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道輪迴也。秦朝滅亡同時也是出於秦朝統治者太過嚴苛的原因,即便是扶蘇公子繼位,秦朝的統治也不可能太長。秦朝在六國中是法律最嚴的國家,講究嚴刑峻法,這個傳統由來已久。很難在一兩個人手裡發生太大變化。即使暴君秦始皇,出了焚書坑儒外,我們很難在找出其他的暴行,所以說秦朝的暴政是由秦朝的法律造成的,不是有哪個人決定的。

秦朝的法律中有一條「棄灰於道者,斬」。路邊扔個垃圾,被抓住就會被殺頭,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換上一個不殘暴的君主,如扶蘇公子也不太可能在段時間內改變這種環境。

秦朝嚴苛的法律是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的,這種法律環境在全民皆兵的戰國時期是適用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六國統一之後,之前的法律條款都不一樣,最後都延續了秦朝的法律,導致六國人的不適應,後來的主要紛亂都是在六國中發生的,秦勝吳廣起義就是由於誤時殺頭,所以才會起義。

從子嬰46天的表現來看,子嬰真是德才兼備,有扶蘇和子嬰,秦朝應該不會在短時間滅亡,但是六國人的不適應秦朝的法律和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另加朝廷內部的混亂不堪,秦朝滅亡是早晚的事,扶蘇的死亡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扶蘇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趙高,而胡亥也自然也就沒什麼用了,緊接著就是恢復國力,修生養息。蒙恬照樣還得抵禦匈奴,怎麼可能開疆擴土?

秦之所以暴亡是因為秦始皇築長城修驪山墓勞民傷財,動了國之根本,《過秦論》就已經提出了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裡不難看出,秦國在當時嬴政時期就已經築長城抵禦匈奴採取防守的政策了,然而採取防守卻不施仁義,不減輕賦稅,不減輕暴行,所以最終還是滅亡。

有了這個基礎,扶蘇上位肯定會固守邊疆,只能採取防守,更別說提前把上帝之鞭帶到歐洲了,唯一不同的是扶蘇和嬴政不一樣,扶蘇正是因為讓嬴政施行仁義才被安排到和蒙恬一起抵禦匈奴,那既然扶蘇繼位了,肯定是會讓天下百姓過得輕鬆,等到國力恢復之後再開疆擴土也不晚。


公子扶蘇和秦始皇對國家的發展所採取的政策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扶蘇如怒了秦始皇,所以最後被發配到蒙恬軍團和他一起北築長城了。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時代的中央高度集權下,皇帝的昏庸賢明對於一個朝代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秦奮六世之餘烈終在始皇時代憑藉其雄才偉略而一統了天下。

始皇在位是南征北戰,橫掃六合,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奠定華夏版圖,志在開疆拓土,是千古一帝。而扶蘇的性格和始皇很是不同,他主張的是仁政,是寬厚仁德的政治,天下苦秦久矣,休養生息,廢黜嚴苛律法是扶蘇的主政方針。就好像漢朝的文帝一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使得漢朝在無為而治中得到了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復甦,社會興興向榮,中原大地也終究是重獲生機。

性格決定了命運,同樣也決定了朝代的走向,始皇是鐵血的,而扶蘇在繼承大統之後很可能是寬厚仁德的政治方針,即他更是一個守成之君,能夠穩定始皇打下的江山,使得天下歸心。需知道當時秦王朝是內政不穩,弊端不少,扶蘇都是看在眼裡而急在心中,當政後他的主要任務絕不是對匈奴的進攻,肯定是會固守邊疆的,畢竟要對朝政進行穩固,對內憂進行解決,這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為此扶蘇不會輕啟戰端,固守邊疆會是最好的選擇。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扶蘇繼位,蒙氏當政

如果公子扶蘇繼承大位,按照秦始皇的安排,蒙氏兄弟必然受到重用,蒙毅和蒙恬一文一武,蒙毅將成為李斯之後秦朝的第二任宰相,而蒙恬將掌管天下兵權。這兩個人的能力是得到秦始皇嬴政認可的,不是章邯之流可以比擬的。

治國有序,霸王難現

趙高和胡亥也將提前退出歷史舞台,失去表演的機會。同樣劉邦只能繼續做他的亭長,乾的不好還有可能被處刑,而項羽也只能安穩的做他的名門之後,就算和叔父項梁造反,也很難掀起什麼波瀾,自然西楚霸王也不可能出現了。

儒者之風,鞏固國本

扶蘇繼位蒙氏兄弟當政,秦朝也只能選擇固守邊疆,因為秦朝初年,經過連年戰爭民生凋敝,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這也是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時才對匈奴採取攻勢的原因。

扶蘇這個人在我看來,和秦始皇嬴政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的儒者之風,這個特點很適合秦朝初年需要休養生息的具體國情,因此他對於匈奴採取的措施會比較溫和,

傳承不絕,暴秦強漢

遠征匈奴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才行,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就不可能有前線的高歌猛進捷報頻傳。所謂幕後英雄,就是後方保障各種戰略物資源源不斷補給到前線的人。這也是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蕭何功勞第一的原因,吃不飽飯穿不上衣,沒有武器這些戰略物資的補給,還打什麼仗。

扶蘇其人仁而愛民,自然知道體恤民情,鞏固國本的道理,沒有六代人的傳承就沒有大秦的一統天下,同樣沒有幾代人的努力就沒有「犯我強秦者雖遠必誅!」扶蘇繼位至少不至於那麼快滅亡,也不會讓後人有暴秦強漢的認識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歲月悠悠不知埋葬了多少英雄豪傑,亦演繹出不少令人扼腕嘆息的悲情故事,比如扶蘇自殺秦二世而亡,曹操赤壁大敗三國就此鼎立,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痛失幽雲十六州等等,雖然歷史已無法更改,但人們的思想是無限延伸的,因此我們不妨大膽做出假設,如果公子扶蘇繼承大位,秦朝歷史將會怎樣演變。

眾所周知,秦國能從西部蠻夷逐漸成為滅六國的大統一王朝,商鞅變法可謂功不可沒,其優勢在於能最大程度的開動國家機器調動戰爭資源,弊端則在於勞民傷財後如果不能及時恢復則根基不穩,除此之外秦朝滅亡的原因還在於徭役賦稅的沉重和嚴苛的刑法,從秦始皇不體恤民眾大舉徵發七十萬民夫為自己修建了阿房宮和驪山墓,足見大澤鄉起義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所言非虛,並且在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如果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消除變法的隱患,很容易埋下人心浮動不得不反的仇恨種子,甚至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

而公子扶蘇敬重儒生崇尚孔孟之道,再加上其邊關從軍,了解民間疾苦,且與李斯有仇怨不信奉其嚴峻刑法的政治理論,所以若他在位不管是有意無意,肯定會推行輕薄徭役以及寬恩治民的仁政,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 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由此可見公子扶蘇身上具備著成長一代明君的優秀品質,再加上其賢名遠播,甚至連陳勝吳廣起義時都要打著扶蘇的旗號才能得到響應,因此秦朝滅亡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可以確定如果公子扶蘇繼承皇位,即使他沒有其父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銳意進取之心,不能開疆拓土使自己文治武功達到頂峰,但也不失為如同後世漢文帝、宋仁宗那樣寬厚仁德的一代明君。


公子扶蘇的最後結局眾所周知,在秦始皇的突然駕崩後,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登基,並賜死了作為大秦帝國合法繼承人的扶蘇。從他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聽話孝順仁厚,這幾個都是作為普通人很優秀的品質,但作為一個帝國繼承人,他太多軟弱,無決斷力,不能承擔責任。

而也是因為扶蘇的軟弱仁厚,不被秦始皇所喜,所以才被嬴政派往北疆軍隊中歷練。現在我們假定扶蘇能繼承帝位,但他的性格不會改變。我們都有個誤區,秦二世而亡就是秦二世胡亥和趙高的胡作非為導致的。其實這只是加速秦朝滅亡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朝的滅亡,實際上更多的還是秦國的吞併擴張太過迅速,而秦帝國又無法完全消化所導致的。

以扶蘇的性格和能力當一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的,但要面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面對的問題是前所未有的。該發生的叛亂還是會發生,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還是會發生,項梁項羽等人代表的六國貴族勢力也不會放棄反抗。

當然,如果扶蘇繼位,局勢的糜爛肯定不會像歷史上那樣。他身邊有蒙毅蒙恬輔佐,身後有30萬長城軍團可以依靠,最後的結果是扶蘇剿滅所有叛軍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平叛結束後,扶蘇應該會開始任用儒家,同時結合法家,實行比較寬厚的政策,秦朝的統治也會延續下去。

正史上秦末的農民起義,六國貴族起兵滅秦,後期又發生楚漢爭霸,導致十室九空,中國實力大減,導致後來發生白登山之圍的恥辱。

而扶蘇繼位,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發生的規模也不會像歷史上那麼長。所以後期的秦和匈奴的實力對比差距不會像漢匈那麼大,會出現一個比較相持的階段。扶蘇的性格也不是一個開拓性的君主。所以我認為後期的中國與匈奴會持續的戰爭,互為僵持,但秦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實力壯大後,會比歷史上漢武帝更早的打敗匈奴,讓匈奴遠遁他方。


如果問秦朝有沒有可能往歐洲發展,答案,沒有可能,因為進入歐洲有兩個方向,一是往北進入俄羅斯境內,中間要經過匈奴的地盤,秦始皇當初雖然打敗了匈奴,但是無法徹底消滅匈奴,於是就修建了長城,也沒多久,那裡的單于冒頓統一了北方,秦朝在進入俄羅斯的境內就危險了;二是從函谷關往西,經過中亞過國家,到達地中海沿岸,對面就是歐洲,當時的羅馬和迦太基的爭霸已見分曉。無論走哪個方向都路途遙遠,道路艱辛,兵馬糧草暫且不計,總得師出有名吧,不然將士也不會聽從的。總之,去歐洲的選擇行不通。

秦朝時的地圖

秦始皇當初派他到邊關和蒙恬一起歷練,當時天下大定,國家基本無事,最大的敵人就是邊患,他了解自己的兒子善良仁厚,有了邊關打仗的經驗,他就可以安心的把位置傳給他了,他又派趙佗了五十萬大軍到達嶺南,詔令讓讓他們留在那裡開荒,在秦始皇的心中,若想增強國力,還需要在周邊開拓疆土,不是他這一代就能完成的,就需要那麼多人在那繁衍生息,等到那邊基本安定下來,可以向周邊繼續拓展,畢竟當時的人們對邊疆認識模糊,只要能種地多收糧食,沒有人覺得土地多。扶蘇即位的話,首先會繼承秦始皇開國的國策,在原有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由於秦朝與西漢的相距的時間很近,秦國版圖的拓展可以按照漢武帝時期的疆域。

西漢盛世時的地圖


結論:提前不了。即使公子扶蘇上位,最樂觀也就演化成漢代那樣的戰局。

1.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算是統一六國。統一之後沒有經過內部融合和休養生息,整個國家的國力沒來得及恢復,就上馬了幾項巨型工程。根本沒有國力進行遠征,秦朝對匈奴只能採取守勢。北邊派蒙恬大軍守邊而不是遠征就是證明,因為遠離中原的人力物力要比守邊耗費巨大。

2.即使扶蘇上位,也是需要秦始皇死了以後,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假如扶蘇在公元前210上位,只是比歷史上劉邦公元前202年上位早了8年。8年時間也不可能讓中原與匈奴的實力對比產生質的飛躍。

漢朝是在「白登之圍」之後,積蓄了50年的力量,才對匈奴動手的。扶蘇有能耐把漢朝50年的準備工作在8年內趕工出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要是有那能耐的話就不會憋屈的自殺了,也不用咱們在這裡「假如」了。


感謝邀請:)

可能都不會,因為公子扶蘇不是漢武帝,而當時秦朝修長城,就是表明要在北疆採取守勢。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長500餘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秦長城

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統一中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將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生活的安定和墾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有人記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間故事。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


要從幾個方面分析:

1,秦朝嚴刑峻法相當嚴苛,全民對外作戰時期尚可,但當全國一統後,還沿用商秧變法就不合時宜了,自己老秦人習慣,可別的六國人民受不了呀。全國百姓經歷戰亂,需要道家的休養生息。這樣才能發展國力。扶蘇繼位只能是:固守邊疆,安定民心,發展農業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還要慢慢削弱秦朝的法家思想,改變嚴刑峻法。提升國力,最起碼得要50年的積蓄。

2,扶蘇本人來說,信奉儒學。也還是個賢能之人,面對當時秦國國情,他只能做個守成之君,會重用蒙恬和李斯,二人都是有才之人,一文一武輔助他,不要說開疆擴土,能穩住局面,安撫百姓,提升國力就很不錯了。

總結:就算是扶蘇繼位,秦朝只能老實固守邊疆,發展國力,根本沒有能力把上帝之鞭帶到歐洲,就算有開疆擴土的想法,也是扶蘇百年之後的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