名叫武庚。商紂王在朝歌自焚而死後,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就把武庚繼續封在朝歌,管理殷商的遺民。但同時,為了監視武庚,又在朝歌周圍設可邶、鄘、衛三國。朝歌以東設衛國,派管叔擔任國君;朝歌西南面為鄘國,派蔡叔擔任國君;朝歌以北為邶國,派霍叔為國君。這三個國家把朝歌團團圍住,防止武庚作亂,稱為「三監」共同監視武庚。

結果武庚很厲害。他在周武王在世時韜光養晦裝乖寶寶,等到周武王死了,周成王繼位,周公旦攝政,西周朝廷內部起了矛盾。武庚趁機挑撥離間,居然把原本監視他的管叔、蔡叔、霍叔三個人都拉攏過來,掀起了「三監之亂」,把西周王朝鬧得天翻地覆,讓周公痛恨不已。

當然,後來三監之亂還是被周公、姜子牙等鎮壓下去了,武庚兵敗身死。不過,管叔、蔡叔也陪同做了殉葬。從這個角度說,武庚也算夠本了。

武庚死後,商朝的血脈並未中斷。紂王的大哥微子啟被封在宋國。微子啟死後,國君改為紂王的二哥微仲衍。此後宋國的國君就是微仲衍的後人。


商紂王的名字很多,紂王是後世因他殘暴而給他的稱號之一,商朝王室的姓氏為「子」,據史料記載,商紂王的名字為受,受德,為辛;因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後世也有人稱他為帝辛,因為他的姓氏,所以也叫子辛。

商紂王臭名昭著、暴虐無道、窮奢極欲、昏庸無能,這些都是人們對他的印象,「商紂王」這個名字是參入後世人對他的評價的,商紂王也叫殷紂王,「紂」是專指荒淫無道、草菅人命的商紂王,似乎是為他創造了這個字,並賦予了這個字如此諷刺而又深刻的含義。


帝辛是中國商代最後一個君主,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繼位之初,重視農桑,發展生產,國力逐漸強盛,他多次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對中原的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大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更是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東南沿海。

帝辛後來疲於努力,貪圖享受,施行暴政,以至於民怨沸騰,眾叛親離,周武王在姜尚的輔佐下舉兵伐紂,牧野之戰後商紂王大敗而歸,逃回都城朝歌,見大勢已去,就把自己所有的珠玉都戴在身上自焚而亡。


帝辛有一子武庚,又名祿義,他從小就非常好學,也非常聰明,如果商朝不滅,他應該會是一個好君主。

帝辛死後,周武王建立了西周,考慮到武庚並沒有參與暴政,是個無辜者,因此周武王並沒有對他斬草除根,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還將朝歌封給武庚,讓他繼續管理商朝的遺民,這也是周武王為了穩定政權而籠絡人心的一種措施,商朝的遺民對周武王的仁慈更是感恩戴德。


不過周武王一邊放權給武庚一邊又怕他造反,所以又在其封地周圍先後設立了三個小國了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在朝歌以北邶國,由霍叔掌管,在朝歌以東設立衛國,由管叔掌管,在朝歌以西及南設立鄘國,由蔡叔掌管。

武庚名為諸侯王,實際上就像一個囚犯被牢牢地看管起來。


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為掌管,管叔和蔡叔看不慣周公旦大權獨攬,就串通武庚一起舉兵叛亂,武庚本為砧板上的肉,他不敢不從,只可惜反叛西周失敗,武庚被殺。


後來周公旦將武庚的封地一分為二,商丘封給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定國號宋,殷商故墟則封給了周成王的叔叔康叔。


帝辛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紂王一商朝的末代國君。自古末代國君都沒有好的聲譽,帝辛更是在被滅國的數千年裏,被越描越黑。始作俑者應該是周武王姬發。

做為開國國君,很有必要讓大家認可,認可其正統,認可其得位的順從民意。這自然就無限抹黑前朝的統治者,很不幸,商紂王就成了犧牲品。

商朝建立時政權不穩定,幾度遷都。商朝在中後期基本穩定了下來。商朝的疆域卻是在紂王統治時期達到最大!拋開史書中的"酒池肉林"等等不說,這一點紂王超越了其先祖。

紂王的失國發生在商朝大軍遠徵淮夷之時,西部的周國聯合周邊一些小國偷襲,在回師無望的情況下,紂王將其手下的奴隸組織起來進行抵抗,卻不想被策反陣前倒戈,無奈中的紂王登上鹿臺引火自焚,這一點也不像亡國之君。

周武王成功登上王位,大封諸侯於天下。為了得到民眾支持,彰顯其仁義,他把前朝的後代也給予了分封。比如夏朝後代封在杞國(對!就是那個杞人憂天的國度),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史稱邶國。姬發分封自己的三個兄弟蔡叔、管叔、霍叔在殷周邊,用以監視武庚。不料想武庚也不是個泛泛之輩,竟然說動這三位,在武王死後周公旦攝政時掀起叛亂。周公旦歷經三年平滅了武庚的反叛,武庚最後也死於徵討之中。至於其後代就不得而知,史書上沒有記載。

商紂王這一脈可能完全絕滅,但其兄長箕子遠遁朝鮮,成為國君。另一個兄長微子啟被分封在商丘,也就是後世的宋國。遠徵淮夷的大將貴族侯喜帶領二十萬大軍不知所蹤,部分史學家認為遠走美洲,成為了印第安人的一支,瑪雅文化為其創立。這一點可以說是千古之謎了!


一說到帝辛,大家可能對於這個人名字不太耳熟,那麼說到妲己迷惑的紂王,你是不是就知道說的是誰了?那麼紂王被殺之後。他的後人有可能都去了哪裡呢?具體歷史記載的有一下幾位。

紂王的兒子武庚被封為周朝的一方諸侯,代替延續周氏血脈。可以說這是比較好的結局了。做為一個順民。

第二個人是紂王的叔父跑到朝鮮當了一方的能人顯示。就是背景離鄉的發展。可以說是比較勵志的人物了。因為自己又不願意當一個順民。也不能夠反抗當時的國家。只有遠走他鄉。

第三種人是在紂王被殺之後。隨他而去的人。這些人。沒有第一種人幸運。也沒有第二種人有機會。所以他們是最可惜的人。人都想要好好活著。可是他們被紂王所累。


這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帝辛就是商紂王,紂是周朝給他的謚號,帝辛是他兒子武庚給出的謚號。紂王死後,其子武庚被周王朝監視居住在洛邑。其孫子聽,在周王朝早期試圖絕地反擊,(出土文物有銘文記載:王伐錄子聽。兩種解釋,一個是錄子是錄的兒子,一個是錄子就是武庚),被擊敗後,餘眾遷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另立國,後被周聯合肅慎滅。另外一種說法是箕子朝鮮,箕子是紂王的叔叔,帶領族眾赴朝鮮生存,周王知道後,命他為朝鮮國君,定都平壤,後來還回來探過親。他的國家延續了一千多年。朝鮮的鮮於氏就是他們的後代。


帝辛即末代商朝帝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商紂王。公元前1046年2月底,帝辛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即位後,因殷商勢力仍很強大,封帝辛兒子武庚管理商朝的舊都殷(河南安陽)。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管叔由管徙封衛,朝歌西與南為鄘,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視武庚。周成王時期,武庚聯合蔡叔管叔霍叔製造「三監之亂」,後被周公旦組織平叛,武庚兵敗被誅。帝辛的庶兄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建立宋國,共傳三十四君,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三國聯合滅國,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周武王僅僅摧毀了商紂統治。不傷殷民,不統治殷地,而是封紂王的兒子統治殷地,僅設三監輔佐。還時刻自稱小國。


帝辛,也就是紂王(帝辛好多稱呼,這些稱呼的來歷、確切叫法現在還沒搞清楚)。

其子武庚(又稱祿父),作為史書記載的紂王唯一的兒子,被武王分封在殷商國都,繼續殷商的血脈。

武王去世,成王繼位,周公旦輔政,在管叔、蔡叔的慫恿下,武庚和這兩位叔一起叛亂。周成王派周公旦迅速平定。武庚被殺。

除了武庚以外,紂王的兄長微子被封在宋。紂王的叔父箕子則是著名的箕子朝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