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為姬昌定下「修德以安內,施奇以謀商」的戰略方針。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對外吞併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姬昌還調解了虞、芮二國之間的矛盾,逐步拉攏、瓦解商王朝的盟邦,在姜子牙的謀劃下,歸附姬昌的諸侯國越來越多,姬昌隱約成了諸侯首領的角色。為了使紂王放鬆警惕,他們在國都建玉門、造靈臺,做出一副享樂腐化、貪圖安逸的樣子。

司馬遷說「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是姜子牙謀劃籌策的結果 。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將都城從豐京遷到鎬京。姬發還娶了姜子牙的女兒做王后。拜姜子牙為「尚父」。姬發即位九年後,想東徵商紂,為了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他們準備做一次閱兵。

公元前1048年,軍隊出師之際,姜子牙左手持黃鉞,右手握白旄,號令軍隊,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兵至盟津。各國諸侯爭先恐後來到了孟津,有八百之多。諸侯躍躍欲試,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可是姬發拒絕了,他還是擔心力量不足。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不理朝政 。姜子牙見時機成熟,決定對商宣戰。大軍臨行前,按習俗武王卜了一卦,正在此時,天氣突變,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各路諸侯都恐慌起來,認為不是吉兆,武王姬發也有退縮之意。關鍵時刻,姜子牙站出來,力排眾議,說紂王殘害忠良,倒行逆施,人神共憤。我們討伐他是順天應時,替天行道。占卜之事虛無縹緲,怎能當真?武王於是不再猶豫,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浩浩蕩蕩,直奔朝歌。


武王伐紂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但很多人只知道牧野之戰,並不知道在此戰之前武王還有過一次伐紂。

武王第一次伐紂並沒有打起來,而是在八百諸侯都到齊後準備開戰,武王卻說了一句:「汝未知天命,未可也」,於是大家都撤軍回去了,就這樣第一次伐紂變成了一次演習。為什麼大家興師動眾的走到半路又會折回去了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武王性格

周武王姬發屬於姬姓家族的人,他們世代都是靠農耕為生。農耕的特點就是開山擴土,然後世代耕種,這樣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做事謹慎,每走一步都以穩為主,而且更尊重自然和「天命」。姬發就是這種性格的人,這也是第一次伐紂沒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突生異象

《史書》記載,武王軍隊在渡河以後,突然有一團火球從天上降落到武王所在的屋頂,然後又化成紅色的烏鴉形狀。這種現象有點神話色彩,現在看來甚至有點不可能,因為當時沒有火藥,那紅色的火球不可能是煙花;也更不可能是流星之類的東西,如果是流星砸在軍營屋頂上,估計整個軍隊都要被滅了。這個記載到底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還是司馬遷個人的杜撰,至今無從考證。

三、占卦

周文王姬昌特別喜愛占卦,他還把伏羲八卦演變成文王八卦,周武王也繼承了父親的這個愛好。占卦在商周時期都是非常流行的,每當要做大事的時候都必須先佔卦一下,以決定該不該做這件事。

武王第一次伐紂的時候肯定也是有占卦過,而且是卦象不好所以才撤軍。後來第二次伐紂的時候,武王依然是在大軍聚齊後進行占卦,結果又是兇卦。旁邊的姜子牙看不過去了,把占卦的用具都摔在地上,還踩碎了占卦用的龜殼,然後對大家說:「龜殼朽骨、蓍草枯葉,怎會預知吉凶?」在姜子牙的鼓舞下士氣大增,第二次伐紂取得圓滿成功!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牧野之戰。

因此我認為:武王第一次伐紂為何會不戰而撤,占卦結果是最主要的原因。


時機末到,肉還在鍋裏未爛。紂王實力還很強大,支持者還很多,還有一定羣眾基礎。


周武王要殺紂王,是因為紂王他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包括殘害忠良王不殺,褻瀆女娃娘娘神像。所以說武王不殺他對不起那些被殘害的忠良和亡魂。


武王第一年看星星行動的,大隊人馬到黃河邊星星不見了……然後發現星星往回走了,於是武王也只好讓大家往回走。

第二年, 星星沒往回走,也沒丟,就打了。


第一次時機未到,商還是有很多人才,第二次是商已經大失民心,殺了比乾等一些人才,得罪了不少人,有不攻自破之勢,加上週已經強大,眾望所歸,有姜尚等一批人才,時機剛好。


第一次人不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商朝還是有人多人才的。經過第一次,商朝人才流失大多,所以第二次取得勝利


準備還不夠充分,最佳戰機還沒有到來


當時九夷族還是向著商紂王的


商史沒那麼簡單,關注我,會陸續找到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