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孫悟空化身為小妖,去請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老母親九尾狐狸精來吃唐僧肉。在壓龍洞,就連一向無法無天的悟空都忍不住哭了,他一心想救師父,不得不給一隻老妖怪行跪拜之禮。

原著第三十四回,書中寫到悟空有過這樣的一段內心獨白: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只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汛。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於人。

悟空所說三個人當中,並沒有玉帝。實際上,悟空也沒有向玉帝跪拜過。他第一次上天做官,被封為「弼馬溫」,他朝玉帝唱了個大喏。就算後來玉帝封他做「齊天大聖」,他也只是唱了個大喏,外加一句「謝恩」。大鬧天宮時,悟空還想把玉帝拉下馬,甚至講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造反言論。

其實,在悟空所拜的三人之中,所謂西天拜佛祖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當時悟空並沒有去西天拜過如來佛祖,他之前卻拜過菩提祖師為師,故此,有人就懷疑如來佛祖與菩提祖師是同一個人。也有人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在前人的基礎上,修改創作而成的,並且在流傳整理的過程中,有的章節可能出現前後顛倒的情況,以致於造成一些小小的瑕疵。

那麼,就連玉帝都不肯跪拜的孫悟空,卻為何要對九尾狐狸精下跪呢?

在平頂山,值日功曹前來報信,告訴悟空前面有兩個厲害的妖怪,手裡有五件寶貝,想要吃唐僧肉。一開始,悟空不以為然,毫無畏懼。幾番較量之後,唐僧師徒四個抓了三個,就連悟空自己都差點喪命。

他化身為小妖,如果不向老狐狸跪拜,勢必會走露風聲,不但救不出師父,恐怕自己都得遭殃。演戲要演全套。雖然在內心之中,他還是那個頂天立地的超級英雄,但是角色轉換,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妖怪。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委曲求全,將戲繼續演下去。

他不願跪,但又不得不跪,於是才有了這段經典的內心獨白。人活於世,也是如此。一個人一生要扮演很多種的角色,有時開心,有時失落,有時無奈,有時彷徨,但不管你願不願意,日子總得過下去。唯有積極面對,勇於挑戰,才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西遊記里孫悟空曾經給三個人下跪過,一個就是他的第一個授業恩師,菩提祖師,在悟空初問時,花果山是孫悟空睜開眼睛看見的第一個世界,又憑藉自己的智慧,第一次坐上猴王的位置,可是縱使萬千猴屬下叩拜,也改變不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猴子的屬性,如果沒有真本事,早晚都要去地獄見閻王,去給閻王下跪叩拜,聰明的悟空也第一次有了遠見卓識,必須尋找高人,學習長生不老本領,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漂洋過海,見到了菩提祖師,悟空第一次誠心跪在菩提的面前,這一跪悟空不虧,從此開啟了新的生涯。

孫悟空第二個下跪的是唐僧,唐僧是孫悟空的第二個師傅,學到本領的悟空回到花果山,繼續過著猴王的日子,可是本領在高,自己還是妖猴,一頓酒足飯飽過後,生平第一次被帶到地府,見到了閻王,閻王的筆還是能讓自己的一切努力歸零。怎麼辦?那就一定要讓自己存在天仙體制之內,否則自己還是會受到很多制約,那就大膽向玉帝討要官職,如果不給,那就把玉帝按到桌子底下,結果是自己被壓在五行山下,反思了五百年,唐僧撫摸自己大徒弟的頭,毛茸茸沒有變,卻不見了當初了稜角,而悟空則又一次雙膝跪地,面對唐僧此時的悟空的心裡還是誠懇的,唐僧給了悟空第二次人生開始的機會,這一跪悟空還是不虧,

孫悟空第三個下跪卻是一個妖怪,師徒來到平頂山,唐僧,八戒,沙僧 都被妖怪攝進洞里,沒有幫手的孫悟空只能靠自己去救師傅,在壓龍洞里孫悟空第三次雙膝接地,而對面是妖怪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母親九尾狐狸,跪地的一瞬間,悟空的心裡五味雜陳,一路走來我是妖怪的剋星,妖怪見我非死即傷,而今天卻要以這種方式先換取妖怪的信任,事實證明為了救師父,孫悟空的這一跪更是不虧,不但成功救了師傅,也換來自己在讀者心中更高大的身影,那條身影深深的留在取經的路上。


孫悟空是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重要角色,作為文學作品,吳承恩大師塑造是一個剛正不阿、迎難而上、敢於擔當、勇於進取的理想化身。書中「三跪」,作為角色的表現形為方式,更多地烘襯角色的鮮明個性。


一跪菩提老祖,是他的第一任師父;

二跪唐僧,是他的第二任師父;

三跪狐狸精,是在遇到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時救唐僧心切,也是豁出去了!


第一個是菩提祖師,第二個是唐僧,第三個應該是觀音娘娘才對,,金角大王妖怪啥的不算的,根本不算數,大家說是吧


作為文學作品,吳承恩大師塑造是一個剛正不阿、迎難而上、敢於擔當、勇於進取的理想化身。書中「三跪」,作為角色的表現形為方式,更多地烘襯角色的鮮明個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