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的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獲利2500倍(wiki),而其他地方,有的說2900倍。

咱們就少算一點,軟銀投資阿里巴巴,回報率是2000倍。


而現在,軟銀不是投資某個網約車平臺,他們是投資全球各網約車平臺,這必然會降低其回報率,但帶來的結果是,100%穩贏。

即使投資回報率只有500倍,這種投資行為也是大賺的,換做是你,你幹不幹?

投資1萬,掙500萬。


現在的網約車跟10年到20年後的網約車形式比起來,還只是個雛形。

未來的出行中,會有很大份額的無人車,具體是這樣的:

你在家裡下單的時候,軟體系統提醒你,你的車程是213公里,行程預計耗時2.5個小時,是否再花5元訂購最近上映的大片《月球往事》?

你想了想,路上兩個半小時確實是挺無聊的,那就訂購吧。

接著,軟體系統又提醒你,您的行程跨越午飯時間,是否花費30元訂購一份鴨肉套餐?

你想了想,如果到目的地的餐館喫飯將至少花費100元,所以你也就定了。

軟體系統沒再繼續詢問你,車上喝什麼飲料,因為它知道你過去喜歡喝什麼,已經在無人車上給你準備好了。

…………

下樓,無人車監視系統見到你本人後,車門自動打開,你坐了上去,以一個很舒服的姿勢,你的座椅前面是是一塊34英寸的5k顯示屏,此時,顯示屏上播放的是一些優美的新聞,但其實是營銷廣告,比如某地的美景、美食。

「先生,車已開動,是否現在為您打開電影?」

「打開。」

…………

午飯時間到了。系統又提醒你:「先生,鴨肉套餐已經熱好了,是否……」

…………

瞧,未來的網約車,一次出行,就是一次消費。

如無必要,95%的人都喜歡坐無人駕駛的車輛,因為在車上,那是你的私人時間,私人空間。如果是情人一起出門,他們會更願意乘坐無人車。

誰喜歡碰到那些劣跡斑斑的司機呢,他們有的車內抽煙,有的車內大聲打電話,髒話一串串,就好像你這個乘客並沒有坐在他的車裡。


如果無人車出行到來,體驗十足,則,在未來,自己買車的人勢必要減少,到那時,自己擁有一個車,不是給自己帶來便利,而是麻煩,你的停車位很難找,充電麻煩,保養麻煩,各種保險層出不窮……

現在有的小區,其主要矛盾點是「停車位」。

如果自駕的人羣少了50%,那麼網約車市場規模也將比現有市場擴大80%以上。


瞧,未來的出行,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

軟銀在全球投資各網約車平臺,這是因為他看到了10年後,20年後的未來。

我也看到了,但我沒錢。


軟銀投資的特點,我將從壟斷市場,藏獒效應,多品牌戰略,這三個方面給各位做一些淺析。

第一,壟斷市場。

對於網約車市場的看好,造成軟銀公司在該市場持續發力。憑藉雄厚的資金優勢,目前世界上的多數網約車平臺都有所涉獵。

網約車市場是現在乃至未來一個有相當大發展潛力和需求的市場。移動出行已經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我們看軟銀的200億元,並不是一下子投入的,而是市場上一旦出現勢頭比較強勁的約車平臺,就立馬拿下。

可以說,這200億是循序漸進投入的。這就是資本,有了足夠的資本,我可以幹掉或者以參股控股的方式,不停地投資到我看好的領域,最終形成壟斷,獲取高額利潤。

軟銀對於中國網約車的投資,可以參考滴滴合併快遞、UBER,最終滴滴在中國市場上形成完全壟斷地位。雖然前斷時間美團意圖涉足網約車,但現在看來,面對滴滴的強大融資能力和現金儲備,美團現在還是慫了。

第二,藏獒效應。

何為獒?不經歷廝殺,何以成獒?古代人們說:九犬成一獒。在古代"三、六、九",就是表明數量的虛數,意為多。也就是很多條狗關在一起,最後成功活下來的那一條,就是藏獒。

軟銀讓其投資的各家公司一起競爭,能避免創業者的懶惰。不思進取,往往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想通過壟斷獲取巨大利潤,又不想因為壟斷讓被投資公司缺乏創新進取精神。這樣,通過內部競爭,來實現快速創新,建立對後來者的競爭壁壘,才能讓這些被投資的公司不斷進化。

舉個例子,在PC端向手機端過渡的時候,微信就是通過內部創新,多個部門聯動,最終張小龍帥隊的郵箱團隊最終勝出,才造就了今天日活躍用戶10億的龐然大物。

據馬化騰說,當時資本市場留給騰訊的時間極短,騰訊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幸虧張小龍團隊的微信橫空出世,才化解了騰訊歷史上的重大危機。

所以,內部競爭,是一針強心劑,能讓被投資公司發揮巨大潛能。

第三,多品牌戰略。

舉個例子。多品牌戰略做的比較好的寶潔公司。旗下眾多知名日化品牌。就拿洗髮水來說,海飛絲、潘婷、沙宣、飄柔等等耳熟能詳的牌子,基本上佔了洗髮水市場的半壁江山。

多品牌,多定位,適用不同的客戶羣體。選來選去,最終都是我軟銀的網約車平臺。更多選擇,就是沒有選擇。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網約車平臺。試想一下,假如你人在印度,剛開始你坐UBER,但是某天你覺得UBER不好,或者某個司機對你不好,你發誓,再也不打UBER,那麼你可能會用Ola,你以為你終於不用受UBER的氣了,但是,你依然沒有逃出軟銀的手心。

多品牌策略,其實也說明一點,普通消費者,很少會去考慮他買的產品隸屬哪家財團,他們只關心他所用的產品適不適合他而已。

我認為,軟銀讓這些平臺互相廝殺,既想讓他們創新,又不想讓他們倒閉。多個品牌,就會多個機會,多分得一些流量,雖然目前沒有更多和軟銀系競爭的對手出現。

以上就是我對軟銀投資的一些思考,如果大家有想法可以評論區討論,我會跟大家一起探討軟銀的商業模式,謝謝各位支持!


這是投資公司的最正確的策略。

三流投資公司看創始人,二流投資公司看項目,一流投資公司看領域,頂級投資公司看行業。而軟銀就是頂級投資公司。

大家知道投資公司講究的是概率,成功投資一家公司,那是萬裏挑一。不管你多麼聰明分析市場,看清一個創始人,成功都是不確定的。那好,既然概率的話,我就全部投,這不就是百分百確定了嗎?這是軟銀投行業的理論基礎。

不言自明,軟銀在2017年成立軟銀願景超級基金開始,他們就正式看好共享出行行業。因此只要是共享出行的公司,就全部投,不管哪家公司會勝出,軟銀都會獲得豐厚回報。之所以軟銀為什麼看好共享出行行業。以內他們覺得共享出行將是一個未來十萬億級別的市場,因此不管投哪個公司,即使他們之間互相競爭,已經不重要了,到最後,軟硬也能收穫成本,甚至又是爆賺。也只有軟銀能這麼幹,因為他資金最多。

關注得話費。


所以無認美國還是中國,抑或是拉美、印度、東南亞市場,出行平臺的發展都非常快。並且,出行產品還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根據國外媒體的報道,優步都在美國進軍外賣業務了。在東南亞市場,也有媒體報道過出行平臺提供跑腿、同城小件快遞等多種服務的消息。

軟銀在滴滴的最近幾輪融資中也佔有非常大的比例,可以說是滴滴比較主要的股東。除此之外,軟銀還圍繞出行市場進行全球的佈局,他們投資了印度的Ola,投資了東南亞的Grab,以及拉丁美洲的99。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軟銀正在進行全球出行業的大整合。

看到出行市場的巨大機會,軟銀和騰訊都以滴滴為主要平臺進行全球化的佈局。除了滴滴自身投資美國的lyft、巴西99等海外出行平臺以外,軟銀和騰訊還投資了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拉丁美洲的99等新興國家的出行平臺。我們可以大膽想像一下,如果把上述這些公司全部整合起來,這將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超級巨頭。而且,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同獲得一個大的公司提供的出行服務,走到哪都很方便。


在商界有競爭纔有發展的動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果行業造成壟斷必能會造成不公平,,缺乏競爭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行業發展,競爭力越強,發展的動力越大,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所以正是基於以上的戰略思維,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已經向全球叫車服務公司投資 200 億美元,包括叫車服務巨頭Uber。

在日本,Uber正準備與中國的滴滴出行展開競爭,後者正計劃在獲得軟銀約 100 億美元投資後進入日本市場。在印度,Uber正面臨著當地企業ANI Technologies旗下叫車服務Ola的競爭,軟銀擁有Ola約30%的股份和董事會席位。

Uber和Ola也在澳大利亞進行激烈競爭,Ola於今年 2 月份開始在那裡運營。在東南亞,Uber落後於新加坡的Grab,該公司 2016 年從軟銀獲得7. 5 億美元投資,其總裁來自軟銀。

所以這種競爭愈演愈烈,與軟銀的推動不無關係!就連其被投資者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你打算和軟銀做生意,你就得習慣他們在競爭中做生意的習慣。

不過在競爭的同時,軟銀也希望這些對手能夠開展合作!希望這些公司可以在研發方面進行合作,並在全球轉向無人駕駛汽車模式中尋求成立合資企業。

孫正義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Uber、滴滴出行或Grab的管理層會相互交談,達成協議,這樣做會提高股東價值,我們會研究這一點。「但我們不會強迫他們做任何事。」

軟銀高管還表示,最終每個地區將只有 1 家叫車服務公司佔據主導地位。鑒於各個市場的規模,這些公司可能覺得沒有必要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高管們表示,他們不會介意更多的合作。

既能夠保持良性的競爭,還能保持良好的合作,推動全球叫車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然後在叢中賺取巨額利潤,不得不說軟銀集團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金鼎股戰場歡迎您的點評!


從軟銀投資世界範圍網約車項目,我們能夠非常清晰瞭解風險投資及風險投資運作規律。我們從下面多個維度來分析:

第一維度 高風險

風險投資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投資風險極大。 風險投資一般投資於擁有高新技術或創新商業模式的初創企業。

被投資的企業創始人都具有很出色的技術專長和其它綜合的素質與能力,但可能公司經營管理上缺乏經驗和產業資源,一種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在短期內轉化為實際產品和市場快速拓展並獲取收益,以及其它一些不確定因素,導致風險投資具有高風險性。

第二維度 高收益

為了降低這種太多不確定的高風險投資,提高投資命中率和回報率,在資金許可下,專業風投機構會同時投資這類型的多個項目,來提高投資命中率。同一細分領域的創業項目之間的競爭和撕殺,這是大自然適者生存的規律,也是項目投資價值磨鍊及提升的過程。不論哪個項目成功與失敗,都不太影響整體投資回報率。階段性失利的項目可能適時被重組實現退出,不但沒有太大損失,還可能有相當盈利。階段性勝利的項目可能簽定反稀釋條款再追加投資,從而保障投資最大收益。

第三維度 退出機制

和商品交易市場,商品交易價格取決於市場的供求關係。某一個特定的風口上的風險投資項目的股權價格,當投資需求上升時,投資價格會隨之上升,投資人都願意為獲取部份投資份額支付更高價格。

風險投資人會根據報資策略和投資習慣,適時部份或全部投資轉給接盤者,實現投資退回和盈利,並不需要投資項目在某一資本市場IPO上市才能實現投資退出。

風險投資人更可以在專業細分領域的多個風險投資項目整合及併購重組的過程中,實現高額的投資回報。

第四維度 產業角色

風險投資家扮演三個角色:產業投資者、產業經營者、產業整合者。

風險投資家會更會專註某一類幾類細分領域的項目投資,所以積累了有很強的專業技術背景、行業管理經驗、專業運營團隊等非常豐富的產業資源。這些產業資源能夠很好幫助投資人快速整合某一細分產業創業項目,幫助創業者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適時整合與併購重組,實現風險投資最大最快的投資收益。

關注升維投資,第一時間獲得股權投資等熱點財經事件解讀,讓你的認知高人一等。如要了解更多,請私信留言探討。


首先提問者要懂得什麼叫投資,投資=一定要花掉,比如我有1億,我不投資A,就投資B,不投資B,就投資C,反正都要把這筆錢花完,所以我更願意投資那種資本大的公司,哪怕這家公司不賺錢,比如這個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純粹就是資本炒起來的,因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是必須做的,比如衣食住行,所以炒這些領域,用戶一定會買單,所以這種投資風險是最小的,前提是你有足夠多的資本能把這個領域炒起來,投資者最常用的炒作手法就是共享資源,比如A公司投資了B公司,B最不希望的就是再接受A公司的投資,因為A公司的資源在上一次投資中就已經獲得了,B公司希望獲得C公司和D公司的資源,哪怕CD公司投資的少一點,對於B公司來說就是賺的,因為這樣B公司就會同時擁有ACD公司的資源,所以經常你會看新聞發現都是說某某公司領投,其他公司跟投,其實就是為了整合更多的資源,其他公司哪怕投資的少,但是重要的是這個公司的資源啊,所以好處在這裡,壞處也在這裡。

比如,某公司接受阿里巴巴或騰訊公司的投資,資源很明顯是最重要的,您能很快發展起來,但是你卻永遠超不過他,你的業務再大你也不能成為第二個阿里巴巴或騰訊,所以最好就是接受外資,這樣,你和阿里巴巴或騰訊是對手,你纔可能超過他,但是外資錢多資源少,發展起來肯定很難,你還要面對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競爭,怎麼樣,知道為啥阿里巴巴和騰訊近幾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了吧,而且這種情況會繼續下去,你做什麼,一開始沒什麼市場,阿里巴巴和騰訊不會理你,但是你一旦把市場做大,阿里巴巴和騰訊就會投資你的競爭對手,如果你沒有競爭對手,他們就會自己做產品和你競爭,總之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的區別在於,一個門縫他們都不想給你留,所以你很難超越他們,除非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他們自大了不想涉入,否則互聯網巨頭除非有巨大的失誤或者內鬥或者經濟危機或者政府行為,他們真的就能通過不斷的轉型升級,永遠的屹立不倒,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的,因為以前我們是傳統時代,用戶相對於互聯網太分散,所以傳統巨頭一旦新用戶增速下降就可能有危機,但是互聯網巨頭不一樣,只要他們與時俱進,用戶是源源不斷的,這個真的太可怕了,但是很多人還意識不到,畢竟人類現在還處於互聯網的開端。


軟銀的這種投資策略也是為了能夠保證網約車市場有充分的競爭力。

記得馬雲曾經在一則視頻節目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大致意思是說:「騰訊有微信,我們創建了釘釘、旺旺,並不是我們一定要做的比微信更好,超過微信,但不能夠讓他一家獨大舒服的過日子,有產品的競爭才能激勵微信去不斷創新,這樣市場纔能夠不斷發展。」

一家獨大並不利於行業發展,只有競爭纔能夠促進對手之間的相互創新,故步自封只能導致行業發展的止步不前。企業的競爭就是「叢林法則」最好的解讀,弱肉強食的競爭中,只有自己更強大,纔不會被腳下踏。

軟銀的投資策略也正是基於此,只有相互的競爭纔能夠使得行業快速的發展。包括投資叫車服務巨頭Uber

同時軟銀投資各家網約車公司,也能夠將自己的利益做大化,競爭所帶來的企業發展,讓各家網約車公司都能夠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所帶來的利潤效益也是軟銀可以預見的。

同時如果由於經營不善導致投資的企業被其他公司收購,那麼佔有股份比例的軟銀也能夠收到一筆相當不錯的回報,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資者之一,孫正義的戰略投資眼光是不可比擬的。

所以在企業相互競爭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軟銀還能夠坐收漁利,對於軟銀來說,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投資策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