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ngimage
圖片來源/ingimage
前兩週,我們從媽媽的工作、小朋友的照顧時間與費用,來討論在這個時代,生兒育女是多困難的一件事。本週我們從「主要照顧方式」再來檢視這個問題。

在台灣,未滿3歲的小寶寶,主要還是由直系親屬照顧,其中47%的父母自己帶,39%的比例,請託給(外)祖父母撫養。有趣的是,這份調查同時問調查了「理想的照顧方式」,結果顯示有79%的父母希望自己帶,比實際狀況高出32%,表示有三成的父母受迫於現實狀況,就算想陪在小寶寶身邊也無法。而理想上希望由(外)祖父母照顧的比例只有17%,比現實低了兩成。畢竟照顧小孩含飴弄孫雖然幸福,但換尿布、哄小孩還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體力活,如果可以,自然不希望麻煩年事漸高的父母。

總計有約13%的家庭委託直系血親以外的第三方照顧小寶寶,最多是交付給褓姆,有高達10%。至於我們上次說到的,公立托育機構費用相對低廉,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選項。然而,每一千個有3歲以下寶寶的家庭,只有3.6個家庭能送公托。就算縮小範圍,變成只看決定委外照顧的那1成3家庭,也只有2.7%的比例享有公托福利。

這個狀況到了小朋友3歲以後才稍有改善,將近17%的3歲到6歲之間的小朋友是交給公立幼稚園照顧。但就像前兩週說的,多數家庭其實有一定的經濟壓力,當小朋友稍微長大後,媽媽就會趕快回到職場。因此,3歲以前有近8成的父母希望自己照顧小孩,但當小朋友長大後,有58%的父母覺得可以交給托育機構。只剩下約34%的父母希望自己繼續照顧。

綜合這幾週的數據,薪資低、官方的支持不足、這些素來關於低生育率的檢討因素,或許都不是「印象派」,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從數據看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