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上對這兩個曾盛極一時的征服者描述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加上考古界的發現還不足以蓋棺定論,只能用東西方的正史來推斷他們的起源。

一、不是匈奴人的白匈奴

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白匈奴的活躍期從公元四世紀開始,於公元七世紀消失。活動中心在今阿富汗至北印度一帶。從時間和地盤上分析,加上中國和羅馬的記載,可以基本確認白匈奴是一個混合民族建立的國家。

▲白匈奴與粟特人更為相近

根據其與波斯的戰爭來看,其主體民族是小月氏人和北印度的白種人,文化上也與漢朝記載中的月氏相近。其統治階級是嚈噠人,其人種來源已難已考證,有可能是來自中國西域高昌一帶的混合民族,包括高昌人、匈奴人、漢人,還有可能有一部分羯人。他們在五胡亂華的過程中被打敗,被迫西出阿爾泰山,來到月氏人的國家。在進行征服後,嚈噠人以舊貴霜王國為樣建立起自己的國家。隨後在中亞一帶擊敗波斯王朝,向南劫掠印度,在進入西域後與北魏發生了衝突,並與柔然有過接觸。

在公元五世紀,突厥人崛起後,白匈奴的勢力被大幅削弱。後來在突厥和波斯薩珊的夾擊下滅亡,部分族人與柔然人一起西遷,來到歐洲與當地人組成了阿瓦爾人

二、自稱匈奴人的匈人

匈人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們的崛起間接導致了西羅馬的滅亡,直接影響了歐洲文明的發展進程。

匈人的崛起是突然的。在公元四世紀,在黑海北岸的阿蘭人基本成為了頓河流域的霸主,但卻被突然出現的匈人一戰擊敗,之後匈人一路西進,先後打敗東哥特人和北日耳曼人,並對東西羅馬帝國進行劫掠。被匈人壓迫的日耳曼人南下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之後,受到羅馬文明開化的日耳曼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抵禦住了匈人的攻擊,而匈人在其首領阿提拉死後四分五裂,大部分形成了匈牙利和保加爾人的一部分。

▲懲戒歐洲的阿提拉可能是一個白種人

從來源和時間上來分析,匈人應該是當年北匈奴西遷的一部分。從人種上分析,應該還有高加索地區的歐羅巴人種混雜在一起。不過匈人的文化和制度雖近於匈奴,但是明顯落後於匈奴。更多的有點類似後來斯拉夫人的情況。

綜合來看應該是北匈奴西遷時,其中的一部分奴隸種族脫離,來到了高加索地區與當地蠻族融合。在公元四世紀的大寒潮天氣中被迫向西南方移動,人種在此時也吸收了很多白種人。

▲匈奴人作為遊牧民族的巔峯,其文化影響深遠

三、兩者之間的關係

白匈奴嚴格來說是月氏人的後裔,而匈人更像是高加索地區新興的遊牧民族。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雖然都與匈奴有一些交集,文化上也有一些共同點,但並不能說他們有什麼直接的血脈繼承。他們更像是兩個不同的遊牧民族在不同地域擴張的巧合。


並非權威解答,歡迎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路,具體來源見圖片水印,若有侵權立即刪除。我是槍與火花,致力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科普兵器相關的國防知識。


歷史上的阿提拉被稱為huns,而在當時的中亞也出現過一支所謂的white huns,也就所謂的白匈奴。但實際上,他們兩者之間可以基本上說是沒有關係的。

之所以都會被冠以huns的名稱,其實可能是因為古人對於一個方向來的敵人,往往繼續使用之前的稱呼。例如羅馬人很喜歡用希臘人使用的斯基泰,稱呼南俄草原上的一切遊牧勢力。阿提拉這批人被稱為huns,也可能是受到薩珊波斯人的影響。

關於阿提拉這批huns的介紹已經很多,這裡多說說更為神祕的white huns。這樣大家就能明白,他們的之間的區別了。

所謂的白匈奴,其實本身可能並不是一個民族。從他們最初興盛的河中地區來看,他們是一支以斯基泰人和月氏人混合形成的民族集團。雙方都屬於印歐系的遊牧民族,但在語言和服飾上有所區別。加上本地城市綠洲地區的伊朗系土著,形成了一個盛極一時的中亞帝國。

從公元前2-1世紀之間,大月氏人從東方遷徙過來,除了一部分人去了南方的阿富汗地區,不少人也向西進入了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他們兩夥人的命運也就此發生了不同走向。進入阿富汗的那一支,曾經短暫統治過當地半個世紀。但在公元1世紀初,被他們委任的本土貴族造反,反過來擊敗了居於上層的月氏人,成為了貴霜帝國的開始。

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的人發現在貴霜帝國弓騎兵形象中,總是會出現服飾和武器稍有不同的兩種人。本地的東伊朗土著,更多的受斯基泰-伊朗影響,而月氏人更偏向東方一些。

而他們在河中的親戚,則繼續混跡在眾多斯基泰人和部分西遷的北匈奴之間。在貴霜帝國最強勢時期,河中本身也成為了貴霜王權下的一個總督區。在貴霜帝國3世紀衰退後,這裡成為了一個獨立區域。顯然,月氏人的那一批開始佔據優勢。

最終,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重組的白匈奴人異軍突起。他們向南開始征服分裂的貴霜領地,幾乎把所有的貴霜勢力都控制在自己手裡。當時的貴霜北部是數個臣服於薩珊波斯的附屬國,南方則是殘存的貴霜王權留居地。前者很快就投靠了白匈奴,後者則在數次戰鬥後被降服。

隨後,白匈奴人又以核心所在的河中地區為基地,開始侵襲西方的薩珊波斯。由於波斯人一直以西部的兩河流域為重中之重,忽視東方的利益,所以也經常被打的十分被動。尤其是東部重鎮所在的呼羅珊地區,經常被白匈奴大規模劫掠。

鼎盛時期的白匈奴人,不僅控制了河中、費爾幹納盆地、阿富汗山區和印度河流域,甚至向東進入西域東部。他們更是在防禦波斯軍隊反擊的戰爭中,俘虜和打死過薩珊王朝的國王,迫使波斯人開始繳納歲幣。

根據當時的拜占庭-羅馬人記載,這些河中地區的所謂huns,與出現在歐洲的阿提拉一波人,有很大不同。阿提拉的匈人,長相比較接近烏拉爾山區的黃種人。而河中地區的白匈奴,基本上與波斯人一樣金髮碧眼居多。而且他們有阿提拉一夥人所沒有城市文明,非常發達。

最終,為了應付這些難纏的對手,薩珊波斯開始聯合新崛起的突厥勢力。在波斯軍隊與突厥騎兵的夾攻下,採取中亞鬆散體制的白匈奴人開始抵抗不住。他們很快就失去了河中的主基地,殘餘勢力只能在阿富汗山區苟延殘喘,並且再次成為薩珊波斯的屬國。

在後來的歷史上,薩珊波斯首先被崛起的阿拉伯人消滅。這些殘餘的月氏人在中國歷史上,和原先的大月氏先祖一樣,被稱為吐火羅。他們所在的阿富汗山區,也就在隋唐時期被稱為吐火羅地區。在突厥語境下,是吐火羅斯坦。

波斯末代王子俾路斯和他的兒子,曾經多年依靠吐火羅斯坦的地方貴族支持,在阿拉伯東徵軍的打擊下,延續多年。這些最後的白匈奴人,最後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徹底倒在了吸納波斯和突厥力量的帝國腳下。


首先我們說說什麼是「上帝之鞭」。

在公元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由於雙方陷入焦灼的消耗戰,於是阿拉提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義大利並摧毀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此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簡介一下,北匈奴被漢朝打敗後開始了全族大遷徙。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河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長途遷徙過程中,匈奴人一直在忍耐,就如同草原的蒼狼一樣,終於蒼狼可以露出鋒利獠牙了,於是它覆滅阿蘭聊,就此開始了歐洲的征伐。

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幹。緊接著又打敗了西哥特,迫使西哥特人逃向了羅馬。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烏爾丁死後,路加即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裏達(Bleda)阿提拉(Attila)共同治國,公元445年白裏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白匈奴人——嚈噠yàn dā ,也作嚈噠。嚈噠人(Hephthalite)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亦作Ephthalite。5~6世紀一再侵入波斯和印度的一個民族。根據中國史書記載,他們原來居住長城以北,稱滑國。是中亞塞種人遊牧民族與漢代大月氏人的後裔,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

嚈噠人起源於塞北,公元4世紀70年代初越阿爾泰山西遷河中,版圖從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西北)起,越過伊犁河流域到巴爾喀什湖,再到楚河和塔拉斯河草原、錫爾河地區,一直達到鹹海,據一些史書記載,他們的一個汗庭建在塔拉斯城附近。全盛時,其領域東至蔥嶺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西至裏海的庫爾幹河地方。

所以說,白匈奴個上帝之鞭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